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发展《规划》将出 増材制造产业化方向明朗

http://www.gkong.com 2013-11-28 15:54 来源:中国工业报

   如今,增材制造(又称“3D打印”)已不再停留在概念炒作层面。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11月26日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3D打印的工程应用亟待推进,特别是产业化发展要有载体。渭南高新区3D打印产业培育基地就是陕西省着力打造的“载体”之一。

   由陕西省渭南市人民政府、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渭南高新区管委会承办的 “增材制造(3D打印)产业化推进会”11月26日在陕西渭南举办。会议主题为“中国增材制造材料及产业化路径”。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周子学在会议上表示,工信部将把3D打印作为新兴产业培育的重点,研究制定3D打印技术路线图和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3D打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力争在数字化、智能化方面取得发展主动权。

   陕西省副省长李金柱指出,陕西将科学制定3D打印发展战略,统筹安排各类资源,研究各项扶持政策,推动培育基地建设;加大政府引导,促进产、学、研、用对接,支持企业和院校产品研发和项目建设。

  准确把握趋势   重点培育3D打印

   周子学表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新技术突破加速带动产业变革,对世界经济结构和产业竞争格局可能产生重大影响。国际社会预计,随着3D打印、智能机器人、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广泛采用,未来制造业发展模式和生产方式将发生深刻变化,传统的大规模集中式批量生产将向定制化、个性化分散生产转变。准确把握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加快推进3D打印等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对于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从全球看,目前3D打印技术已经从研发转向产业化,已在产品设计、模具制造、零部件修复等全产业链展开,产品也朝着日常消费品制造、功能零部件制造等领域加快拓展。2012年全球3D打印产出达22亿美元。根据有关机构预测, 2020年将超过50亿美元,发展前景广阔。发达国家对3D打印技术高度重视,美国专门成立了国家增材制造创新研究所,并投入了大量研发资金。我国3D打印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近年来取得了一批基础研究和产业化成果,但总体上处于产业化起步阶段,技术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产业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作为工业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将进一步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改革,强化创新,着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和两化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工业核心竞争力。”周子学指出,工信部将把3D打印作为新兴产业培育的重点,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加强政府引导支持,研究制定3D打印技术路线图和产业发展规划,推动完善3D打印技术规范与标准制订,促进3D打印技术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以技术经济政策支持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新机制。适时制定发布3D打印产业指导目录;建立健全行业组织,鼓励支持基于市场化的产业联盟和协同创新,整合行业资源,形成合力,推进产业化应用向更深入发展;选择重点省市、重点行业及领域,分步骤、分层次推进应用示范推广。

  设计技术路线  多方合力推进

   作为一项新兴技术,3D打印在引领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同时,也可能给经济社会管理带来一些潜在隐患。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巡视员曹钢表示,技术失控可能引发社会治安恶化,可能给知识产权保护带来新挑战,可能对消费者权益构成潜在威胁,生物打印可能对传统伦理带来冲击。

   为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设计好技术发展路线尤为重要。卢秉恒认为,増材制造产业的技术发展方向应该是由3D打印到4D打印(智能材料与结构),再向5D打印(生物材料与活性器官再造)的方向发展升级。

   从国际方面看,美国联邦政府和企业投入7000万美元支持增材制造技术研发及应用。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南非等国也通过设立3D打印研究中心,制定3D打印技术标准等方式促进3D打印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力争抢占战略制高点。

   我国3D打印产业去年的销售产值是6亿元。目前,在金属类增材制造方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已在高性能金属零件激光直接成形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在非金属类增材制造方面,我国3D打印技术总体上还处于产业化初期阶段,装备制造、材料制备、软件开发和工艺控制、核心元器件等关键技术和产品方面还未取得实质性突破;标准体系有待建立;要实现大规模产业化,还需不断提高制造精度和生产效率;行业组织有待进一步发展。

   “随着我国制造业整体转型升级,以及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等产业的快速发展,3D打印设备及服务的需求将不断扩大。” 曹钢表示,工信部在支持3D打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方面的具体工作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健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体制机制,支持在有条件的单位建立“国家增材制造中心”,推进高校、科研机构、生产企业及用户企业的协同创新,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开发平台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围绕3D打印产业链,重点支持3D打印设备、打印软件、材料制备、工艺控制等关键技术的研发。重点突破激光器、精密光学器件、高精度传动与控制系统、工业喷嘴/喷头等关键核心零部件。

   二是建立完善标准体系。研究制订3D打印设备、材料、软件、零部件性能标准以及3D打印工艺规范。鼓励国内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国际3D打印行业标准制定,推动我国领先领域的国内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制定发布3D打印软件、材料、设备发展指导目录。

   三是推进产业化和应用示范。开展3D打印软件开发、材料制备、工艺控制、装备生产、服务的系统性整体攻关,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鼓励高校、科研机构,采用技术入股的方式,与生产企业联合推进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聚焦特色鲜明、需求明确的行业及领域,重点选择在航空航天、造船、汽车模具、生物医疗、日常消费品生产等领域推广应用,分步骤、分层次开展应用示范,加快推进产业、技术与应用的协同发展。支持在具备条件的地区设立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基地,建立增材制造服务中心和展示中心,推动增材制造的产业化和示范应用。

   四是加大财政、金融方面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高端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重大专项及智能制造装备专项等渠道,支持打印设备、软件、材料制备、工艺控制等关键技术的研发。适时制定发布3D打印软件、材料、设备发展指导目录,支持设立3D打印产业投资基金,引导和鼓励金融资本、风险投资及民间资本投向3D打印研发及产业化应用。

   五是开展社会影响和监管制度研究。充分借鉴国外经验,在标准、管理制度等方面开展国际合作,密切关注3D打印技术的发展、产业化应用以及潜在隐患和风险,适时研究建立相应的监管制度,加强对互联网3D打印设计软件的监测,强化对相关3D打印设备的管控,保护模型数据知识产权。

   六是健全完善行业组织。促进由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生产和应用企业等参加的产业创新联盟的建立和发展,整合目前有限的行业资源,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和行业的自主性、积极性,积极推进增材制造技术进步和产业化应用向更深入发展。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