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讲中国装备故事 《大国重器》央视开播

http://www.gkong.com 2013-11-12 08:40 来源:中国工业报

         

参与拍摄的18家骨干装备制造企业发布“创新超越,产业报国”宣言。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委托中央电视台拍摄,中国工业报社、《装备制造》杂志组织策划的我国第一部大型高清工业电视纪录片《大国重器》11月6日在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晚间黄金时段首播,连续六天播放。其首播仪式11月5日在中国北车唐车公司举行。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在首播仪式上强调,发展装备制造业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国策,《大国重器》将进一步激励当代装备人传承几代人的希冀与梦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装备制造业强国,再创辉煌。会上,参与拍摄的18家骨干装备制造企业联名签署并发布了“创新超越,产业报国”宣言。

  张相木指出,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一直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30年前,1983年7月12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抓紧研制重大技术装备的决定》,即国发110号文。自此,我国重大技术装备研制上升为国家战略,自主化征程开始起步。此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都把振兴和发展装备制造业提到了十分重要的高度。

  张相木说,3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装备制造业全体干部和员工的辛勤努力下,我国装备制造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总量规模看,现已位居世界领先位置,跻身世界装备工业大国行列。

  过去30年,我国依托三峡机组、大秦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重大技术装备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来图加工到自主设计、从单机生产到工程总包的伟大目标,百万千瓦水电机组、特高压输变电设备、连铸连轧成套装备、百万吨乙烯成套设备、海上石油钻井平台、高速动车组等一大批重大技术装备不仅书写了装备工业的辉煌历史,更为工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全面展现30年来中国装备工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记录和传播为振兴中国装备工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人物及事迹,以及他们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所做的孜孜不倦的探求,在中国工业报社、《装备制造》杂志等单位的倡议下,工业和信息化部和中央电视台联袂推出电视纪录片《大国重器》。

  《大国重器》是我国第一部宣传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它用独特的视角和震撼的技术,记录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历史,再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取得辉煌成就背后的艰辛历程。在充分阐释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成就的同时,展望了中国装备制造业迈向高端制造的未来前景。

  中国工业报社社长陈卫表示,长期以来,以我国工业发展为题材,特别是展示装备制造业的影视作品少而又少,《大国重器》的播出,了却了装备制造人对工业题材影视展现的心愿。《大国重器》的播出将为实现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和我国工业发展的“中国梦”鼓与呼。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中国财经报道》制片人姜诗明表示,此前,电视很少做与机器紧密相关的节目,因为它没有声音和表情,很难用画面表达。通过对《大国重器》的拍摄,实现了一次重大突破。用电视的视角展现了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装备制造领域广大产业工人的精神面貌。

  据介绍,该片将镜头对准了普通的产业工人和装备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创新中的关键人物,真实记录了他们的智慧、生活和梦想,通过人物故事和制造细节,鲜活地讲述了充满中国智慧的机器制造故事,再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从小到大,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背后的艰辛历程。

  陈卫表示,《大国重器》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的这样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节点播出,展示和宣传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成果,将使人们在感受机械加工的神奇造化及中国装备非凡历程的同时,更加提振信心,并矢志为工业转型升级和打造装备强国而不懈努力。

  据悉,《大国重器》共6集,每集播出时间为50分钟。第一集:《国家博弈》;第二集:《国之砝码》;第三集:《赶超之路》;第四集:《智慧转型》;第五集:《创新驱动》;第六集:《制造强国》。

  相关链接

  “我们宣誓——不辱使命产业报国”

  在11月5日举办的《大国重器》首播仪式上,我国装备制造业领域的十八家重大技术装备领军企业共同签署并发布了《创新超越,产业报国》宣言。

  《宣言》称,今天,我们有幸聚到一起,共同思考中国装备制造业企业的价值、责任和使命。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的发展历程,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都证实了,装备制造业在一个国家工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宣言》称,三十年来,中国装备制造业由小到大,走过了一段辉煌的历程。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中国虽然已经成为装备制造业的大国,却不是装备制造业的强国。未来装备制造企业的竞争是基于全球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之间的整合。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掌握主动,完成强国使命,是对我们的新考验。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大力培育高技能人才队伍,走出一条新的赶超之路,是我们的担当。

  在首播仪式上,十八家企业郑重宣誓:处在中国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无论顺境逆境,我们都将不辱使命,站得稳,扛得住,冲得上,攻得下。我们将以敢为天下先的自主创新精神努力实现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以产业报国的实干精神共同打造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迈向装备制造强国。创新超越、产业报国。

  《大国重器》各集概要

      第一集:《国家博弈》

      装备强则国强。古往今来,国与国之争,实质是装备制造业之争。当前阶段,高端装备之争已上升为大国之间博弈的核心和不可或缺的利器。

  2007年11月,中国瓮福集团在与欧美20多家公司的角逐和博弈中取胜,成功中标沙特全球最大磷肥装置的选矿项目。他们管理团队又拿下了工程未来的管理项目。作为项目总承包商,他们提振了约100亿元人民币的国内GDP增长。带动上百家中国装备制造业企业走出去。当全世界的港口都在使用着中国的港机设备时,振华港机又走向更高更远的远洋海工装备,具有国际水准的深水钻井平台、海上石油铺管船、大型海上浮吊已经制造完成。

  湘潭电机厂以电机为动力驱动轮子转动的几层楼高的300吨矿山电动轮自卸车,驰骋在国内外的大型矿山。目前,收购了有“风车王国”之称荷兰的风电制造企业达尔文公司,并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下一代太阳能和陆地、海上风电设备的研制,这将在未来国际核心产业竞争中赢得先机。

   第二集:《国之砝码》

  装核心技术是王道。实现技术突破,才有讨价还价的资格,才能勇敢地对老外说不。从百万吨乙烯工程到高端数控机床,再到工程机械的全面超越,国际垄断被一一冲破。

  2009年,沈鼓集团自主研制的我国首台百万吨乙烯装置的心脏———裂解气压缩机组试车成功。这标志着国家重大化工项目的核心主机从此实现自主独立制造,进口产品的价格被迫下降一半,价格的国家砝码越来越重。

  大连光洋集团承担了国家的重大专项研制任务,走上了自我研制高端精密数控机床的艰难历程,打破了国外对精密机床出口中国的控制。目前,其面积12000余平方米的“地下工厂”已经封顶,成功离他们越来越近。

  与美国卡特彼勒同台较量,徐工集团实现了。从50吨到1200吨全地面起重机,再到3600吨履带式起重机,徐工在不断超越。不久前,徐工收购了德国的一家生产活塞的企业,三年后,受制于日本人的活塞产品将实现自给,这将使工程机械上的部分核心部件掌握在自己手中。国际竞争力的砝码将徐工高高托起。

  第三集:《赶超之路》

  后来者居上。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在实现赶超的征程中,中国的装备企业默默坚守并勇往直前。

  唐山客车厂制造了清末第一辆火车和新中国的毛泽东号机车。如今的中国北车唐车公司已经能够接受西门子发来的订单,制造难度更大的宽体客车,他们制造的CRH3动车组各项技术参数均达到世界一流的先进水平,创造了运营速度、载客量、节能环保、舒适度四个世界第一。

  北京第一机床厂已成为数控铣床的领跑企业。通过成功的并购,它极大缩短了技术创新的时间,并以“独门绝活”保持世界领先的技术创新领域。

  沪东中华集团早在10年前就已经把目光锁定在造船业公认的三颗“明珠”之一的LNG船,登上造船极端制造赶超的顶峰。而沪东人当时对LNG船的制造技术完全陌生。一份图纸,给沪东带来了机会,获得机会的沪东人抱着必死信念研发LNG船,摘下了世界造船业“皇冠顶上的明珠”。

  第四集:《智慧转型》

  “智”造转型势在必行。在智能制造引领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向“智造”转型,向“高端”升级,中国企业深谙顺其“自然”。

  山推集团将自己生产的各类工程机械的关键零部件,打入了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山推借助研制成功巨无霸的900吨大马力推土机,正在向产品的全产业链进军。

  转型作能量转换的系统服务商和总包商,让陕鼓集团在金融危机冲击制造业的年代反而利润上升。西门子、GE、爱默生等知名跨国公司加盟其中,共同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解决方案,已经有超过10年历史。过去10年,陕鼓通过协作网的采购额超过了100亿人民币。

  沈阳机床集团将高附加值的“机床大脑”———“飞扬”智能操作系统作为主攻方向取得成功,并独创机床4S店销售网络并全面布局,试图颠覆中国机床业的游戏规则,更可能改写世界机床的生产销售和服务方式。

  第五集:《创新驱动》

  创新驱动是关键。在创新驱动的战略下,我们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向装备强国的阵营进发。

  2011年12月,济二机床获得了福特汽车美国两个工厂全部5条大型快速智能冲压生产线订货合同。这次济二第一次实施了“交钥匙”工程,实现了从分包商到总包商的“蝶变”。

  沿着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上海电气集团不断跨越。其世界上最大的120万千瓦超超临界汽轮机正在这里研发。其研制的大型船用曲轴,使中国实现了半组合曲轴制造的零的突破。

  双良集团参与制定溴化锂制冷机、智能化锅炉、立体停车设备等产品的国家及行业标准,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引领世界产业潮流,运筹帷幄,将要革命性地解决全球能源问题。

  第六集:《制造强国》

  制造强国渐行渐近。随着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克和突破,中国,正在用自己的方式,缩短着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距离。

  2012年底,沈阳新松把自己的移动机器人装上了位于长春的德国汽车制造生产线上,打破了德国企业绝不使用其他国家自动化装备的神话。现在,新松机器人已经进入全球机器人制造第一梯队,移动机器人已接近垄断全球市场。在无锡经济开发区一排崭新的建筑上赫然镌刻着这样的字“全球叶片供应商”,这就是无锡叶片的追求。在中国,近乎所有的电站都使用着他们的叶片,一半的产量均服务于全球企业。从注重质量的小作坊到走向世界的正泰集团,在与世界第一的电气企业德国施耐德的品牌与技术的诉讼之战中,最终以胜诉为中国装备制造业呐喊。现在,全球顶尖的太阳能设计制造专家加盟正泰,共同致力于太阳能科技发展。

中国北车唐车公司职工参加《大国重器》开播仪式。

18家骨干装备制造企业负责人分别在宣言上签字。(图片由中国工业报记者王振生摄)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