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物联网:前途光明 道路曲折

http://www.gkong.com 2012-02-13 16:45 来源:自动化博览

  导读:作为国家战略型新兴产业,物联网成为“十二五”期间信息化重点扶持对象,同时也受到市场和企业的高度关注。尤为重要的是,经历了市场热炒概念、企业盲目跟风的初级阶段,2011年物联网产业终于撇去浮躁泡沫,开始步入务实推进期。

   近年来,物联网以强劲的势头进入大众的视野,经过多年的发展,物联网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产业已纳入到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物联网的前途可谓光明无限。但与大多数新兴行业一样,其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要遭遇着种种瓶颈和波折。正如常言道: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对此,我们需以理性的眼光,正确看待物联网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机遇一:政策倾斜

   2011年从中央主管部委到行业、省市,多点、多层次的物联网规划密集出台,这些规划从政策、应用、资金等多个层面形成了对中国物联网的强大政策推动力,为中国物联网产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其中最受瞩目的是《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相继出台。

  2011年4月,财政部出台《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国家专项资金的支持范围包括:物联网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标准研究与制订、应用示范与推广、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的项目。2011年5月,继财政部发布《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后,工信部办公厅与财政部办公厅又联合下发《关于做好2011年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通知》不仅对《办法》中涉及的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及重点支持内容做了补充阐述,并对申请资格、条件和程序做了详细说明。《物联网专项资金》的出台,有力地带动了各行业、各省市、各地方政府对物联网的资金支持。中央财政资金的切实投入,使政府对物联网的支持真正由虚变实。

  2011年11月28日工信部发布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分析了物联网发展的国内外现状与发展趋势,梳理了物联网产业链,提出了未来5年的发展目标,初步完成产业体系构建,形成较为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规划详细提出了八大主要任务,并明确了五项重点工程,包括关键技术创新工程、标准化推进工程、“十区百企”产业发展工程、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工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物联网被定义为战略型新兴产业,即意味着5~10年内必须取得实效。未来几年,物联网将向先导型产业、支柱型产业迈进,持续成为国家推进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政策支持力度可望继续加大。

  机遇二:前景明朗

  尽管物联网尚是一个新兴产业,但由于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其产业前景和市场“钱景”都显得十分广阔。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正成为资本市场投资的热门行业。

  《物联网“ 十二五” 发展规划》中明确表述:当前,我国无线射频识别(RFID)产业市场规模超过100亿元,其中低频和高频RFID相对成熟。全国有1600多家企事业单位从事传感器的研制、生产和应用,年产量达24亿只,市场规模超过900亿元,其中, 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市场规模超过150亿元;通信设备制造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建成全球最大、技术先进的公共通信网和互联网。机器到机器(M2M)终端数量接近1000万,形成全球最大的M2M市场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010年物联网市场规模接近2000亿元。

  据新华社调研撰写的《2010-2011年中国物联网发展年度报告》预计,未来五年全球物联网产业市场将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接近25%。保守预计,到2015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将实现5000多亿元的规模,年均增长率达11%左右。

  机遇三:应用趋熟

  作为国家战略型新兴产业,物联网成为“十二五”期间信息化重点扶持对象,同时也受到市场和企业的高度关注。尤为重要的是,经历了市场热炒概念、企业盲目跟风的初级阶段,2011年物联网产业终于撇去浮躁泡沫,开始步入务实推进期。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从业内到全社会,都开始把目光聚集到现实成熟的物联网应用。车联网、智能家居等重点物联网应用在多地开始试点,并取得一定成效。

  八项智能交通国家标准已于2011年12月1日起实施,标准包括:“城市公共交通调度车载信息终端标准,道路水路货物运输地理信息基础数据元,道路、水路货物运输基础数据元,路面损坏视频检测方法,停车诱导信息集,微波交通流检测器的设置,运输与仓储业务数据交换应用规范,智能运输系统、车道偏离报警系统、性能要求与检测方法”。

  为完善智能建筑及居住社区数字化标准化体系,在住建部智标委的指导下,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联合长虹在北京发布了《2011年度中国城市居民e家生活指数研究报告》。报告公布了我国首个智能家居发展情况的评价标准“e家生活指数”,反映中国城市居民在“数字家庭/智能社区”各个产品和服务方面的认知、拥有、使用、影响以及预期的状况,为政策制订提供依据。

  此外, 工信部开通国家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上海、江苏、山东、河北、浙江等地启动智能电网平台建设,云南建设物联网云计算平台, 应用领域涉及智慧旅游、环境监测、安全监控、节能降耗以及智慧医疗……都标志着我国物联网实际应用水平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挑战一:标准缺失

  物联网要发展, 标准须先行, 这已成业内人士共识。在物联网总体标准体系建设方面,目前国内外并没有形成统一标准。事实上,早在2009年11月份工信部就宣布成立了中国传感网标准工作组,负责组织开展传感器网络相关标准的研究和起草工作。截止到2011年12月,工作组已有110家成员单位,成立了13个项目组,并新成立农业应用研究项目组,针对传感器网络在农业领域内的应用提出研究计划,开展具体研究工作。然而物联网涉及的行业范围广泛,要在总体架构、标志体系、信息安全、数据接口等方面形成完整可行的标准体系,并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事情。

  可喜的是,2011年10月国家传感器网络标准组工作组正式发布了首批传感器网6项标准征求意见稿,包括:《总则》、《术语》、《低速无线传感器网络网络层和应用支持子层技术规范》、《信号接口规范》、《信息安全通用技术规范》、《标识传感节点编码规范》。据悉,中国刚刚完成的首批传感器网6项标准征求意见稿是在传感器网络标准体系框架下,根据产业发展需求,依据标准制定与技术发展规律而制定的。这6项标准对传感器网络的总体功能要求及体系架构给出了规定,在国内外传感器网络领域术语的基础上对术语进行了梳理与汇总;并从机械、电气及软件三个层面对传感网中的传感器接口提出了规范,对传感网内统一的节点编码给出了编码规则。

    相关专家认为此项标准的制定在中国物联网发展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是中国第一个物联网行业应用标准。但是,也有专家冷静提醒:不要对这6项传感器网络标准过早乐观,要有清醒认识。“物联网概念本身就是个应用,这6项标准仅仅是在应用接口层做了规定。在物联网核心技术层面,中国还是很缺乏的。中国物联网产业可以说是刚刚起步,在这6项规范的基础上,企业更应该扎扎实实的去做应用,使得标准在应用中发展壮大,并且不断的完善,实现影响力。”

   挑战二:发展无序

   全国各地都在开展物联网产业基地、研究中心、科技园区的建设,但是全国范围内尚未进行统筹规划,缺乏顶层设计,资源共享不足。物联网涉及的行业十分广泛,物联网的各行各业、各个方面都在应用,其规模产业化的空间很大,但是被这些应用场景分成一个一个小块块,在每个小块里都不足以做成规模产业化。导致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链发展格局呈现不平衡状态,主导者空位,合作需跨越多行业门槛,成长空间不同等现实问题,而这些均是制约物联网发展的瓶颈。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国内物联网首席科学家刘海涛针对此提出了“共性平台+应用子集”的发展模式,即不同的行业形成不同的平台,在平台下面研发各种应用。共性平台架构跟具体应用行业、应用场景没有关系,是物联网共性的部分凝练出来的,而不一样的部分称之为应用子集。正如我们现在使用的手机系统,系统下面有很多不同的应用开发公司。

   基于“共性平台+应用子集”模式,刘海涛也提出了他对于国内物联网运营模式的构想:“运营商管理运营共性平台,为应用子集提供支撑,并提供计费;第三方负责维护应用子集平台,为用户提供差异化服务。”

  由刘海涛率领的感知中国团队已初步攻克共性平台的关键技术并在行业内率先运用。目前共性平台的主体部分已经完成,在局部区域比如在烟草、安全生产领域,以及无锡、成都等城市级平台进行初步推广。

   相信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种架构将主导国内物联网产业发展。可以预见,未来物联网之争,将演变成平台之争,正如刘海涛所说:“谁把共性平台攻下来,谁就能占领物联网产业化的制高点。” 正像当今智能手机之争早已演变成Android、Symbian、Mac系统平台之争,未来物联网之争必是得平台者得天下。

   此外,我国物联网发展还存在着缺乏创新能力,核心技术亟待突破,商业模式不清等种种瓶颈。当下整个国家在积极推进物联网,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人员都在从自己的行业诠释着物联网,推动着物联网的发展,作为物联网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自动化行业更是如是。本期专题策划,本刊特邀了行业内4家企业的技术专家共同论道自动化技术在物联网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