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GE能源温跃忠:“奔跑”中国市场

http://www.gkong.com 2012-01-30 15:02 来源:电气中国

  13年前,温跃忠刚刚加入GE能源集团时,整个发电市场正面临严冬,几乎没有任何新建电厂。

  一筹莫展之际,GE和他们的合作伙伴,南京汽轮电机公司注意到钢铁厂的大火炬业务——钢厂在炼铁过程中会释放出热值很低的高炉煤气,如果利用先进技术将这些废气作为发电的补给燃料,减少排放的同时产生新的电能的做法是否可行呢?

  后来这项业务成为GE能源在中国钢厂燃气轮机运用的“开山之作”,当中国粗钢产量已从十多年前的1亿吨逼近8亿吨,当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力装机大国时,GE能源集团副总裁、GE能源集团中国区总裁温跃忠面对的已是一个不一样的中国市场,这一次,中国市场带给他的,更多是惊喜。

  “别管我是谁,看我的价值”

  130年前,当托马斯·爱迪生创建了GE公司,发明灯泡并开设电灯厂的时候,或许没有人意识到发电和能源供应模式的简单转变会如此轻易的改变人类生活。而事实上,在传统工业领域,每当我们觉得技术发展已至极致时,总会有一些创新之举超越我们的想象。

  被超越的不仅仅是技术,还有我们曾经对全球能源市场的理解。

  “这些年,在能源行业发生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全球化产业转移。”温跃忠还记得当年还是电力工程师的他看到西方最尖端的电力技术时近乎膜拜的样子,“做产业要依托资金、技术、人才这三个基本要素,十多年前这三项基本要素都在西方国家的手里,或者以西方为基础。”

  从1998年作为GE亚洲领导能力培养计划一份子到成为GE能源中国区总裁,本土的文化背景和对西方产业发展及企业管理模式的深刻理解,让温跃忠敏锐的捕捉到全球能源产业正在发生着急速的变化——至少,全球电力市场正在经历着“新排座位重封侯”的巨变。

  资本扎堆、国际化人才交流频繁、技术升级速度加快,中国成为世界瞩目的电力市场和产业基地。比起订单量,温跃忠更在意中国市场的产业活跃程度,“就产品产量而言,中国大型企业几乎涵盖了蒸汽轮机、输配电、发电领域的前几名,这么多的大公司、大项目,意味着中国未来产业的活跃程度也将异常之高。”

  如今,像GE一样,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看重中国产业的发展,“在很多领域,如果不能有效参与中国市场,就无法在全球市场保持领先。”在温跃忠看来,这已不是做不做中国市场的问题,而且解决企业全球竞争力的问题。

  告别了韦尔奇时代,在杰夫·伊梅尔特掌管下的通用电气,曾经有选择的放弃了多项业务,将战略重点转向基础设施、能源、金融、航空等领域,其中能源成为其中业绩增长较为突出的领域。2010年,GE能源集团全球销售收入380亿美元。如今,面对产业转移速度加快、门槛不再“高不可攀”、规模效应加剧的现状,GE能源不得不再次面对“未来的技术在哪里产生,未来的运营成本和竞争力来自何处”的难题。

  此时,选择似乎比努力更为重要。伴随着强劲的经济发展趋势,中国有朝一日将不可避免地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面对这个资源禀赋多样化,疆域辽阔的市场,GE能源正在给出自己的答案。

  “未来5年,更加注重工业效率的提升、加大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和重视程度是中国能源市场不可避免的趋势。”温跃忠认为,对于拥有庞大产品线的GE能源中国区而言,每个层面都有市场机会,但维系这些机会的主线却只有一条,即本土化运营。

  除了加大在中国市场的投资力度,温跃忠认为,本土化运营首先需要解决角色转换。“不要一味想着你是美国企业,你就能够在这里得到什么,这已经是历史了。”在私下,温跃忠曾不止一次在内部会议上提醒他的团队,“过去外企进入中国,人家是铺着红色地毯请你进来,但是现在你要进入,需要敲敲门了!别人要先看你能做什么,才决定是否让你进来。”

  作为老牌的电力企业,GE能源当然不缺乏“敲门砖”。目前,GE能源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横跨发电、水处理、输配电、油气勘探传输等多个领域,其中,在发电设备上GE的优势尤其显著:据统计目前全球运行中的发电设备中25%机组由GE生产。

  近年来,GE能源更针对中国本地客户的不同需求积极调整战略,快速反应,先后在中国建立近20个合资或独资企业。作为四大全球研发中心之一,GE能源位于上海的GE中国研发中心组建了一个专门的能源研发团队致力于提高本土竞争力。迄今为止, GE已向中国提供了 300多台燃气轮机、70台蒸汽轮机,以及近千台风机, 并颁发了大约45项气化技术许可。

  尽管从韦尔奇时代开始,GE的头上就顶着让无数中国企业向往的光环,因为它的文化、管理、乃至难以复制的发展模式。但记者眼前,由销售开始的GE职业生涯之路的温跃忠却更倾向于让我们明白,GE的核心在于技术,对于未来的把握也源于技术。

  “在快速变化的中国市场,角色转换的关键在于企业能不能将运营做好,能否为行业、客户、供应商带来更大的价值——我希望我的客户不要管我是谁,从哪里来,而是永远因为我能干什么而选择我!”言谈间温跃忠始终带着美国式的自信微笑。

  “利益共同体”扎根中国

  这些年,GE一直秉持韦尔奇“数一数二”原则,不断对企业资源进行优化重组,培育核心业务,收缩和扩展业务链条,寄希望于“大而灵活”。但相比早前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企业而言,GE的出手不算快,至少不够“狠”。

  然而,从2010年开始,这个老牌美国企业却开始加速度频频落子布局,通过合资或参股的方式与中国大型国有企业开展合作,合资涉及航空、运输系统、能源等多个业务领域,呈现多点开花之势。

  据温跃忠透露,过去18个月,仅GE能源集团就在全球耗资100亿美元进行了凌骥电子、科孚德,以及德莱赛公司等5家公司的大型并购项目,以便完善、调整了集团产品线结构及产品组合。

  中国改革开放,GE能源再度进入中国市场, 开创与中国公司合作的新模式。80年代中,同南京汽轮机厂合作, 组装生产6B型机组;2003年,同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开始F级机组的合作。合资合作的模式创新始终延续。2004年,GE 能源、哈尔滨和南汽三方又共同组建了秦皇岛服务中心。2010年,GE同哈电集团又把合作领域扩大到风能,使得双方在风电业务上成为全方位的合作伙伴。 2011年1月,作为中美清洁能源合作中的一部分,GE能源与神华集团宣布成立煤气化(000968)合资公司达成协议,双方合作包括共同推广煤气化技术许可项目,进一步深入研发与宣传气化与整体气化联合循环发电(IGCC)技术商业运用;8月23日,GE能源与华电集团上海宣布成立一家新的合资公司,以共同推动中国“分布式能源领域”的发展。

  ……

  合资使得GE在能源领域与中国大型国企的合作关系更加紧密,更预示着双方伙伴关系的全面提升。“合资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产业规模,使得一些高新技术开发、推广的速度更快”温跃忠告诉记者,过去18个月,仅GE能源中国区就与合作伙伴成立了7家合资公司,且合资对象及项目都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部分合资项目尚在审批中。

  而以合资模式打造的“利益共同体”不单为了开拓中国市场,更意在“共同进军国际市场”, GE也在此过程中顺势打造其全球产业链上最为关键的一环——开放式的合作平台。

  “GE的合作模式非常开放,这其中不光是技术上的合作,也有商业上的合作。关键是讲清楚,双方各自将什么放在桌面上,合作是否能产生、分享更大的价值。”在GE最为核心的燃气轮机业务上,GE能源曾与全球20家企业进行合作。“在很多高科技领域,如燃气轮机和发动机业务,GE曾多次采用RSP模式,即当GE进行产品研发的时候,合作伙伴的投入决定了产品成功问世后的利益分成。”温跃忠告诉记者。

  如此的紧密程度足以让很多外资企业艳羡,有分析人士甚至称其他外企基本很难复制GE这样的合资路径,原因是GE与“国企大鳄”共舞的重要前提是双方相互之间已经有了长期的愉快合作关系。例如,GE与沈鼓集团就有着将近30年的业务合作历史。长期的合作使双方度过了业务磨合期,易于产生彼此间的相互信任。

  “不要和你不认识的公司打交道。”这样的答案略显保守,却是温跃忠参与多次合资谈判后的经验之谈。

  “对一个公司的了解是需要经过很长时间,这才比较容易达到合资目的。”温跃忠认为,导致合资失败的因素都是基于合资双方的不了解,对彼此意图产生误判。“我们现在做的事情就是和我们的合作伙伴时不时回头去看看——‘合资伊始的核心目的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现在做的哪些事情是和这些核心目的不吻合、相矛盾的。’惟有这样,合作才会少走弯路。”

  除此之外,对于构建全球产业链,以全球采购见长的GE集团来说,供应商的甄选也异常重要。韦尔奇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经举例说了一个令人颇感尴尬的故事,“ 我听说一个故事,在美国的一个演出活动现场,几个演员正在进行打鼓表演,但是打着打着,一个鼓就破了。正当全场陷入沉默之际,台上一个演员指着这个鼓说了一句话,令全场大笑:‘Made in China !’”

  毫无褒贬之意,却足以令人陷入思考。当中国成为GE能源集团“第二个家”的时候,如何布局这个快速发展的市场,继而成就全球能源业务发展,GE能源还需要解决很多问题。事实上,随着在华业务的深入,温跃忠的职责已从原有占有市场转移至培育产业链条,解决GE能源在中国市场从市场推广、销售、采购、投资等诸多挑战。

  “GE能源在中国一直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通过销售先进技术,提高市场占有率及影响力;另一方面,尽快完成从销售型公司到研发-采购-生产-工程-服务综合性实力的运营型公司的快速转变。”

  目前采购是目前GE在中国发展的重点之一。温跃忠告诉记者,现在很多全球化产品都是在中国采购、生产的。“去年,GE在中国的营业额为50亿美元,采购额更达到40亿美元,基本实现平衡。”

  为完善本土采购及供应商力量,2008年,GE能源中国在沈阳建立了能源供应商发展中心。“起初,由于系统成套和设计能力的问题,国内供应商对于GE的采购要求不是很理解,在这种情况下,GE能源将很多功能性要求转换成供应商能够听懂并执行的要求,例如提供生产图纸、先进工艺以支持供应商发展。”

  始于战略,终于执行。“不论是合资公司,还是简单的采购起初都有明确的目的,更为重要的如何去将细节贯彻实施。尽管最初费时费力,但GE能源的每一步都是为了将集团在中国的产业链条扎得更深、更牢固。”

  远见者稳进

  放眼整个电力装备行业,“绿色”、“节能”引领了新的产业趋势,新能源产业的迅速崛起让原本“踏实”电力装备行业分外热闹。

  2005年5月,GE推出“绿色创想”新商业战略,将盈利与节约能源相结合,为全球企业提供盈利性环保解决方案,得益于这项战略,GE逐渐走出了经济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目前GE的绿色产品有90多种,2010年和2011年推出30个新产品,产品涵盖飞机发动机、机车、清洁煤技术、水处理设备等多个领域的产品,其中GE最希望积极参与推动数字能源的发展。

  “十一五”期间中国风电连续5年翻番,以年均102%的速度增长,太阳能光伏电池产量居世界第一。“‘十二五’期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GE能源业务组合很好地切合了这些需求,在上述领域将大有作为。”温跃忠说。

  围绕“绿色创想”战略,GE能源不断加大投入包括可再生能源在内的业务领域。作为世界领先的风力发电设备供应商,GE拥有全球装机超过14000台,总装机容量达2100万千瓦的出色业绩,其中在中国的装机也近千台。GE目前的风电发电产品包括陆上风机与海上风机,单机容量从1.5~4兆瓦。其中,GE1.5兆瓦的风机是迄今为止全球装机容量最多的兆瓦级机型。

  然而,当风机价格不断下滑、风机脱网事故频发、制造企业技术及管理尚存漏洞的现状却让拥有华美数据的风电产业充满了变数与挑战。

  对于中国风电产业的发展,“产业发展的方向是向理性方面在走,但是还理性的不够。”温跃忠如此总结。“风机制造很容易,但是要保障20年的产品质量不出问题,特别是不大规模、大批量出现问题是有难度的。”温跃忠认为,“在产业链上,惟有大家都找到自己的位置、盈利模式和利润空间,明确了企业责任之后,风电产业才能进一步持续、健康发展。”

  2011年,GE与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的下属企业成立新的合资公司,主要为中国市场开发制造风力发电机组, 争取在中国价值130亿美元的风能市场上赢得更多竞争优势。“风电产业仍存在巨大潜力,GE能源需要找到自己的位置,通过强强联合实现风电业务的突破。”

  相比风电的发展,温跃忠认为未来太阳能产业发展风险更大。“太阳能产业有两个特点,第一是技术更新非常快,以至于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可以说自己的技术可以持续领先5年;第二是产业投资非常大,做任何一个完整的生产线,没有几亿美元都做不起来。”停顿了一下,他强调指出,“这两个问题分开来看都不是问题,但是要是这两个问题同时发生,对于运营企业来讲,那就是高风险的决定,就是一次几亿美元的高风险决定。”

  在技术与资本的赛跑中,凭借什么保证自己“安全”?“企业不同于投行,可以通过分散投资减少风险,企业进入太阳能产业尤其需要对技术和投资节奏的把握。”温跃忠说。

  酝酿多时,GE在太阳能产业领域重磅出击。4月7日,GE宣布计划建造美国最大的太阳能电池板工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生产的并不是业界最流行的多晶硅太阳能电池,而是以碲化镉为基础材料的薄膜太阳能电池。

  据悉,未来数年内GE能源将投入4亿美元用于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技术开发和推广商业化应用,这意味着太阳能正式升级为GE的下一个能源业务发展重点,成了“绿色创想”战略下,推动研发和应用清洁能源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及市场成熟后,上述业务肯定也会选择进入中国市场。”温跃忠透露。

  与此同时,GE能源2011年还在中国推出“绿色挑战”,通过开放式的创新竞赛,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满足中国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GE和包括中信资本、麦顿投资、北极光创投等投资伙伴将合计投入1亿美元支持最有前景、最具创意的绿色电子的实现和商业化运作。“此活动目标在于推动中国刚刚起步的能源创新,使这些创新未来能够满足中国迅速增长的能源与环境需求。”温跃忠说。

  ……

  中国新能源产业最初的“疯狂”,让很多外企为之欣喜,也为之惶恐。但对于温跃忠和他带领的GE能源中国而言,没有什么比跟上中国的“速度”更为重要的事情了。“GE的决策较为审慎,现在看来是否适应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行业发展的速度,对于我们而言是最大的挑战。”市场的重新定位、强强联合、布局绿色,业务正在随着市场的扩张而强化的GE能源中国区的下一步发力任重道远。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