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协同创新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增强

http://www.gkong.com 2013-04-08 17:15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日前,国务院出台《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发展一大批创新型企业,企业研发投入明显提高,大中型工业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提高到1.5%,行业领军企业达到国际同类先进企业水平,企业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实现翻一番。

  据了解,《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实施以来,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激励企业创新的政策措施逐步完善,企业研发投入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研发能力得到增强,重点产业领域取得一批创新成果,为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力支撑。2012年,我国全社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支出突破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1.97%,其中企业R&D支出占74%以上。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

  2012年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召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发布。其中,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成为重要的内容。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明确指出,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高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推动创新体系协调发展,强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并对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实际上,我国近年来一直在加快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2005年12月,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针对制约我国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薄弱环节,决定联合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

  2009年6月,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共同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并出台了总体实施方案。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是在现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管理,集成相关科技计划(专项)资源,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系统工程。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是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要求,是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大举措,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任务。

  据了解,随着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深入实施,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创新型企业示范作用不断提升,676家国家级试点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人均发明专利、新产品收入等指标是行业平均水平的3-4倍;构建了95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涵盖2000多家行业龙头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认定了23个国家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依托行业骨干企业和转制院所建设了9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16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了793个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要素进一步向企业集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2013年1月18日,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获奖项目中,频频出现高新技术企业参与完成的成果。如获得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的“立体视频重建与显示技术及装置”项目,除了清华大学,还有深圳超多维光电子有限公司、北京凌云光视数字图像技术有限公司参与完成;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TD-SCDMA关键工程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项目,完成单位除了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等国有企业和科研院所外,还有华为、中兴通讯、展讯、联想移动通信等多家知名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

  据介绍,在国家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中,企业参与完成的项目占66%。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逐渐确立,产学研用结合得更加紧密。2012年度获奖项目凸显出产学研用的联系与互动不断加强,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相互支撑、协同创新的良好格局逐渐形成,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逐步确立。

  据了解,通过国家战略任务、重点建设工程和科技重大专项,带动龙头骨干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我国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部分战略性技术和产品世界领先。通过税收优惠政策,2011年全国4.1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免税866亿元,上缴税费7300亿元,创造了全国近1/3的发明专利,开发了全国1/3的新产品,研发投入占全国的1/3。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全国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8%。通过技术转移政策带动技术交易规模持续扩大,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08年的2665亿元增至2012年的6000亿元以上。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和创投引导基金,带动社会资本加大科技创新投入。2012年,创新基金中央财政投入44亿元,在研项目达1.6万项,直接带动社会各类资本投入1083亿元。国家创投引导基金累计投入20.6亿元,带动地方设立各类创投引导基金规模超过260亿元,间接带动社会资本规模超过1400亿元。截至2012年,创业板上市公司中有92%是高新技术企业。

  为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提出了十大重点任务:进一步完善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的机制;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支持企业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以企业为主导发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依托转制院所和行业领军企业构建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基地;强化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源头支持;完善面向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加强企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国家高新区成企业创新“主战场”

  2013年1月,科技部发布《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创新体系建设,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要着力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主体地位,使企业成为创新需求的主体、研发投入的主体、研发活动的主体和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鼓励区内企业大幅度增加研发投入,着力提高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的能力和水平,提高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能力。加大平台建设力度。

  “十一五”期间,国家高新区加快创新资源集聚,支持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推进新型产学研合作,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国家高新区内聚集了各类大学、研究院所、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0年,国家高新区内企业研发支出超过全国企业研发支出总量的1/3;国家高新区内企业授权的发明专利为23905件,占到全国全部企业授权总量的17.7%;国家高新区内企业拥有的发明专利总数达69168件,是2006年的4.21倍。

  国家高新区通过不断健全创新金融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了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产业投资相互衔接的创新型资本结构;不断提升以专业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为主要依托的创业孵化功能,积极探索建立企业加速成长机制,不断完善技术转移体系;科技成果处置、股权激励、“新三板”等政策在高新区试点取得良好成效。

  2010年12月31日,中关村创新平台在北京成立。中关村创新平台的建立,打破了按行政系统配置资源的传统格局,探索建立了跨层级、跨部门的协同创新组织模式。中关村创新平台运行以来,通过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式,整合首都创新资源,已取得初步成效。2012年,中关村企业创新能力增强,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到北京市1/4,发明专利拥有量占北京市六成以上。

  天津滨海高新区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为主线,建设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蓬勃发展,区域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天津滨海高新区拥有的国家级和市级企业研发机构占天津市比例达到40%以上。自2005年天津滨海高新区成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以来,园区企业专利申请数量年均增长40%以上,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数在全国高新区中名列前位。2011年专利申请数量达到6036项,其中发明占40%。企业自主专利产业化率已接近100%。

  长沙高新区实施创新资源整合工程,形成各类创新要素聚集“洼地”,健全区域自主创新体系。通过引导知名高校、研发机构、科研院所以及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等技术创新平台向麓谷聚集,园区企业和湖南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建研发机构逾500家,其中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44个,居湖南省第一位;拥有17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和2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创新驱动 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跑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3年3月4日

  

  本报记者   张伟报道

  自《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发布以来,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初步落实,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现了良好开局,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及其新业态加速成长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各地呈现出集聚蓬勃发展的态势。

  政策积极推动

  2010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正式出台。两年多来,国家各有关部门、地方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政策支持,推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在宏观引导方面,先后发布实施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专项规划,以及新的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政策、高技术服务业指导意见、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战略、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等70多项政策措施。

  在要素支持方面,中央和地方纷纷设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组织实施了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开展了融资性担保、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金融产品创新。在体制改革方面,加快推动低空空域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开展三网融合试点,制定了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贴和配额交易方案等。

  在科技创新方面,组织建设了国家农业生物安全科学中心、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组织建设了88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个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组织实施了新型显示、智能制造、卫星应用等创新发展工程等。

  在培育市场方面,组织北京、深圳等5个城市开展了云计算服务试点示范,通过节能惠民、“十城万盏”、“十城千辆”等工程,大力推广节能空调、高效节能电机、LED灯、新能源汽车等产品,批准发布了90余项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家标准,大力发展了合同能源管理和废旧商品回收体系。

  在国际合作方面,发布实施了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我国数字电视标准等成为国际标准。

  地方争相布局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从各地的发展情况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已渐入佳境。

  记者了解到,2012年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均突破4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3年倍增计划。

  2012年江苏省实现生产总值5405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1%,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827美元,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特别是高端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连续3年增速高于工业平均增速15个百分点,2012年销售收入突破4万亿元。江苏省区域创新能力连续4年居全国首位,研发投入占江苏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3%,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6.5%,较2011年提升0.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由2011年的35.6%提高到37%。

  福建省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扎实做好2013年工作,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发展,加快培育重点骨干企业。

  福建省对利用新兴产业实现转型升级高度重视。据福建省人大代表介绍,一直以来,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并从规划、政策等方面予以推进,如先后制定了《福建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暨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和《福建省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同时,福建省还决定成立5个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省级行业技术开发基地,帮助相关企业开展创新活动。

  “依靠创新驱动加快发展,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在北京市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北京未来将重点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首都科技资源整合、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以期在2020年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要实现这一目标,北京需实施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双轮驱动”战略,在新一代通信技术、生命科学、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装备制造产业、节能环保以及城市安全运行管理方面,努力取得重大突破。同时改革政府科技创新的投入方式,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鼓励其开拓市场,增强生产力。

  同时,北京市科委发布的《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2》提出,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北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掌握一批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关键核心技术,凝聚一批领军型人才,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形成一批拥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

  国家高新区示范引领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探索经济发展新模式和辐射带动周边区域新机制,国家高新区一直走在前列,成为自主创新的战略高地,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引擎,实现创新驱动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域,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

  2011年7月科技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火炬工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新时期火炬工作的重点是实施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战略提升行动、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和科技服务体系火炬创新工程,并发布了《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实施方案(试行)》。科技部以国家高新区为主要载体,通过实施国家火炬计划重大项目,支持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2011年11月,科技部确定了中关村移动互联网、大连软件和服务外包、武汉地球空间信息技术等首批41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试点初选名单。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试点单位有效地整合了区域创新主体和要素,成为具有较强区域带动力的特色支柱产业,为加快转变区域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2013年2月,科技部发布《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认定管理办法》及创新型产业集群评价指标体系,明确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认定条件和工作程序,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创新发展。

  记者从中关村示范区了解到,今年将继续深入实施中关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引领工程,加快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新一代移动通信、卫星应用、生物和健康、节能环保、轨道交通六大优势产业集群引领发展,推动集成电路、新材料、高端装备与通用航空、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四大潜力产业集群跨越发展,促进现代服务业集群高端发展,形成“641”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为形成2-3个具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打下坚实基础。到2015年,中关村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力争超过2.5万亿元,占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总收入的比重超过70%。

  西安高新区有关负责人表示,西安高新区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六大工程”,即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工程、“鲨鱼苗”企业培育工程、产业领军人才引培工程、产业应用示范工程、产业平台建设工程以及产业链补链、扩链和强链工程,支撑产业集聚发展,使园区成为国内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地。

  到2015年,西安高新区将在军民融合通信、物联网、光伏等领域建设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的重要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达到7000亿元,产业性比重由目前的30%提升到50%以上,并在战略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培育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5家,超过50亿元的企业10家,形成一批在国内国际有影响的特色新兴产业集群。

  不仅仅是中关村示范区、西安高新区,实际上,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新时期国家高新区发展的核心任务。

  2013年1月,科技部发布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在每个国家高新区选择确定1-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作为发展重点,优化配置资源,创新组织方式,重点实施“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加强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国际竞争态势、关键瓶颈和支持条件,明确各细分领域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掌握最新趋势,确定产业技术发展路径和技术方向;编制“国家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布图”,提出支持细分领域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通过建设产业技术开发研究院,推广应用创新产品,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措施,全面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努力在国家高新区内建成超过200个产业特色鲜明的专业园区,坚持开发、建设、运营和服务的市场化运作,高起点、高规格建设园区基础设施,推动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集聚,形成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空间载体。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