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5年97亿 水下机器人迎来发展好时机

http://www.gkong.com 2013-11-19 09:53 来源:中国船舶报

   近期,关于水下机器人的新闻十分抢人眼球:10月16日,山东海纳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水下机器人”产业园开工,项目投资达3.6亿元;10月23日,上海海事大学自行研制的新型水下机器人“海事一号”完成系统集成,其在经济性、灵活性、活动范围和节能环保等方面都要优于传统遥控水下机器人;11月1日,哈尔滨工程大学成功研制出“基于水声定位与图像跟踪识别的智能水下机器人”。有专家表示,由于海上打捞、海洋石油工程等行业的迅速发展,水下机器人迎来了发展的好时机。然而,目前我国水下作业机器人形成产品的还很少,产业化才刚刚启动,因此,要想开拓这一前景广阔的市场,必须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大力推动水下机器人向产业化方向迈进。

  产业化刚刚起步

  英国能源咨询机构道格拉斯威斯特伍德公司近日在其出版的第六版《水下机器人投资市场预测》中,对2013~2017年的工作级水下机器人投资市场进行了分析,认为这5年间的水下机器人项目总投资额将达97亿美元,较过去5年的投资额增长将近80%。其中,钻井服务投资额将占水下机器人项目总投资额的四分之三,每年的投资额增长幅度为13%。有业内人士指出,到2015年,我国的水下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00亿元。

  据了解,水下机器人可在海洋环境监测、海洋资源勘察开采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010年,美国墨西哥湾的一座深海油井的钻井平台爆炸起火,为堵住漏油井口,石油公司派出了多个水下机器人下潜到1500米深的海底进行了作业。此外,打捞业的发展也造就了对水下机器人越来越多的需求。

  我国研究水下机器人的单位较多,内容也五花八门,但代表国内先进水平的仅有几家,即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等。近年来,这些机构加大了在这方面的研发力度,有的还与企业合作,开拓这一需求不断增长的市场。

  今年7月,国产3000米水下机器人产业化项目通过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初审,标志着重庆前卫仪表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工程大学和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合作开展的我国首个深海石油开采水下机器人产业化项目正式启动。预计深海水下机器人工程样机将于2016年研制出来,2018年实现产业化,并达到年产20~50台套、相关产业产值约为300亿元的目标。今年10月开工的山东海纳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水下机器人”产业园将在两年内建成,届时潍坊滨海将成为我国重要的水下机器人研发生产基地,为该项目提供技术支持的是中国海洋大学和中国海洋研究所。此前的2012年5月,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控股的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在沈阳开建工业机器人产业基地,其主要产品也包括水下机器人。可以说,上述3个项目是我国水下机器人产业化的代表,均处于起步阶段。

  产学研结合加速推进

  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与日本在水下机器人领域最具竞争优势。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涉及水下机器人的能源提供、精准定位、零可见度导航、高强轻质材料等技术的研究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突破,加上市场需求的增加,美日两国的水下机器人产业化也得到迅速推进,其产业化水平远远高于我国。业内专家分析,由于科研机构产业化动力不足及企业进入门槛相对较高等原因,我国水下机器人产业化多年来进展缓慢,但近几年有加快的趋势。

  哈尔滨工程大学一位教授指出,沈阳自动化所、上海交通大学在早年就开展了水下机器人产业化方面的工作,但其他高校与科研院所推动相关科研成果产业化还只是这两年的事情。沈阳自动化所成立了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成立了南洋水下工程公司,但后者还未形成真正的生产能力。而在水下机器人科研方面硕果累累的哈尔滨工程大学,与企业合作较少,一般是客户找到学校,提出自己的产品需求,学校就做一套。今年7月与前卫仪表公司开展的合作,是其向产业化迈出的重要一步。

  同时,进入这一领域的资金和技术门槛较高,特别是真正作业用的水下机器人结构较为复杂,研制周期相对较长,产业化难度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水下机器人的产业化进程。正因如此,业内专家建议,鉴于目前海洋石油工程、海洋科考、海洋打捞等领域对水下机器人的需求猛涨,而且呈现不断增多的态势,有关部门应高度关注水下机器人的产业化发展,并在项目立项与实施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此外,相关科研单位和生产企业可以与实力雄厚的需求方,如大型石油集团、海洋勘测企业或打捞企业等联手实施产业化项目。只有这样,我国才不至于在水下机器人这一新兴市场相比先进国家“慢一拍”。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