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信息化助推工业转型升级

http://www.gkong.com 2012-07-22 11:26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卡通迎宾机器人与参观者对话、握手,进行现场语音、歌舞表演;三维人体扫描的智能裁衣技术进行非接触式三维人体测量,并为观众提供虚拟试衣体验;通过手指屈伸来遥控指挥机器人探测外星球和维修中国空间站……在日前举行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成果展览会上,大量的实物模型、系统仿真、实时演示和交互体验等方式,生动地展现了我国“两化”融合的先进成果和典型案例。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工业领域的普及应用,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目前工业竞争力全球排名已经由2000年的第31位上升到2011年的第5位。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两化”融合成果展上指出,我国将深化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集成应用,提高研发设计、生产过程、生产装备、经营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快推动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提升创新能力

  在成果展上,运用超大型集装箱船、LNG船三维漫游等展现的船舶工业领域数字化设计应用等给参观者留下了深刻印象。造船行业只是信息技术对工业设计制造能力提升的一个缩影。除造船行业以外,汽车、飞机等行业实现了研发设计与生产制造系统的综合集成,产业链协同设计体系日臻成熟。芯片、嵌入式软件等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类工业产品,改善了产品的功能和性能,提高了产品附加值。自主研制的数控机床等高端智能装备打开了海外市场,工程机械装备国际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据统计,目前工业企业普遍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仿真等技术开展研发设计,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60%。信息技术极大推动了工业制造产品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产品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升级,“两化”融合已经成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的重要支撑。

  不过,支撑“两化”融合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仍然缺乏。国务院参事、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曲维枝告诉记者,我国应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依托科技重大专项,力争在高端装备、信息网络、系统软件、关键材料、基础零部件等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

  促进节能减排

  上海宝信公司在成果展览会上展示的企业能源管理中心解决方案,通过对企业能源系统的生产、输配和消耗环节实施集中扁平化的动态监控和数字化管理,改进和优化能源平衡,大大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促进了系统性节能降耗。信息技术正在促进节能减排从单一环节向集成、综合方向转变,目前我国钢铁、石化、有色、建材等行业实现了能耗物耗的实时监测和精确控制,并催生了新的服务模式和新兴服务业态。

  “信息化有利于实现产品轻量化设计和合理化设计,减少材料消耗,减少制造的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还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减少废品,这也是节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朱森第表示。“两化”融合促使企业进一步挖掘节能减排空间,对绿色发展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据统计,到 “十一五”末,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从2005年的2.59吨标准煤下降到1.91吨标准煤,累计下降26%,工业领域实现COD排放总量削减21.6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累计下降36.7%,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量超过15亿吨。

  据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周长益介绍,“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快组织实施“数字能源”计划,全面实施水泥、有色金属、化工等行业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建设;加快推进绿色ICT(信息、通信技术)发展战略,推进ICT技术在企业节能减排中的运用。

  政策效应显著

  在“两化”融合成果展的地方展区,北京、安徽、贵州、广东等省市集中展示了地方政府在推动“两化”融合方面的成效,比如安徽的语音互动、平板技术及汽车智能化技术,贵州的工业生产自动化、无人机应用系统等。近年来,全国各省区市大力推进“两化”融合,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工信部先后确定两批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促进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主要领域、主要环节得到充分有效应用。“两化”融合已成为试验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并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比如合肥是2011年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城市之一,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信息化建设为核心,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主线的“两化”融合推进格局,近几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

  同时,有关部门在完善政策措施、加强评估认证、加大技术改造、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促进生产服务业发展和推进产用互动等方面,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不断深化。苗圩表示,将根据工业转型升级要求,瞄准重点领域和方向,提高工业制造基础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品牌创建能力、产业集中度,促进全产业链整体升级,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增强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来源:《经济日报》)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