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感动电力人物:陶建华“一生干好一件事”

http://www.gkong.com 2012-12-14 15:02 来源:南京科远自动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感动心语:陶建华,科学发展观的积极实践者,转变观念、企业转型的成功先行者,追求卓越、效益至上的最佳示范者。他牢记对国家、对社会、对员工的责任,创新求变,以人为本,从事着平凡的工作,铸就了不平凡的辉煌,是国有企业的优秀带头人。

  一生干好一件事,他将一家电厂经营到极致:一家总装机120万千瓦、占江苏装机六十分之一的火电厂,实现利润超过全省发电行业的十二分之一,单位电量赢利能力较省内电企(含核电)平均水平高3.21分/千瓦时,供电煤耗较全省平均水平低9克/千瓦时,自1995年底投产到今年8月底累计实现利润40多亿元。

  他就是陶建华,国电江苏电力有限公司(简称“国电江苏公司”)总经理,江阴苏龙热电有限公司(简称“苏龙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江苏省劳动模范、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劳动模范、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十佳优秀共产党员、无锡市优秀企业家。

陶建华(左一)指导企业发展工作。 夏冬摄

  “缺乏市场意识,就要遭到袭击;要主动适应市场,抢占先机”

  9月14日6时许,陶建华走进办公室,第一时间打开计算机进入苏龙公司“实时生产new”界面,快速查看各机组运行数据,了解生产信息,随后,各大港口煤炭价格、北方港口天气等信息陆续进入他的查阅范围。

  “经营电厂缺乏市场意识,就要遭到   市场的袭击,就会措手不及。要动脑筋,主动适应市场,抢占先机。”59岁的陶建华十几年来每天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对接市场,经验的积淀与缜密的思考,使他能够准确把握市场脉搏,敏锐察觉市场动向,为企业发展谋篇布局。

  在陶建华主导下,苏龙公司积极开展热电联产、商业储煤和港口经济,实现了企业转型、深挖潜力的巨大跨越。

  2004年,当火电行业满足于收益良好的生存状态时,陶建华注意到,在高参数、大容量、低能耗机组纷纷上马,成为主力机组的格局下,苏龙公司4台煤耗较高的13.5万千瓦机组将难逃关停的命运,与此同时,伴随着不断上涨的煤价,高煤耗大幅侵蚀着利润。

  等待是最大的成本,不作为是最大的风险。陶建华果断决策,对4台13.5万千瓦、2台33万千瓦机组进行供热改造,抢占热力市场。在此基础上,苏龙公司以江苏沿江开发为契机,与市政府有关部门密切联系,把握区域规划调整时机,积极投资建设热网。

  如今,苏龙公司最大供汽能力达500吨/小时,供热管线总长约75千米,覆盖江阴市区和开发区约150平方千米范围。

  热电联产改造为苏龙公司带来热力产品收益的同时,还附加了供电煤耗降低、热电联供增加电量等收益,初步测算,每年   的热电联产综合效益1亿多元。

  2010年,在陶建华的带领下,国电江苏公司提出了 “以高效率低排放的大机组+远距离供汽占领区域热力市场”的工作思路,加大供热技改投入,不断延伸供热范围,国电宿迁热电公司13.5万千瓦机组起死回生。

  “关停机组很简单,但国有存量资产势必遭受巨大损失。我们坚持科学发展,结合当地实际走出一条不同的发展道路,热电联产化腐朽为神奇。”陶建华说,“同时,通过技术进步手段,用高效机组淘汰小锅炉,降低了城市污染,履行了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责任感是陶建华最为看重的品质。

  在企业挖潜增效、加大环保投入等方面,他恪尽职守,肩负起对国家、对社会、对员工的责任。”国电江苏公司副总经理张世山对记者说。

  作为一名国有企业带头人,电厂效益最大化、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陶建华对国家的责任。

  远眺苏龙公司长达750米的港口岸线,在2个年吞吐总量为1000万吨的码头,吊桥正有条不紊地卸载海轮上的煤炭。码头一旁,煤炭分选设备纵横交错,各煤种堆积有序,这就是苏龙公司自己的“选煤厂”。

  江苏90%的煤炭需要外调,苏龙公司利用三面环水、港口和水路运输条件优越、煤场纵深开阔、储煤和中转能力强等优势,结合当地需要,将地利条件和发电产业的综合优势延伸发挥,形成了以发电为主体,以供热和煤炭经营为两翼的具有独特比较优势的“一体两翼”产业格局。

  “挖潜增效,既要眼睛向内,也要眼睛向外。要坚持以效益为中心,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利用好自有资源。”陶建华介绍说,“从2004年开始,苏龙公司累计投入2亿元对煤场块煤分选和掺配设备进行改造,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煤分选技术,可分选出热值、煤粒等参数不同的近10个品种煤炭,大大提高了煤炭产品的附加值。”据介绍,苏龙公司每年有500万吨的煤炭经分选,销往长三角工业企业,年利润超过1亿元,实现了煤炭资源价值的最大化。

  此外,在煤价快速上升的背景下,陶建华创新提出“商业储煤也是经营”的理念,带领苏龙公司和国电江苏公司各电厂大胆创新,模拟天然煤矿进行煤炭堆存,建设120万吨“负控式”大型储煤场……通过三年多的创新实践,各电厂克服了“一堆就满、一烧就空”的管理难题,为稳固经营成果创造了条件。

  2008年11月,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下发《关于开展“学习苏龙公司经验、学习陶建华同志事迹,推进企业转型、实现扭亏增盈”活动的决定》,“双学”活动全面展开。通过学精髓、学本质、促转型、再挖潜,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广大干部员工的市场意识、创新意识、经营意识明显增强,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大幅提高。

  2008~2011年,国电集团在火电业务累计亏损164亿元的困难情况下,仍累计实现利润111.6亿元。在国资委第二任期考核和2009~2011三年考核中,国电集团全部获得“A”级。

  “企业要发展,必须有持续的创新能力,让思想冲破牢笼”

  走进苏龙公司,陈列于厂区门口的一台12.5万千瓦汽压机低压转子格外引人瞩目,转子下方的铭牌题为 “改造志”,上书:“及时用先进改造落后,我们创造了昨天的辉煌。坚持以人为本,培养持续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我们定能创造明天的辉煌。”    “这是一种启示。”陶建华说,“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企业要发展,必须有持续的创新能力,这需要勇气和胆量,必须让思想冲破牢笼,在科学基础上更好地提高效率。”创新,是陶建华生命中的DNA,苏龙公司的文化烙印。

  陶建华,配煤掺烧技术的首创者和实践者,在煤价飙升的年月为火电企业提供了延续生命的良药。

  受制于上行的煤价、有限的资源,燃烧固定煤种对苏龙公司生产运行产生了较大影响。“为什么不能让机组吃点杂粮?”陶建华带领团队打破常规,自主研发多品种煤炭混合燃烧方法、优化原煤分选技术、提升煤炭掺配设备性能,实现入炉煤种的最低成本组合,找到了“性价比最好的煤”,大幅度降低了燃煤成本。

  最初,在陶建华的主导下,苏龙公司13.5万千瓦系列机组通过掺烧煤泥降低燃料成本,煤泥使用比例达入炉煤量的60%。此举在降低燃料成本的同时,还为苏龙公司带来了税收优惠——一台机组每年可获得退税2000多万元。至2008年,煤炭价格大幅上涨,陶建华发现不太适合电机锅炉燃烧的褐煤价格快速下滑,经褐煤掺烧攻关试验,苏龙公司迅速在30万千瓦机组试烧,三天内机组掺烧褐煤的比例就达到了60%,燃料成本下降0.02元/大卡。掺烧褐煤正式实施后,当年9月苏龙公司燃煤总成本降低了2500万元。

  2009年,配煤掺烧技术在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内部迅速推广,并被全国发电企业学习借鉴,为发电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陶建华的创新求变不止于此。在苏龙公司党委副书记、人力资源部主任何国华眼中,陶建华是一位“精通技术”的厂长。

  拥有化肥厂厂长职业背景的陶建华,对化肥生产涉及的复杂工艺流程非常熟悉,在他的主导下,苏龙公司从未停止对设备的改造革新。在苏龙公司,13.5万千瓦系列机组的主机系统经过了增容改造、DCS改造、供热改造……机组的技术指标已升至同类机组前列,有的甚至达到了30万千瓦、60万千瓦机组水平;锅炉制粉系统中的输煤皮带采用了变频系统,节能效果显著;原煤仓一分为二,一仓加优质煤,一仓加劣质煤,可根据负荷变化,随时变换优、劣煤掺配比例……据何国华介绍,苏龙公司80%以上技改课题是由陶建华本人提出的,每一个新的技改项目,他都亲自参与研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制定技改方案。对于有些技术人员感到棘手的工作,他都亲历亲为,是名副其实的技术专家。

  “气正方能人和,构建公平公正的用人环境,是培养企业发展原动力的关键”

  与市场意识、创新精神同在的,是陶建华的人格魅力。陶建华曾说过:“如果能在社会上干一点有意义的事,或者尽可能地对周围人产生好的影响,是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十几年如一日,陶建华以厂为家,没有节假日,除非出差或患病,他每天总是早上6点准时到公司,查看电厂的各项运行数据,若发现问题,他会第一时间直接打电话给一线人员了解情况。

  即使在身患结肠癌住院期间,他也把病房当成办公室,把手机当成“指挥棒”。

  甘于奉献、敬业拼搏的陶建华,感染着苏龙公司的干部员工,奠定了和谐治企的基石。

  陶建华常说,“气正方能人和,构建公平公正的用人环境,是培养企业发展原动力的关键。”在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家园·舞台·梦”企业愿景指引下,苏龙公司不仅为员工提供细致入微的人文关怀,同时构建了公平公正的人文环境,营造了激发潜能的良好氛围。

  在陶建华带领下,苏龙公司积极探索企业管理的有效方式,严格推行“干部能上能下,下了还能再下,下了也能再上”的动态用人机制,把更优秀的人提升到管理岗位上。一方面,通过竞争上岗选拔干部,要求管理干部必须从生产经营一线选拔,经过3~5年运行三班制锻炼,一些“80后”成为发电部、燃料部等部门负责人;另一方面,加大干部能“下”的力度,形成“无为要让位”、“无功就是过”的氛围。在陶建华看来,提拔一个干部,就倡导了一种价值,撤下一个干部,就画出了一道“红线”。

  39岁的徐志强任职苏龙公司副总经理已经5年,苏龙公司公平公正的选拨机制为他施展才华提供了舞台。“在苏龙,压力很大,但也不大,只要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会很轻松。”徐志强说。

  有压力才会有动力。“如果不用明天的方式工作,就可能回到昨天的生活。”在苏龙公司厂区,这行标语分外显眼,这是苏龙公司企业文化的精髓,是干部员工忧患意识、效率意识、进取意识的真实体现。

  陶建华常说:“机遇无限,能力有限。唯有永不懈怠,不断追求卓越、创造一流,才能保持前行。”出色的工作能力,使陶建华曾有多次升迁良机,但他都拒绝了,“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足够了。”陶建华说,出身贫寒的他,18岁到国有企业工作,对此,他分外珍惜,而这一珍惜,便珍惜了一辈子。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