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201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步伐加快

http://www.gkong.com 2013-12-31 10:48 来源:中国财经报

  201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融合创新步伐加快,受国家政策的利好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保持较快发展,产业引领示范作用进一步增强。但同时产业发展中也存在着诸如地方增长目标偏高可能引发投资膨胀和新兴产业低端化,以及产能过剩风险进一步加大等问题。有鉴于此,赛迪智库提出,2014年应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快本土市场培育,以内需带动技术突破和产业化,优化产业生态环境,以制度建设保障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望迎来快速发展的最佳契机

  2013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保持了相对较快的产业增速。展望2014年,全球经济将延续缓慢复苏的步伐,而我国转方式、调结构也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望迎来快速发展的最佳契机,成为引领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全球多领域新技术的融合创新步伐加快,将不断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空间。主要表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行业的深度融合将催生新的技术和应用模式。如基于半导体技术的个人化基因测序仪引发基因测序技术革命;卫星导航技术与移动互联网等产业融合,构建出一个新的时空服务体系;物联网、高性能计算等技术的交叉融合使“云制造”成为可能并创新“制造即服务”的商业模式……各个产业领域的边界区域模糊,带来新的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突破,多领域融合的集群发展态势将日趋明显。

  而新技术的快速推广和多领域应用将不断扩大新兴产业的市场空间。光纤传感器在石油和天然气、航天航空、生物医学中将被大量应用,具有极大的市场发展空间。石墨烯材料有望在动力电池、LED散热板、涂料等方面取得突破,各国正在积极推动商业化进程。3D打印技术将延伸至生物医疗、新能源、节能环保、汽车以及教育等多个领域。

  与此同时,随着国家进一步加强对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呈快速增长的态势,一批示范工程的相继启动将保持新兴产业较快的发展速度,如云计算创新发展试点、新能源汽车示范项目、智慧城市建设等。2014年将启动国家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区域试点工作,系统推进区域物联网发展及应用。依托本土市场的示范应用和推广,不仅将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也将加速一批新产品技术的产业化进程,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一条以内需为引领、以创新为依托的快速发展道路。此外,新兴产业的空间集聚效应将进一步强化,各地具有一定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望进一步集聚提升,园区将成为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产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问题一:地方增长目标偏高可能引发投资膨胀和新兴产业低端化。按照国家规划,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若我国经济在“十二五”期间保持7%的增速,则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约55.8万亿,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约为4.5万亿。而整理各地已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计到2015年,我国各省区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规模将超过9.5万亿元,是国家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的2倍以上。地方制定过高的新兴产业发展目标一方面反映了地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热情,但另一方面也容易给新兴产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一是过高的目标容易造成投资冲动,不仅不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且低效率的投资会给新兴产业发展埋下隐患。二是为实现目标可能导致新兴产业低端化。

  问题二:各地产业“抢位”现象突出,产能过剩风险进一步加大。由于各地在新兴产业基础差距较小,希冀通过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发展,纷纷“积极抢位、争先发展”。根据各地确定的新兴产业发展重点,有13个省份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优先发展领域,18个省提出打造新能源基地,近百个城市把太阳能、风能作为支柱产业。其中,光伏、风电等技术相对成熟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已经暴露出产能过剩的矛盾,如光伏行业的产能

  利用率不到60%,风机的产能利用率不到70%。从全局来看,存在着出现新的布局雷同、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隐患。

  问题三:产业链关键环节缺失、配套不足制约新兴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基础产业薄弱将成为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我国基础产业整体水平偏低,大量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装备需要从国外进口,不仅增加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难度,也造成新兴产业对组装加工生产模式的路径依赖,削弱了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限制了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

  另一方面,新兴产业配套体系滞后难以发挥支撑作用。尽管在部分新兴产业领域我国已取得一定优势,如风电电机、高性能计算等,但由于相关技术和产品缺乏标准、中试和检测平台建设落后于产业发展、配套设施建设和服务体系跟不上、商业应用模式不成熟、财税、金融政策不到位、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等问题,将会在某些产业环节或发展阶段对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掣肘。

  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一是加大对新兴产业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完善公共财政投入增长机制,重点支持财政资金流向基础研发。加快制定金融支持战略新新兴产业政策,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建立金融和科技的对接平台,为新兴产业项目和专利技术提供评估、融资等金融服务。

  二是加快技术从单点突破向群体推进转变,鼓励多学科领域交叉式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整合和完善技术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协同创新,促进新兴产业加速集群发展。

  加快本土市场培育,以内需带动技术突破和产业化。一是树立领先市场培育的战略意识。领先市场是国家建立并控制全球价值链的关键所在,只有具备产品终端需求市场的控制力,才能获得生产过程中研发投入活动的补偿与收益。建议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产业政策在市场培育中的引导作用。

  二是积极扩大新兴产业的内需市场。鼓励政府采购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倾斜,建立示范效应。丰富信息消费内容,提高信息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建立促进信息消费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将新兴产业消费品纳入扩大内需的主要内容,促进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消费领域的发展。

  三是依托内需市场提升新兴产业竞争力。不断扩大市场应用范围,不仅有助于化解部分新兴行业的产能过剩,而且可以促进新兴产业加快技术创新、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从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高端的转移以及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优化产业生态环境,以制度建设保障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一是建立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预警机制,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势的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产业发展中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加强信息引导,提出对策措施。

  二是完善战略新兴产业统计机制,加强多部门协调,加快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统一的统计口径,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发布统计分析报告。

  三是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鼓励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引导社会形成尊重他人知识成果、尊重他人创造力的氛围。

  四是加快制定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技术、产品的标准和规范,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标准、规范制定,限制不符合标准的产品上市。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