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十二五”谋求能源体系转型 新能源是关键

http://www.gkong.com 2012-02-27 11:07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国家能源局日前发布《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着力点,以“提效优先”为原则,按照能源生产与供应产业链中技术的相近和相关性,划分勘探与开采技术、加工与转化技术、发电与输配电技术和新能源技术4 个重点技术领域。

  《规划》明确提出,未来我国能源发展将向绿色、多元、低碳化转变,向生态环境保护和能源协调发展转变。风电、光伏、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是未来调整能源结构的关键,而分布式、间歇式能源系统及大规模多能源互补发电技术将是可再生能源稳定运行的突破方向。

  新能源成发展方向

  《规划》提出,“十二五”、“十三五”是我国能源体系转型的关键时期,作为能源科技未来的新能源,更是实现转型的关键。新能源技术被列为4个重点技术领域之一,其中设置先进核能发电技术、大型风力发电技术、高效大规模太阳能发电技术、大规模多能源互补发电技术和生物质能的高效利用技术等5 个能源应用技术和工程示范重大专项,包括13 项重大技术研究、7 项重大技术装备、12项重大示范工程和11 个技术创新平台。

  “《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体现了国家利用创新手段解决当前能源问题的决心,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得到了高度重视,这让我们很受鼓舞。”携海上风电领域创新成果归国发展的美国资深注册工程师、中国旅美科协工程学会会长陈立强向记者表示,《规划》提出的目标很先进,很多指标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新能源是4个重点技术领域之一,而创新更是整个规划实施、落实的着力点,这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商机,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企业有了用武之地。

  业内专家向记者表示,《规划》重点提及了生物质能,这是一个亮点。“十一五”期间国内对生物质能的关注不够,“十一五”生物质能规划目标没有完全实现,这与风电、光伏超出目标好几倍的装机量相比有些尴尬,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也落后很多。此次《规划》将生物质能的高效利用技术作为新能源5个重大专项之一,表明国家没有忽略生物质能产业,给企业带来极大信心,也将为开发我国丰富的生物质能资源、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提供强大的动力。

  当前,我国风电、光伏产业规模均为全球第一,装机量也位居世界前列,但核心技术仍然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关键技术和设备依赖国外。其中风电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控制系统、叶片设计以及轴承等关键部件都依赖进口,而已经安装的风电、光伏系统存在较为严重的并网问题,这些都是《规划》的突破目标。

  如何解决新能源稳定性弱、可预测性差等天然弱点带来的并网问题?《规划》设置“多能源互补利用的分布式供能技术”重大项目,并规划“与大电网并网的风/光/储互补示范工程”、“水/光/储互补发电系统示范工程”、“总能系统与分布式能源技术研发平台”等示范工程与创新平台,显示出多能源互补与分布式已成为解决新能源并网问题的一个突破方向。

  民间资本是活力源泉

  《规划》明确了2011 -2015 年能源科技的发展目标,在4 个重点技术领域中确定了19 个能源应用技术和工程示范重大专项,创新性地提出了建立重大技术研究、重大技术装备、重大示范工程和技术创新平台“四位一体”的国家能源科技创新体系。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规划》的着力点,而关键技术与装备的国产化则是主要目标之一。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关键技术与装备的国产化,《规划》不仅提出建立“四位一体”的创新体系,更在资金投入方面提出要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在政府加强引导的同时,充分调动和鼓励企业、社会加大对能源科技的投入,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渠道。

  “民间资本的嗅觉是最灵敏的,他们的运作方式也最灵活。引入民间资本,保障他们的创新利益,他们就会有无比的创新积极性。同时他们十分清楚客户需要什么,知道投入什么方向回报最快,甚至可以更方便地获得国外的先进技术,所以他们在创新效率方面有一定优势。”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分析师宋亮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光靠政府、研究机构及大型企业,不可能实现对所有技术的创新。民间资本是活力的源泉,充分调动民间资本,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作用,对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立一种大型企业、科研机构与民间资本互补的创新体系,比如大型企业出资金,科研机构攻关重点难点技术,民间资本则在服务体系与配套设施方面发挥灵活、高效的优势,三者利益均沾,这样一种模式或许能够更好地促进创新。”宋亮表示。

  有业内人士认为,《规划》出台给行业内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虽然没有明确给出相关鼓励政策与激励机制,但是政策信号已经很明确,这就给新能源产业指明了方向,告诉他们新能源产业的未来将更光明,告诉他们即使不再扩大生产规模也可以投资技术创新,这将给陷入困境的光伏、风电产业带来新的活力。

  目前国内新能源企业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中低端,技术创新水平不高,产品趋同严重,产能出现过剩。“国内一些新能源企业创新热情不高,一是成果保障体系不健全,企业辛辛苦苦创新,别人轻轻松松就能模仿;二是创新成本太高,投入巨资取得的创新成果未必有足够的经济效益,风险很大。所以很多新能源企业宁肯通过扩大规模降低成本‘赚稳钱’,甚至投资煤炭、食用油等其他行业,也不愿意花费过多的精力去创新。”业内人士表示。

  该人士认为,“更多的投入技术创新,必然会有部分生产中低端产品的企业向中高端转型,从而延伸产业链、分散产能,在客观上缓解产能过剩的现状。这对于深陷产能过剩、维持艰难的风电、光伏企业来说最有意义。”

  着眼目标在长远

  《规划》在亮点闪耀的同时,依然存在不足。有能源专家向记者表示:“《规划》对于能源领域的自主创新非常重视,但并没有提出具体的中小企业创新扶持政策,也没有确实可行的民间资本投资能源创新的保障措施,这在实施过程之中将会带来一些问题。”

  陈立强认为,国内的研究创新往往是大企业做大企业的,小企业干小企业的,风电企业只搞风电,而光伏企业也只做光伏,这对于未来多能源互补、分散与集中共存的复杂能源系统发展不利。他建议以《规划》提出的19 个能源应用技术和工程示范重大专项为基础,组建一批跨领域跨学科、包括大型企业集团与小型企业的创新联盟,并将这种创新联盟常态化,提高创新效率。

  对于《规划》缺乏具体保障措施的问题,宋亮表示,《规划》是一份中长期的技术规划,短期影响不明显,主要是释放一个支持企业加大投入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信号,但在中长期将带来巨大影响。另外,《规划》没有明确提出具体的保障措施,后期必然会出台一些实施细则,针对不同行业、不同领域,解决如何扶持、如何激励、怎么操作的问题。由于有关部门在制定《规划》时已经进行了深入调研,相信具体的扶持措施、配套政策很快就会出台,而且将会重点支持新能源产业。

  《规划》提出优先发展制约我国能源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因此一旦《规划》目标实现,将极大地推动我国能源产业结构转型,为未来能源产业跨越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这些重点技术背后的配套产业如果形成规模,就意味着产业群成长起来,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产业完备—新增长点,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良性循环。”分析人士表示。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