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上海日立4年“机器人大军”将增至180台

http://www.gkong.com 2012-03-16 09:22 来源:劳动报

   眼下“用工荒”又成为令各地劳动密集型企业发愁的问题。而在前不久,富士康对外宣布要用3年时间使用100万机器人的计划,一方面是为了谋求突破用工荒的困局,另一方面是面对用工成本不断上涨不得已而为之。

  事实上,就在谋求发展方式转型的上海制造业内部,已经有不少企业在使用工业机器人,记者调查了相关企业后发现,使用机器人后,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它一定程度上助推产业转型。

  尝到甜头,“机器人大军”将增至180台

  上海日立电器是世界上最大的压缩机生产商之一。1993年起,它的车间里就尝试使用了机器人。如今工厂里已有34 台清一色的黄色FANUC机器人。“十二五”期间,他们还有着更大规模的机器人使用计划——到2015 年,“机器人大军”要增加到180台。

  机器人站上生产线,能把劳动者从简单繁重的岗位上解放出来,创造更大的价值。 而促使工业机器人数量激增的,还有背后的一笔成本账。考虑到“综保”并入“城保”及每年上涨的最低工资标准,人工成本又在以每年14至16%的速度上升。

  机器人改造前后比照表(H4壳体生产线)

每班人数

班产能

人均产能

人均操作设备

改造前

10 人

2949 台

295 台

1.2 台

改造后

3 人

3392 台

1131 台

7.7 台

  “工人”变化:5年内机器人数量增5倍

  流水线是一根直线—这是我们对工厂车间的固有印象。但在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的工厂里,却有了颠覆性的变化。

  在气缸缸盖生产线上,一个个缸盖不断被拿起,搬下。但它们的行径路线却是一个“圆圈” 更有趣的是,这里总共三个"圆圈“都被铁丝包围着,里面的中心位置上则各站着一台与人一般高的黄色机器人。它们不知道疲倦,每个搬运动作都快速、有力、准确。据悉,这是工业机器人常见的工作模式之一。在国际上,一台机器人占据的一个“圆圈”,被称作是工作。

  “80后”曹伟强现在是气缸缸盖1UTE班长。“很恐惧……”他说,这是2007年第一台FANUC机器人站上生产线时大家的反应, “它这么大,看上去很高级、复杂。”他不知道应该怎么“驯服”机器人,也不知道“它”会带来哪些改变。2个月后,这种对未知的恐惧感基本消失了。“它虽然力气大、干活儿猛,但什么都按程序办事。只要按流程下指示它就听你的了。”小曹笑着说。

  在生产线上“上岗”的机器人并不少。目前,日立电器的机器人已有34台。今年,总数将达到78台。到2015年,该数字还可达到180台。

上海日立电器生产车间

FANUC机器人现场应用图

  成本压力:人与机器人间出现“剪刀差”

  成本是驱动企业使用机器人的重要原因。“人力成本与机器人成本之间,正出现一个越来越大的剪刀差。”上海日立电气分管生产的副总经理李海滨说。

  上海海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黎介绍,上海日立电器现有员工五六千人左右,其中劳务工有四千多人。年轻的打工普通群体中发生的变化,的确让企业越来越难招工。“我们尽管尚未遇到用工荒,但维持现状也不易。”他说,目前车间里一个新人月收入两千元左右,但工作辛苦,愿意做的人越来越少。“要帮助工人们在上海生存、体面工作,只有想办法提供更具有技能要求的岗位,实现更大的劳动价值。”

  从企业角度计算,考虑到“综保”并入“城保”及每年上涨的最低工资标准,一线员工的人工成本正在以每年14-16%的速度上升。此外,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今后五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平均增长超过7%,如按现有人员计算,至2015年,公司一线人工成本将比2010年上升40%。

  如果到2015年机器人数字达到180台后,就有望实现核心员工收入的增加,防止高技能员工流失。据测算,在机器人大规模应用、核心员工提升技能后,后者每月工资可比5年前增长33%。

  劳动生产率:1个机器人胜过3个工人

  李海滨回忆,2007年决定引进机器人时,曾有不少争议,但实际反响很好。“原先我们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机器人进驻后,工人们可在技能要求更高的岗位上工作,加强了企业创新能力。由此,企业也在向先进制造业转变,生产具有更高新技术含量的产品。”

  曹伟强对此感触很深。原来,在汽缸缸盖生产线上,一个缸盖通常有三四斤重。为完成作业,每次搬运缸盖都只能靠人完成。随着业务量的递增,这样简单又枯燥的动作,一个工人一天要重复成百上千次。但有了机器人之后,光搬运的动作,它一天就能准确无误地完成3000次左右,而且一台就能整合四道工序,三台就能组成生产线,直接生产成品。由此,这条生产线上的人工从最早的4人缩减至了2人。

  李海滨指出,通过实践,机器人最适合的岗位是那些需要重复多次的简单作业岗位、劳动强度大的岗位,以及作业环境较差的岗位。比如搬运压缩机。压缩机每台重量都再10-15公斤上下。人工平均9秒搬运一台,机器人则是7.5秒到8秒一台。“生产效率就是从这看似不起眼的一秒钟里提高的。”他说。

搬运“上海日立第1亿台”压缩机的发那科机器人

  平均来看,一台机器人的生产能力至少相当于三个人。以H4壳体生产线为例,改造前,每班10人,班产能2949台,人均产能295台,人均操作设备1.2台;改造后,每班只有3人,但班产能扩大待3392台,人均产能1131台,人均操作设备7.7台。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