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中国制造,决战在校园

http://www.gkong.com 2013-08-07 14:07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培育出来的毕业生如果鄙视“做蛋糕”,追逐“分蛋糕”,缺乏进取心与风险承受能力,中国的经济结构升级就难以靠这样的群体推动。

  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过去两年,中国制造业由于徘徊在产业链的低端,一度拥有的优势随着人力和资源成本的上升而减弱。有的跨国企业如飞利浦、阿迪达斯等,或撤离或削减了在华的制造业部分业务。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表示,2012年是中国制造业非常困难的一年,可能这种局面还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十二五”规划提出,“制造业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由低端向高端的发展,通过促进新兴技术的产业化和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来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

  产业升级面临的两大难题技术落后和人才短缺,与高等教育联系紧密。然而,目前大学工学人才的培养,还远远不能为社会提供足够的合格的工程人才。于是,“中国制造,决战在校园”的呼声渐涨。

  工学扩招幅度偏低的负影响

  在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中的十多年间,工学招生占本科总招生数的比例从1998年的41%降至2010年的33%,其中与制造业相关的工科类专业招生数只占全国总招生数的20%。如此偏低的工学扩招幅度,首先与制造业的增长速度很不匹配:2010年中国制造业总产值比1998年增长了9.3倍,而2010年本科工学专业招生数仅比1998年增长了3.4倍。

  另外,工程技术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提高幅度甚小。这个层次的人才供应严重不足,致使机械工程技术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由2000年的34%减少至2010年的30%。由此导致与机械工程技术相关的轻纺、食品行业的学历结构严重偏低,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不到10%,严重影响了产业升级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此外,工学内的专业结构不合理。2010年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机械、电气、化工、轻纺等专业的招生数只占工学总招生数的47%;而计算机、信息类专业的招生数却占到工学总招生数的28%。麦可思公司的调查显示,国内有83%的本科院校设置了计算机类专业,有70%的本科院校设置了电子信息类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已经连续三年被列在毕业半年后失业人数最多的前10位专业之中。

  麦可思总裁王伯庆分析,大学出于追捧新兴热门行业而不断扩招热门专业,其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就很可能受到行业发展市场波动的消极影响。2010年1月首家团购网上线后迅速扩张,到2011年7月达到5000家以上,后因种种问题大量裁员倒闭,就是前车之鉴。对于互联网行业,我国的大学已经储备了过多的毕业生,2010届本科电子信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与专业相关度仅为65%,说明盲目扩招后培养的专业人才有1/3从事了不相干的工作,从而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说,大学商学院的教师中,真正懂商业地产管理又懂文化金融产品的,可谓凤毛麟角,于是一些商学院的相关专业或请市场人士当兼职教师,或教一些不着调的课糊弄学生,可是他们糊弄不了市场,教出的学生很难找到工作。

  一家大学调研发现,受访毕业生中有七成人工作五年内至少跳槽了两次,很多企业表示“不能再忍”,而对于那些浑水摸鱼、眼高手低类的毕业生,则“敬而远之”。

  财经评论员叶檀认为,随着社会分工细化,一些原先不曾有的岗位纷纷出炉,比如星级饭店除虫师、文娱金融师、房价评估师、中老年人护理师等,需要加入的专业人士以数十万计。而大学生仍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有社会需求的工作找不到合适的人。那些脱离现实、只想扩大本专业地盘的教师,并没有让大学生学会脚踏实地。一些专业貌似与市场对接,其实只是表面功夫,比如,营销本是实践之后进行总结再度提高的过程,不同行业所需要的营销员及所需要应用的营销手段都不相同,而让饭来张口没有过职场艰辛的人学营销,可谓误人子弟。

  鄙视“做蛋糕”,追逐“分蛋糕”

  工学专业对口的制造业属于“做蛋糕”的实体经济范畴。2011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俊彦就把不同行业的分配不公,列为青少年问题的一大成因。在大学扩招12年后的2010年,伴随着工科生比例的下降,文科生比例上升到37%,“这一升一降的背景是父母和社会热衷于金融、法律、财会这些分蛋糕的行业,不愿从事做蛋糕的行业。”

  有评论说,大学培育出来的毕业生如果鄙视“做蛋糕”,追逐“分蛋糕”,缺乏进取心与风险承受能力,中国的经济结构升级就难以靠这样的群体推动。

  高等教育本身的低成本盲目发展,也是造成工科生比例减少的原因。在十二大类学科中,管理学和艺术学本科招生人数突飞猛进:2010年,两大类招生数共占当年招生总数的30%,而支撑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农学本科招生数占招生总数的比例,则从1998年的3.7%降为1.8%。

  从理论上讲,大学根据受教育者及社会的需求设置相应专业天经地义,然而,中国现行的高考制度并没有留给学生多少专业选择的空间,有的专业录取的新生居然80%是没按志愿被调剂进去的。据麦可思公司对2009年入学的大一新生的调查,本科新生对专业不满意度高达30%。

  学生不得不在不满意的专业读书,大学可以通过调剂把生招满,这个不争的现实恰恰成为一些大学“跨越式发展”的最大“推力”。比如,法学专业从2008年起连续3年被麦可思出示“黄牌”,可是丝毫不影响其快速的扩招步伐。此前,据2009年中国法治发展报告提供的数据,全国设置法学院系的大学已达634所,法学专业本专科在学人数近60万。

  扩招失控的管理学科,2010年比2000年招生数增长超过了10倍,而同期全国管理岗位在职人数仅增长了35%,其中,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在岗人员的多数还不是学过管理专业的。同期,财务管理岗位由于电算化的普及,全国从业人员减少了30万人,而财务管理招生数却增长了12倍。此外,开设电子商务类专业的大学已有331所,招生规模达到1.8万人,可是近几年全国电子商务产业年年都消化不掉这个专业的应届毕业生。

  这类专业持续膨胀的主要原因是办学成本相对较低,有的学校,本来就没有什么像样的专任教师,就靠其他专业教师兼课,或聘请退休教师乃至研究生授课,很快就能办起来。这种一哄而上的做法与很多大学追求大而全,尽快让规模大起来、让学科全起来的办学思路高度吻合。如此急功近利的大学教育,既难以为社会发展贡献优秀人才,也难以为受教育者个体的发展提供服务。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很多从这些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大学里就没有学到多少知识和技能,对教育与社会充满负面情绪,其自身的职业发展也陷入迷茫,一毕业就往往失业。与之对应,那些急需人才的行业,却很难从大学中获得合格的人才,于是行业发展受阻,竞争力缺乏,从而导致高等教育发展低水平和行业发展低层次的恶性循环。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