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中国科技10年跃升之路系列文章

从规划到凸显

http://www.gkong.com 2012-10-15 17:21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中国科技10年跃升之路(一)
    这是一个精彩的10年。
 
    这10年里,中国科技的突飞猛进有目共睹。在诸多领域,我们从气喘吁吁的追赶者,成为从容淡定的同行者;从亦步亦趋的跟跑者,成为阔步在前的领跑者。科技不仅仅是示范园里展示的盆景,而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量;科技也不仅仅是关乎国计的“阳春白雪”,更是造福民生的“下里巴人”。
 
    10年的变迁,值得回味。本报从今天起推出系列报道,多视角回眸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科技创新高瞻远瞩的决策部署,以及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跃升的艰辛之路。敬请关注。
 
    中国科技网北京9月16日电 “如此高规格的待遇,可见中国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7月6日至7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九位常委悉数出席的“超级规格”,让嗅觉灵敏的法国媒体不胜感叹。
 
    而南非一家网站则刊文称:“中国的高技术创新环境已经在快速、大规模地涌现,覆盖范围也越来越广,并且被视为实现国家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
 
    也难怪外媒如此“敏锐”。
 
    从制订面向2020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到依靠科技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从“科技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到“创新驱动发展”,中国科技发展的顶层设计之路十年四大步,可谓足音铿锵。
 
    这不是简单向前的步伐,更是向上跃升的力量。
 
    科技、人才、教育中长期规划“三足鼎立”,构建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
 
    2003年3月22日,一个普通的公休日,长安街边信步的人们悠闲地消受着早春的惬意。
 
    人们不知,此时的新华门内却是紧锣密鼓的另一番景象。这一天,新一届国务院组成后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决定着手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在中央领导下,国务院成立了领导小组,2000多名科技界、教育界、经济界、企业界精英汇聚一堂,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这一改变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规划《纲要》。
 
    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这16个字是《纲要》的指导方针,而其核心是自主创新。
 
    《纲要》如是描绘2020年的中国: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2006年1月9日,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目标。他在深刻阐述全球经济和科技发展形势后指出:“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只有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真抓实干,急起直追,才能把握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10多天后,这一历经1000多个日夜、无数次易稿的中国新世纪科技发展蓝图面世,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出台《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促进落实。
 
    不过,这只是中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立起的第一根“标杆”。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突出表现为科技、教育和人才竞争。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根本。”科技中长期规划纲要发布4年后,2010年5月25日到26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发布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这个面向2020的规划被认为是中国迈进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的行动纲领。
 
    就在这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指出:“《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与已经发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即将发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相互支撑、紧密联系又各有侧重,一定意义上讲,属于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
 
    50天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前发布了新世纪以来的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支撑引领中国走出金融危机,科技创新作用凸显
 
    2008年,大洋彼岸掀起的一场“海啸”迅速席卷全球。它摧毁的不是现代工业文明垒砌的高楼大厦,而是击垮了这些经济体“心脏”的供给系统。
 
    对这场金融危机,作为活跃于国际经济舞台的欠发达经济体,中国显然难以置身事外。考验智慧和魄力的是,如何迅速给“心脏”装上一个起搏器,并构建一个长效供给系统?
 
    2008年11月,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央出台了两年4万亿的一揽子计划,其中用于自主创新、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的投资约3700亿元,占投资总额的近10%。
 
    “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更加迫切地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懈进行创造性实践。”在出台一揽子计划一个多月后,胡锦涛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上向科技人员发出了号召:“当前,在国际金融危机快速扩散和蔓延、我国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的情况下,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积极为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贡献力量。”
 
    中央高层对科技如此高密度、快节奏的部署实属罕见——
 
    2009年3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推出加快实施重大专项、为重点产业振兴提供科技支撑、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六项科技支撑措施,实施加大财政投入、加强科技人力资源建设等四项保障政策;
 
    5月13日,中央财政预算计划2009年安排328亿元,2010年安排300亿元左右,带动企业投资,主要推动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大型飞机等11个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同时启动实施一批自主创新产品规模化应用示范工程,加快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6月5日,《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公布,就加快培育生物产业提出了“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等33项措施,旨在将生物产业培育成为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和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7月7日和9日,国务院两次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分别听取经济专家和企业、行业协会负责人意见和建议。会议提出,要支持和推进新能源、生物医药、第三代移动通信、“三网融合”、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
 
    在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的形势下,2009年我国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
 
    “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加强科技支撑作为一揽子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1月11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温家宝总理讲话中透露出一种沉着。
 
    这种沉着,更是迈向未来的坚定。
 
    2010年2月3日上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出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我们必须见事早、行动快、积极应对,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增添推动力。”
 
    “关键是要在‘加快’上下工夫、见实效。”胡锦涛一连提出五个“加快”:“加快推进自主创新,紧紧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谋求经济长远发展主动权、形成长期竞争优势,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中国科技网)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央高层决策者对科技创新的认识更为深刻。2010年10月18日,在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大力增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升知识、技术转移和规模化生产能力,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积极构建完整的创新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
 
    “全会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线,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推动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必然要求。”胡锦涛指出,必须认识到,随着我国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和国际竞争不断深化,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利益主体多元现象日益显现,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才能更好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才能更好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能更好提升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
 
    这次全会“指明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在中央对制定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强调:“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进一步推动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 ,“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2012年7月6日至7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九位常委悉数到会,如此规格,使这个以“科技创新”为主体的会议显得意义不凡。
 
    “必须从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
 
    “进一步推动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坚持把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捕捉胡锦涛总书记讲话中的这些精辟观点,不难判断:科技创新的使命已然超越科技领域、经济领域,成为驱动中国未来社会发展的战略力量。
 
    “我国已经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拥有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科技发展具有良好基础,完全有条件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跟上世界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步伐。”简明扼要地肯定我国科技创新优势之后,胡锦涛话锋一转,指出:“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科技体制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牢牢把握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世界科技创新格局调整的机遇、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和市场不断扩大的机遇,坚定立足自主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争取在不太长的时间内确保国家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胡锦涛为2020年的中国立起一个坐标:基本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原始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幅增强,关键领域科学研究实现原创性重大突破,战略性高技术领域技术研发实现跨越式发展,若干领域创新成果进入世界前列;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创新效益大幅提高,创新人才竞相涌现,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大幅提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当务之急,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破除一切束缚创新的思想观念桎梏和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
 
    从规划未来到凸显力量,从描绘蓝图到深化改革,10年,中国科技跃向新的起点。从这个起点出发,“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记者 张显峰) 
 
    《科技日报》(2012-09-17 一版)

从追赶到同行

—— 中国科技10年跃升之路(二)

http://www.stdaily.com 2012年09月18日来源: 中国科技网作者: 刘莉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
 
    中国科技网北京9月17日电 286、386、奔腾2、奔腾3……10年前的中国计算机研究紧紧跟在国外巨头身后,一步一步艰难追赶;10年后的今天,“天河一号”“神威蓝光”“星云”“深腾”等组成的我国超级计算机方阵已然挺进世界前列,“天河一号”一度问鼎世界超级计算机TOP500排名第一。
 
    中国追赶世界科技前沿的脚步从未停止,追求自主创新的梦想从未熄灭。与超级计算机的发展一样,10年间,伴随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国科技发展也进入重要的跃升期。
 
    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期许中,科技工作者一路逐梦,又脚踏实地,使中国科技在众多领域从国际最高水平的“追赶者”变成了“同行者”。
 
    从落后两代到比肩同行
 
    9月11日上午,全部采用国产CPU和系统软件构建的中国首台千万亿次计算机系统“神威蓝光”,在山东济南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验收会上,世界超级计算机TOP500项目领导者、美国田纳西大学计算机科学家杰克•唐加拉对“神威蓝光”的性能“感到吃惊”。
 
    在我国另一套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副总设计师卢凯印象中,就超级计算机而言,西方国家前来与我国交流合作是近些年才有的事情。
 
    此前,技术水平悬殊带来的屈辱和尴尬仍然清晰可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气象局引进国外超级计算机,对方要求机房24小时监控,全由外国人操作,中国人不得入内。窘境下追赶的艰难可想而知,2001年10月,我国第一款通用式计算机中央处理器(CPU)——“龙芯”问世,性能与国际芯片业老大英特尔奔腾2相当,而当年4月英特尔早已推出了性能更加强大的奔腾4。
 
    没有自主CPU就没有独立自主的信息化和国家信息安全可言。加速追赶拉开帷幕。
 
    2001年9月,国家“863信息技术领域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主题课题申请指南”发布,明确提出“掌握一批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的重大关键技术,提高我国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
 
    “要与别人平等交流,你必须有绝活。” “天河一号”主任设计师卢宇彤说。如今中国超级计算机领域的专家经常被邀请到国外作学术报告,和过去的处境天壤之别,“天河一号”“神威蓝光”等我国的超级计算机系统不但性能与国外最先进的水平相当,还拥有很多我国特有的技术。
 
    超级计算机只是一个缩影。
 
    2011年,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我国制造任务的首件产品——全长780米的“ITER环向场超导导体”正式交付启运,将用于ITER装置的建造,这意味着我国在ITER采购包中进度第一。
 
    更为重要的是,导体生产实现了100%国产化,这在ITER七方中只有我国、日本能达到。在承担ITER导体任务的六方中,我国是唯一做到所有试验样品全部一次性通过严格苛刻的国际验证的国家,且产品性能优异,处于六方的前列。
 
    10年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加速提升,重点领域初显跨越发展态势。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超级杂交水稻、高速铁路、实验快堆、量子通讯、铁基超导、载人深潜、诱导多功能干细胞……在诸多高技术领域,我们终于比肩“先进水平”。
 (中国科技网)

  从技术追赶到产业突围
 
    2012年1月,由我国提交、大唐电信拥有核心基础专利的TD—LTE—Advanced技术标准提案,被国际电信联盟接纳为4G国际标准。
 
    “十多年前,突破核心技术、成为国际标准真是难于上青天。”大唐电信集团副总裁、总工程师陈山枝回忆说,跨国企业巨头不仅垄断了核心技术和国际标准,而且垄断了产业链上所有的关键设备和生产工艺。当时国产手机里面的主板和芯片都是从国外公司进口的,还要交巨额专利费。
 
    十多年,中国通信技术终于从追赶世界变成了与世界同行。这背后,是中国科研人员努力的追赶:从全面落后、被动模仿,到苦苦追赶、缩小差距,再到实现齐头并进和局部领先。
 
    十年前,因为缺乏核心竞争力深受“卡脖子之痛”的远不止通信领域。机械制造行业深受大型铸锻件依赖进口之苦,国外企业借机提价,价格一涨再涨,交货期一拖再拖。在汽车制造领域,真正的国产轿车仅占10%;在医药研发领域,97%的化学药品为仿制药,医疗器械设备大量依赖进口……
 
    像4G技术一样,我国很多高新技术领域经历了从一片空白,到追赶跨越,直至在某些领域与世界同行的发展历程。
 
    10年之间,我国系统攻克了核电、水电、火电、船用柴油机等领域亟须的一批大型铸锻件制造关键技术,形成了一系列重大产品,打破了国外垄断,初步实现了产业突围。
 
    8月15日,国家电网对外宣布,我国并网风电达到5258万千瓦,已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风电大国。国家电网公司新闻发言人张正陵介绍,我国蒙东、蒙西、甘肃、冀北4个地区风电年发电量占用电量比例分别达到40%、12%、11%、9%,与丹麦、德国、西班牙水平相当。
 
    全长1318公里的京沪高铁,万水千山转瞬掠过,没有颠簸,极少噪音,座椅格外舒适,车厢清静怡人。2004年之前,中国还没有一寸高铁,短短几年中国正由高铁技术引进国成为这项技术的输出国。
 
    以歼-10战机的成功研制为标志,我国军机实现了第二代向第三代的跨越。一系列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成品和新方法,被广泛推广运用到“枭龙”、新“飞豹”、“猎鹰”等研制中,航空工业及相关行业的科学技术与生产制造水平随之跃升,我国航空装备研制,已经或正在向着世界“第一方阵”挺进。
 
    走出受制于人的阴影并不容易。进入新世纪,国民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也暴露出隐忧,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使我国在全球化的产业价值链上处于低端,如何突围,人们把目光投向了科技。依靠科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一个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谋划、传统制造业的信息化升级,我国各行业和领域的科研人员都加快了追赶的脚步。
 
    2009年一场国际金融危机给市场带来阵阵寒意,很多中国企业靠着科技的“护身符”度过寒冬。
 
    “中国要告诉世界,我们不仅有成本低的优势,而且有质量更好、效率更高的技术优势,这是一个创造。”在科技部部长万钢看来,在应对危机的这场竞赛中,中国不仅没有落后,而且交出了较为满意的答卷。
 (中国科技网)

  从“台下听众”到“大会主席”
 
    8月下旬,有天文学“奥运会”之称的第28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来自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名天文学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揭示宇宙的秘密。
 
    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这一盛会。此时,另一个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第23届世界力学家大会也在同一栋楼内举行。
 
    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将主办地选在了中国,不仅因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实力能够承办此类大型会议,更为重要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我国科学家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大大提升,为中国赢得了“话语权” 。他们从昔日的追赶者,变成了世界一流科学家群体的同行者。
 
    去年年底的一天,国家会议中心四层报告厅,一段极具中国特色的舞狮表演后,第十二届国际岩石力学与工程大会正式开幕。从会场最后一排望去,近千名与会代表中,黄头发、棕头发的占了半数有余。虽然来自不同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他们的目的是一致的:来中国“取经”。
 
    在这场4年一次、素有国际岩石力学界“奥林匹克”之称的国际会议上,他们还将见证国际岩石力学学会成立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科学家首次当选该国际组织的主席。他就是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所研究员冯夏庭。
 
    “过去是国外的工程多,学科发展得好,现在可不一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防护工程专家钱七虎接受采访时说,“如今外国专家都喜欢往中国跑”。
 
    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中国通信学会、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等全国学会分别成功举办了2011年国际云计算研讨会、第17届国际生物物理大会等610余个重要国际科技会议,在“自家门口”向世界展示中国相关领域科学发展水平和重大成就。
 
    把“国际舞台”搬回家的同时,我国科学家在各种国际组织中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截至2011年,中国科协代表中国科技界加入240余个民间国际科技组织,推荐317位科学家担任民间国际科技组织各类职务。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家洋曾把近十几年我国科学家参加国际科技合作工作的变化,总结为“五个转变”:从简单参与到现在牵头发起积极承担转变,由原来人员、信息为主的学术交流向以项目为主的合作交流转变,从短期向长期的国际合作转变,从双边合作向多边合作的转变,从分散的向集群的国际合作转变。
 
    李家洋还说,原来的交流更多是以跟踪学习为主的交流与合作,现在更多的是牵头提出、积极组织国际合作计划,并在合作计划中承担重要职责。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钱易此前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曾谈到自己在这方面的深切感受:“过去中国科学家在国际组织中很少发言,外国人觉得我们很沉默,但现在除了学术问题外,中国科学家在策略、计划,特别是在科技与社会的关系、科技如何影响决策等方面都能发表意见。”过去在国际学术研究项目中,我们很少有挑头的,但现在有许多项目,如地质对比计划中有好几项是中国建议的、由中国牵头在做。
 
    追赶到同行,艰辛十年路。在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征途上,我们有理由期待中国科技更灿烂的明天。(记者 刘莉)

从跟跑到领跑

——中国科技10年跃升之路(三)

http://www.stdaily.com 2012年09月19日来源: 中国科技网作者: 高博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
 
    中国科技网北京9月18日电 6月24日早晨,马里亚纳海沟上方的“向阳红9号”指挥厅收到信号:“蛟龙”号下潜至7020米,新的世界纪录诞生了!它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突破7000米深度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
 
    要知道,2002年6月,“7000米载人潜水器”列入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时,中国研制过的潜水器最深才不过600米。
 
    10年前,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曾起草一份《2003年技术预测报告》。这份报告指出,当时各领域的75项关键性技术中,中国落后国际先进水平6—10年的有3项,落后5年的有66项——占所有项目的92%;而处于先进国家同等水平的技术只有5项,比如TD—SCDMA技术等;领先国际水平的只有一项:中文信息处理技术。
 
    10年过去,中国科技力量悄无声息地从第二集团赶超到第一集团,甚至占据了世界数一数二的位置:2011年中国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SCI论文数量世界第二、发明专利申请量世界第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世界第二、高技术产业出口额世界第一……
 
    中国人在科技赛道上奋力赶超——从高速铁路到水稻育种,从超级计算机到干细胞研究,一些项目已经具备“摘金”的实力。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增加的同时,中国在许多领域已开始领跑世界。
 
    明星技术成就,带动经济腾飞
 
    2008年,一家名字让西方人觉得陌生的公司“华为”,占据了专利合作条约(PCT)申请量榜首,让很多人感到吃惊。几年前,美国和日本的公司垄断这一榜单前列时,人们从未想过会出现一家中国公司。
 
    很快,华为与中兴两家中国电信设备商,牢牢占据了之后几年PCT申请量的榜首位置。与此同时,中国电信公司的整体实力和全球竞争力与其专利申请量同步跃升。
 
    “华为是中国迈向西方市场的长征路的缩影。”《经济学人》今年8月4日的封面文章评论说,“华为在欧洲赢得了过半的4G网络,并已经成为手机市场的强劲竞争者。”这篇文章判断说:“华为之后,还会有更多的中国公司陆续赶来。”
 
    与此同时,中国主导的TD—LTE增强型成为4G国际两大主流标准之一,这意味着中国在4G时代将领跑世界。
 
    穿越低纬度、高海拔多年冻土地带,翻过海拔5000多米的“通天之路”——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显示了中国工程技术的实力。脆弱的生态、高寒缺氧的环境和多年冻土的地质构造三大世界性建设难题,被一一攻克。
 
    在高速铁路建设方面,中国的进度之快更是引起了全球瞩目。2007年中国才开始运营高速铁路网络,但现在高铁长度已经是世界第一。高铁成了世界观察中国的一扇窗口。
 
    在技术优势的鼓舞下,中国的铁路设备制造商在全球竞标。中国北车8月8日宣布,将向德国工业巨头西门子出售含其高铁技术的零部件。这是中国的高铁设备第一次出口欧洲大陆。
 
    中国的特高压输电网,建设不到10年就具备了世界最高水平,创造了一批世界纪录。晋东南—南阳—荆门线路是世界上第一个投入商业运行的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向家坝—上海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则是世界上同类工程中容量最大、距离最远、技术最先进的。中国的成就,被国际大电网组织称之为“世界电力工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中国未来将在特高压骨干网的基础上建立全国智能电网,目前在这一方面的投入已经超过了美国。
 
    在LED和电动汽车等节能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上,中国也毫无争议地位居世界领先位置。
 
    “如果10多年前,国家没有对电动汽车、新能源、生物技术的部署,我们今天是无法站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个舞台与其他国家同场竞技的。因此,我们现在就要面向未来的几十年,加强基础研究,实施量子调控、纳米、蛋白质、发育与生殖、干细胞以及全球变化等重大科学计划。下个5年以及未来,我们将在更多领域领跑。”科技部部长万钢去年面对媒体的表态,显示出中国实现科技赶超的信心和耐心。
 
    重大科学工程,奠定领先优势
 
    2010年,国际TOP500组织发布第36届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天河一号”位居第一。值得一提的是,当2006年国防科技大学研发团队开始向攻克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进军时,国产超级计算机还未突破百万亿次。
 
    中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在湖南长沙甫一亮相,一连串的数据便令人震惊。中国也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能够研制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的国家。
 
    与之类似,“蛟龙”号也是中国科学装置赶超国际同行的一个缩影。10年前立项时,蛟龙研发团队手头没有资料、图纸,没有1000米级载人潜水器的任何经验。但他们潜心研究,克服种种困难,完成了预定的科学目标。如今,拥有唯一能够潜至7000米以下的同类装置,中国的深海探测实力大大加强。
 
    不仅如此,正如中科院声学所张仁和院士所评价的,研制先进的科学装置也显著带动了相关领域的材料、工艺、设备制造水平。中国领先世界的基础建设投入,一部分就是投在了科学工程上。
 
    中国的天文学家,曾经只能依靠国外先进望远镜的数据进行前沿探索。而2008年落成的LAMOST,则改变了这一历史。它是国际上口径最大的大视场望远镜,让人类观测天体光谱的数目提高到千万量级。自此以后,中国望远镜可以为宇宙起源、星系形成与演化、银河系结构、恒星形成与演化等领域提供数据。
 
    而在贵州一个天然溶坑里,世界上口径最大、最具威力的单天线射电望远镜正在建造——500米口径的球面射电天文望远镜FAST,是我国自行研发的另一个举世瞩目的科学设施。
 
    2010年投入使用的“上海光源”,既是我国迄今建成的最大科学平台,又是领先世界的第三代光源。它具有投射出60多条光束线的能力,可以同时向上百个实验站提供从红外光到硬X射线的各种同步辐射光源。
 
    今年7月10日,合肥的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又发布重要消息:东方超环(EAST)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在今年的试验中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超过400秒的高温等离子体;稳定重复超过30秒的高约束等离子体放电。这标志着中国在稳态高约束等离子体研究方面走在了国际前列。
 
    EAST是研究可控核聚变的重要实验装置,建造10年来,一直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装置。它以最短的时间获得高参数等离子体放电,效率之高让国际同行感到羡慕。
 
    EAST的成功,只是中国近年来重大科学工程的一个缩影。10年来,中国科学工程建设速度之快,令世界科学界惊叹。
 
    桂冠科研项目,赢得世界荣誉
 
    “蛟龙”深潜和载人航天对接实验同一天获得成功后,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元评论说:“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尤其需要战略高技术的支撑引领。深潜研究和深空探测,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对全人类的贡献。”
 
    过去5年,国家财政科技拨款达13408亿元。年均增速达23%。2010年,中国研发经费开支占GDP比重达1.5%,大大超出2002年的1.1%。
 
    在科研投入超快增长的同时,中国的数学、物理、化学、材料、计算机和工程科学等学科水平也已进入世界前5名。在学科整体进步的背景下,一些突出的科研成就为中国赢得世界荣誉。
 
    一只名为“小小”的老鼠的诞生,就为中国干细胞研究赢得了话语权。它是世界上首次利用“诱导多功能干细胞”,即iPS细胞克隆出的老鼠。
 
    自2006年以来,iPS细胞成为干细胞领域的研究热点。在973计划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的支持下,几位上海科学家利用iPS细胞通过实验,成功获得了27只成活的健康小鼠,从而在世界上第一次证明iPS细胞的全能性。
 
    这项研究的成功,成为中国生物学近年来取得的标志性成就。《自然》杂志在线刊发了这一成果,指出“在克隆研究的道路上,‘小小’接过了克隆羊‘多莉’点燃的火炬”。
 
    在育种科学方面,中国科学家破解了水稻生长的“基因密码”,让这一人类赖以生存的古老农作物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中国科学家从水稻基因组序列中找出了水稻高产优质、味美色香的关键因素,找出了一系列抗病抗虫、耐寒耐涝、抗倒伏等优良性状的遗传信息。产量、米质、抗性等多方面突破的超级稻新品种一旦问世,将是矮秆水稻和杂交水稻之后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量子通信领域,中国也已经走在世界最前列。2004年以来,中国对量子纠缠制备与操纵的研究,屡屡被评为国际物理学的年度最大进展之一。2010年,中科大和清华团队成功地在16公里长度实现量子传输,证明了用卫星传输纠缠光子就完全可能实现,是量子通信技术走向实用的重要一步。
 
    量子通信研发的国际竞争激烈,未来5到10年可能实现千公里级的量子通信,包括通信网络和基于卫星的量子通信。中国目前的进度超过了所有对手。
 
    铁基超导材料、澄江化石群、青藏高原地质新理论、人类基因组新测序标准……前沿领域的一系列原始性创新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一大批创新成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记者 高博)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