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计算物联网将成信息网络产业“发动机”

http://www.gkong.com 2013-01-08 15:20 来源: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安晖 杨春立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目前,我国云计算物联网产业发展呈良好态势。物联网产业链和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云计算由概念走向实战。随着云计算物联网技术的更加成熟,云计算物联网创新应用将成为促进信息网络产业发展的“发动机”,市场规模呈指数级增长,爆发新一轮的信息消费热潮。

  电子政务云进入实践应用阶段

  2012年,天津滨海新区电子政务云中心、镇江“云神”云平台、成都市政府云计算中心等电子政务云工程相继进入实体运作阶段。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云计算产业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把促进云计算研发和示范应用作为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任务。2010年10月,国家发改委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关于做好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确定首先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等5个城市先行开展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

  消费电子与云计算融合发展。当前,消费电子市场正在加速与云计算产业融合。与此同时,以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为主导的电信增值服务,以苹果iPhone手机为代表的云手机应用,以电视机厂商为主导的云电视应用等不仅推动了消费电子市场快速发展,也成为率先落地的云计算应用,为促进云计算产业发展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电子政务云进入实践应用阶段。工业和信息化部确立了陕西、福建和海南作为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试点,并组织相关单位研究制定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实施指南。2012年3月,福建省政务外网云计算平台开通,为福建各级政府部门提供绿色、集约、高效的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应用平台及软件服务。天津滨海新区电子政务云中心、成都市政府云计算中心、苏州工业园政务云计算中心、山东省云计算中心、镇江“云神”云平台等电子政务云工程相继进入实体运作阶段。面向公共服务的电子政务云项目不断涌现。北京市东城区建立了针对特殊人群的云计算电子政务系统和社区服务网,无锡推出基于云计算的“感知民生”8个电子政务民生应用项目,福建省建设了面向社保、医疗等的“民生服务云”,扬州市搭建了“12345”政府服务热线云平台。

  物联网产业链雏形初现

  当前,我国许多领域积极开展了物联网的应用探索与试点,在电网、交通、金融服务、公共安全等领域取得了初步进展。

  2009年8月7日,温家宝总理在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考察时指出,要大力发展传感网,掌握核心技术,并指出“把传感系统和3G中的TD技术结合起来”。11月1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关于支持无锡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国家传感信息中心)情况的报告》,标志着“感知中国”已正式上升至国家层面并进入战略实施阶段。

  当前,我国许多领域积极开展了物联网的应用探索与试点,在电网、交通、物流、智能家居、节能环保、工业自动控制、医疗卫生、精细农牧业、金融服务业、公共安全等领域取得了初步进展。

  工业领域,物联网可以应用于供应链管理、生产过程工艺优化、设备监控管理以及能耗控制等各个环节,目前在钢铁、石化、汽车制造业有一定应用,此外在矿井安全领域的应用也在试点当中。

  农业领域,物联网尚未形成规模应用,但在农作物灌溉、生产环境监测以及农产品流通和追溯方面,物联网技术已有试点应用。

  金融服务领域,在“金卡工程”、二代身份证等政府项目推动下,我国已成为继美国、英国之后的全球第三大RFID应用市场,但应用水平相对较低。正在起步的电子不停车收费(ETC)、电子ID以及移动支付等新型应用将带动金融服务领域的物联网应用朝着纵深方向发展。

  电网领域,2009年国家电网公布了智能电网发展计划,智能变电站、配网自动化、智能用电、智能调度、风光储能等示范工程先后启动。

  交通领域,物联网在铁路系统应用较早并取得一定成效,在城市交通、公路交通、水运领域的示范应用刚刚起步,其中视频监控应用最为广泛,智能车路控制、信息采集和融合等应用尚在发展中。

  物流领域,RFID、全球定位、无线传感等物联网关键技术在物流各个环节都有所应用,但受制于物流企业信息化和管理水平,与国外差距较大。

  医疗卫生领域,我国已经启动了血液管理、医疗废物电子监控、远程医疗等应用的试点工作,但尚处于起步阶段。

  节能环保领域,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进行了小规模试验示范,距离规模应用仍有待时日。

  公共安全领域,在平安城市、安全生产和重要设施防入侵方面进行了探索。

  民生领域,智能家居已经在一线重点城市有小范围应用,主要集中在家电控制、节能等方面。

  目前,我国已形成基本齐全的物联网产业体系,部分领域已形成一定市场规模,网络通信相关技术和产业支持能力与国外差距相对较小,传感器、RFID等感知端制造产业、高端软件与集成服务与国外差距相对较大。仪器仪表、嵌入式系统、软件与集成服务等产业虽已有较大规模,但真正与物联网相关的设备和服务尚在起步阶段。

  市场需求将取代政策引导

  预计2013年我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4896亿元,云计算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174.12亿元。

  近年来,我国云计算物联网产业整体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云计算物联网产业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市场需求将取代政策引导驱动云计算物联网发展

  我国物联网技术标准走在国际前列,在智能医疗、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能物流等领域也具有较为成熟的应用。随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物联网在经济社会信息化建设领域的需求将迅速膨胀。2011年,我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到2500亿元,较2010年同比增长29%;预计2013年我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4896亿元。

  企业的积极投入和云计算技术的逐渐成熟,将使市场成为云计算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在搜索引擎、数字内容、电子政务、中小企业信息化等应用领域云计算将取得突破性进展。据赛迪顾问预测,我国云计算的市场规模将从2010年的167.31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1174.1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91.5%。

  (二)跨国公司加快布局云服务市场

  云服务将成为全球信息产业新一轮竞争的主战场之一。2012年9月,谷歌曾迫使宏碁公司取消了与阿里云合作的一款新型云智能手机的发布会。谷歌与阿里云之争,充分体现了跨国公司正在激烈争夺云服务市场。目前,捆绑谷歌各类云服务的安卓系统在我国市场占有率为73.99%,国内魅族、天语、联想、华为等多家使用安卓系统的厂商都暂不具备与谷歌抗衡的技术实力。谷歌“芯片-系统-终端”的全产业链整合战略布局将给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同时,谷歌、苹果、微软等跨国企业云服务向移动平台迁移的趋势将给我国信息资源生产、传播和监管带来严峻挑战。

  (三)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应用将为信息安全带来更多挑战

  信息安全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应用,对传统互联网监管模式提出挑战,监管难度和复杂性大幅度增加。云计算可以实现跨地域、虚拟化服务模式,会带来大规模数据跨境流动引发的安全监管、隐私保护、司法取证等问题。随着“强后台”+“瘦客户端”的“云+端”模式成为趋势,跨国企业很容易获取国家敏感信息和数据,潜在威胁巨大。在工控领域,物联网的普及应用给数据采集监控、分布式控制系统、过程控制系统等工控系统带来诸多安全隐患。我国工控系统在安全领域缺乏底层解决方案,工控系统信息安全评估和认证还处于起步阶段。核设施、钢铁、化工、石油石化、电力、天然气、水利枢纽、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广泛应用工控系统,一旦这些系统出现信息安全漏洞,将给工业生产运行和国家经济安全带来重大损失。

  提升国际市场话语权

  近年来,我国云计算物联网产业整体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云计算跨地域、虚拟化服务模式的实现,将带来大规模数据跨境流动引发的安全监管、隐私保护、司法取证等问题。针对云计算物联网产业发展情况以及未来走势,提出应对措施如下:

  一是加快完善云服务产业链。加快我国自主可控云端操作系统的研发。在操作系统领域建设国家级研发平台,支持自主云端操作系统及应用平台研发,集中力量突破技术瓶颈,推动操作系统及相关软件的自主研发进程。支持自主可控云端操作系统的市场化。鼓励国内手机制造商采用自主研发的云端操作系统,加快市场化步伐。推动我国自主研发的云端手机操作系统开发商与智能终端制造商、内容分发商和应用软件开发商紧密合作。完善我国云服务产业链。促进芯片设计、软件开发、数字内容与智能终端、互联网服务的融合发展,实现云服务产业链协同发展,打造完善的云服务长产业链。培育云服务龙头企业。加强对国内云服务提供商的扶植力度,打造具有行业影响力、产业控制力的本土云服务龙头企业,在云服务市场上做到数据自主、应用可控,提升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

  二是建设电子政务公共平台

  研究建立国家电子政务云计算技术服务体系,制定电子政务云平台建设和应用规划,推动政务部门业务应用系统向云平台迁移。指导搭建省部级电子政务云计算公共平台,为各部门提供基础架构服务。加强政府部门重要业务系统的建设,实现政府决策服务及履职业务的全流程、全覆盖。加强对地方电子政务技术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技术人员服务能力和质量。

  三是加强云环境下的网络和信息安全监管。健全法规标准。加快制定国家层面云计算信息安全、数据安全法规,研究制定度量云用户安全目标、云服务商安全服务能力等方面的标准,构建云计算安全服务认证体系。发展关键技术。研究建立适用于云计算环境的信息安全技术体系,针对威胁和安全需求,积极研发数据安全、可信计算、隐私保护技术等关键技术。加强管理监督。建立完善云安全事件应急机制和处理流程,加强对操作、维护等各类日志的审计管理,提高对违规操作造成的安全事件溯源的审查能力。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