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工业机器人如何避免“为他人做嫁衣”

http://www.gkong.com 2014-06-17 15:47 来源:中国科学报

  我国工业机器人本体制造技术水平有限,国内客户对于国内本体企业的认可度较低,加之整机产品又缺乏成本优势,因此在选择时自然更青睐于国外品牌。

  “我国将成为机器人的最大市场,但我们的技术和制造能力能不能应对这场竞争?我们不仅要把我国机器人水平提高上去,而且要尽可能多地占领市场。”这是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两院院士大会开幕式时的一段重要讲话。

  一时间,“机器人”这一先进制造业的概念,再次成为市场追捧的对象。

  不过,来自国际机器人技术联合会的最新数据却显示,尽管去年中国共采购了36560台工业机器人,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但是领先的4家本土工业机器人制造商的产品,仅占国内市场的5%,而6家日本公司的产品,却占据了中国市场近一半的份额。

  可以想见,作为“皇冠上明珠”的工业机器人,在中国必将迎来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面对基础薄弱的现状,中国应如何避免培育市场却只是为他人做嫁衣的尴尬?

  迎来发展黄金期

  习近平主席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关于机器人的这番讲话,让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品牌与公关部长哈恩晶感到非常兴奋。

  “不管是国家战略需求还是企业实际需要,工业机器人产业都到了比较红火的时期。”哈恩晶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

  工业机器人代表了机电一体化的最高成就,当前已成为柔性制造系统(FMS)、自动化工厂(FA)、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的自动化工具。自上世纪中叶开始,工业机器人在全球兴起,在汽车工业和电子工业的带动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今主要发达国家都在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行业,应用已经拓宽到工业制造的多个领域。

  来自赛迪顾问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2.9万台,工业机器人保有量为12.4万台,预计未来产量的增长率将保持在10%以上。

  从2004年开始,中国农村劳动力成本进入快速上升时期,尤其是进入2010年后,“用工荒”与人力成本过高,已经成为禁锢中国大部分制造企业发展的瓶颈。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机器人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赵忆文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当前国内制造业正处于产业升级以及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之际,对于提升制造业技术水平有着更多的要求,同时由于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使得南方许多企业开始采用工业机器人来替代传统劳动力。

  “从这个角度看,我国工业机器人已迎来了发展黄金期。”赵忆文说。

  赛迪顾问装备产业研究中心分析师常春也对《中国科学报》记者指出,国家已经出台了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并在上海、昆山、青岛和常州等多个城市建立了工业机器人产业园区。

  “此外,多家外资机器人企业在国内设厂,国内也有多家企业正开展工业机器人集成制造业务。同时,部分企业正在增加机器人的使用比例,比如富士康等大型制造业公司。”常春说。

  核心零部件落后

  对于目前国外产品在中国市场唱主角的现状,赵忆文坦言,工业机器人本身是复杂的机电系统,国内六轴等高端通用型产品与国外相比,在质量、性能、可靠性等方面都存在差距。

  而这种差距的产生,最大原因之一就是中国机器人行业起步较晚。“国内企业对于工业机器人的认识也就是近几年的事情,但国外产业链以及升级配套都已经很成熟。”赵忆文说。

  由于进入时间早,瑞士ABB、日本发那科、德国库卡等企业在工业机器人集成方面已经积累了相对丰富的经验,国内企业很难与之抗衡。

  另外,汽车行业是使用工业机器人的大户,但是目前中德、中日等国内合资车企都采用德国或日本产品,而且早已形成成熟的流水线生产,本土企业很难进入,早就被国外产品所垄断。

  除了对重要市场“望门兴叹”外,常春指出,我国工业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的技术水平与国外相比仍有差距,大部分关键零部件需要进口,这使得国内本体企业的组装成本较高,与国外机器人本体的价格相比没有太大的优势。

  但是,让国内工业机器人制造企业颇为“郁闷”的是,关键零部件进口要征收不菲的关税,但是国外产品整机进口时却不需要征税。

  常春指出,当前中国市场中工业机器人的本体主要由国外几家厂商提供,国内能生产机器人本体的企业只有新松机器人、埃夫特机器人等少数几家公司。

  “国内客户对于国内本体企业的认可度较低,加之整机产品成本优势不是很明显,因此在选择时自然更青睐于国外品牌。”常春说。

  呼唤新政策

  那么,应当如何解决工业机器人市场难入的问题?

  “目前国内机器人企业很少有能形成一定规模的,都是高技术型中小企业,在发展初期的确很难与国外大型机器人企业竞争,政府应当鼓励企业多采购本土品牌的机器人。”赵忆文说。

  在政府对机器人产业支撑方面,日本的举措对于中国或许有着借鉴意义。早在1971年3月,当时日本工业机器人产业尚在襁褓之中,日本政府制定的《特定电子工业和特定机械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就把工业机器人产业指定为重点发展对象。日本也是全球首个将工业机器人确立为产业并大力加以扶持的国家。经过短短十几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已一跃成为全球“机器人王国”。

  对此,哈恩晶认为:“市场要给我们整机应用的机会,而且在关键零部件与整机进口税收方面应进行相应调整,以帮助国内企业降低成本”。

  常春也认为,政府应当出台相应扶持政策,推进工业机器人装备国产化,并且搭建产业资源平台,以促进产业发展进程。

  而对企业而言,必须重点专注于关键零部件研发等方面。“我国整体工业制造基础都比较薄弱,企业在核心技术方面一定要打好基础,积累几年才能出来新的东西。”赵忆文说。

  在企业继续加大技术研发力度的同时,赵忆文还建议,可以发挥本土企业优势,关注国内应用企业的特色需求,“应扩充自身的应用领域,着眼中小企业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

  此外,政府在政策支持方向上也应有所改变。目前,中国约有80余家机器人设计制造生产企业,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并不拥有自主研发的控制系统,只是进口控制系统及零部件组装再出售。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向记者指出,有些企业并没有自主研发的控制系统,只是进口零部件,然后组装再出售,并以此争取各地政府在土地、财政税收方面的优惠。“对于这样的企业,政府在支持方式上应该做更多考量。”

  哈恩晶也对记者表示:“希望政府能够扶持真正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企业,否则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将永远受制于人。”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