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循环经济:一块可望可及的蛋糕

http://www.gkong.com 2012-01-08 14:19 来源:机电商报

  2012年,已被经济界认定是全球经济阴云笼罩的一年。然而,中国经济依然被寄予在艰难中更生的厚望。 2012年,也是党的“十八大”召开的一年,即将开篇的新政治周期充满了挑战和悬念。未知的事物中,总是孕育着成长与机遇。

   “发展循环经济,国家即将出台有关的政策。”在12月17日的“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年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副司长高东升透露了这样一则消息。

  他还表示,“十二五”期间将更多的依靠企业力量推动节能减排,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弱化政府引导。事实上,国家将采取更大的力度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如余热发电方面将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再制造企业的发展问题也在研究中。

  新政策将出台

  这两年来,节能减排早已不是新话题,但一直在补充新内容。

  《机电商报》记者获悉,和“十一五”期间更多的依靠政府推动有所不同,“十二五”期间这项工作将更侧重于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

  高东升指出,过去国家把节能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投入大量财力,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但政府作用是有限的,而市场作用是无限的,因此必须把约束性指标的压力转换成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这种转变,一方面源于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因为近年来和绿色环保标准相关的国际贸易保护政策明显有所抬头,另一方面也源于我国能源消耗和供给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

  “更多的依靠企业力量,不意味着弱化政府支持……而是要利用政策的引导作用,把市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他说,前不久国务院专门召开了关于节能减排的电视电话会议,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有更大的支持力度。

  在9月发布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重点章节之一。其中特别指出,要编制全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研究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目录,制定循环经济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及实施方案等。

  高东升还透露:“比如,利用余热发电,工信部正在加大力度,和有关部门在沟通,争取尽快的出台(相关政策)。在鼓励再制造企业发展方面,我们也在研究。发展循环经济,国家也即将出台有关的政策。”

  余热发电有潜力

  高东升提到的余热发电,正是眼下被业内认为极有潜力的市场。

  今年年初定的工业节能4%的目标,眼看已无望完成,在12月26日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工信部部长苗圩称,2012年的工业节能目标定在5%。民生证券分析师陈龙认为,随着节能减排执行趋严,作为解决高耗能企业的余热锅炉未来将会稳健增长。

  根据东兴证券分析师林阳的估算,未来5年,国内余热余压市场规模至少在1000 亿元。其中,“十二五”期间,天然气发电装机预计将达6000 万千瓦,故燃气轮机余热锅炉年均需求约为33亿元;而随着《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2011-2015 年)》编制工作的启动,垃圾焚烧炉年均市场需求将达到30 亿元。

  不过,眼下普及率较高的水泥行业,因产能过剩,自2012 年起市场空间将明显下降。 预计2011年余热发电市场空间为102.85 亿元,2012 年和2013 年或分别降至85.85亿元和38.35 亿元,此后继续萎缩。

  “余热、余压发电,是投资的好机会。”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戴彦德也曾对能源投资商提出过这样的建议,目前我国的余热发电装机容量约为1000万千瓦,每千瓦投资7000元左右,近两年来的年发电小时数高达7000小时,比煤电更高。

  这和目前已经发布的政策导向也极为吻合。根据《“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到2015年,将新增余热余压发电能力2000万千瓦,预计届时余热余压发电能力将超过3000万千瓦。

  “再生”的苦与乐

  “再制造”是高东升提及的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行业,在这片和余热发电一样被看作沃土的领域里,已经驻扎的企业家们既有甜头要分享,又有苦水想倾吐。

  “我是搞再生资源园区和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的,在这行20多年了。” 在12月24日一场关于资源再生产业的讨论中,湖南同力循环经济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邓署新谈起老本行,言语间满是骄傲。

  邓署新所在的汨罗市,以循环经济闻名,从一个小乡镇起步,到2010年,相关行业为当地交税额为6.9亿,从业人数多达10万,成规模的回收企业146家。

  带着浓重的家乡口音,福建悦达电机集团董事长陈石祥也激动得聊起同一个话题,“我们那个地方(指福建省福安市 )不大,如果没有再生资源,地方上连税收都没有,我们的产品都是废品、废铜、废塑料做的。一天收购300多吨的废铁,出口90多柜产品。”

  企业也有犯愁的时候,安徽鑫港炉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鲁宁提出了3个困局:首先,再生资源本身也很容易产生二次污染;其次,社会特别是政府官员的意识有待创新;最后,是资本问题。

  鲁宁称,再生资源行业目前还处在一个无法可依的状态,也没有行业标准。“我们把废旧钢铁送给邯钢、鞍钢等,每个钢厂都有自己的要求。而且,真正做再生资源的企业里至今没有一家上市的。”他呼吁相关政府部门给予重视。

  对此,中国物资再生协会进口工作委员会主任陈悦才也表示,政府层面对再生资源行业的扶持的确很不够。“据不完全统计,这个行业的就业人数已超过5000万。这样一个产业大军却没享受到税收、海关、进口、就业等各方面的优惠。”他建议,国家层面应尽快制订再生法,并建立循环经济的管理机制,比如设立一个类似再生局的机构,另外,还应建立再生资源回收示范区,给予政策支持。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