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云载物联大数据智慧城市驱动产业升级

http://www.gkong.com 2013-08-20 08:30 来源:人民网

  导读:无论是物联网、云计算还是大数据、移动互联,其本质上都是基于信息的处理。在14日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中,智慧城市的建设被统筹在“提升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的战略。

   足不出户享受智慧医疗,避免排队之苦;出行之前通过智能手机了解交通状况免受拥堵之困;一卡在手将水电、物业费等通过电子系统支付;智慧安防则为居家撑起一把保护大伞。

  从实验到应用,从想象到现实,中国智慧城市的建设正在开启一扇时尚的“智慧生活”之门。

  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开始打开这扇门。8月1日,住建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公布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的通知,103个城市(区、县、镇)成为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有600至800个城市建成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作为新的产业概念从年初住建部组织申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起正式进入公众视野。事实上,这个被认为有些虚的概念恰恰正是前几年云计算和物联网能够真正“落地”的应有形式和成果。

  无论是物联网、云计算还是大数据、移动互联,其本质上都是基于信息的处理。在14日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中,智慧城市的建设被统筹在“提升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的战略。国务院表示,未来在促进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实施“信息惠民”工程的同时,还要加快智慧城市的建设,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参与智慧城市建设。

  可以说,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抓手,也是统筹城乡协同发展、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智慧应用越来越多,智慧领域逐渐扩大是与中国快速的城镇化建设分不开的。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就达到52.57%,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压力的加大,许多领域迫切需要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找到解决思路。

  除了能够有效解决城市管理的痼疾,提升民众安居生活水平外,智慧城市建设在更大的意义上是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带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辜胜阻表示,根据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统计,我国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总数已经达到154个,预计投资规模超过1.1亿元。他还提出,要依托技术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作为信息社会的载体,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是当下的热词。接受人民网采访的众多专家指出,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必须要超前规划,起点要高,直接进入3.0时代。3.0时代的特点是物联网技术开始大量应用于前端的感知与数据采集,3G或WiFi技术用于数据传输,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用于后端的数据存储、处理与挖掘。

  即将发放的4G牌照更应该成为智慧城市的绝佳助力。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认为,随着信息通信技术向智能、集成和服务方向发展,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正对城市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越来越明显的渗透和带领作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支撑。而智慧城市建设反过来也可以为新兴产业提供广阔市场空间,推动其由实验走向应用。

  东北证券机构部经理冯志远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智慧城市的建设将进一步推动智能交通、数字城市管理、城市安防、医疗信息化、绿色建筑、地理信息、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如何避免智慧城市建设落入“技术武装”的误区,重蹈过去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国务院在《意见》中明确要求各试点城市要出台鼓励市场化投融资、信息系统服务外包、信息资源社会化开发利用等政策。支持公用设备设施的智能化改造升级,加快实施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水务、智慧国土、智慧物流等工程。这些创新的政策引导,能带动智能交通、云计算等多个领域的发展。在研究机构看来,“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投资总规模有望超过一万亿元。

  据世界银行测算,一个百万人口以上的智慧城市建设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实施全方位的智慧管理,将能增加城市的发展红利2.5到3倍。损耗更小,这意味着智能城市建设对扩内需的拉动作用远不止一万亿元的带动投资。

  但显然,智能城市建设所带动的投资以及增加的城市发展红利,是一种更为健康与稳定的发展模式。智能城市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知识和智能化的手段,既可以逐步解决过往城镇化发展中难以绕过的资源紧缺与统筹失调,也可以引导城市发展信息化服务业,避免城镇化中地产先行、经济结构失调的顽疾。

  在真正“以人为本”发展城镇化核心下,智慧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共享,又使其同时兼顾了“惠民工程”的实施。

  为此,《意见》进一步表示,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用于智慧城市建设的企业债,要求各级地方政府统筹安排建设智慧城市的资金,给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与转型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

  智慧城市发展的优势不容置疑,但纵观全球,其发展还是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在中国“智慧城市”是一个新的概念,由于国家层面的智慧城市建设标准不健全,各个城市的智慧化建设也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

  “一定要明确政府和企业的分工,在应用示范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初期阶段,政府应该大力发挥各项扶持政策和专项资金的带动引领作用,产业发展和企业的集聚到了一定程度之后,政府则应该在竞争性领域逐步退出,可以让智慧城市有更广阔和更稳健的市场空间。”有关专家表示,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进程。政府、企业、民众多方的合力,才能推动智慧城市的标准化、市场化。

  但同时,市场化不等于技术化,智慧城市也不只是技术城市。我们认为,技术固然重要,但技术仅仅是手段,仅有技术的城市是冰冷的。 契合人类和城市深层次发展需求,正是未来智慧城市的内核所在。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