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论提高第三产业比重

——朱之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提高第三产业比重

http://www.gkong.com 2008-01-17 14:12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在回答乌克兰记者的提问时,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表示,我国经济发展中要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提高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

  朱之鑫说,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就是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引导、支持非公有经济的发展。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转变发展方式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由原来靠第二产业拉动转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拉动发展。

  朱之鑫指出,去年我国第三产业在经济所占的比重是39.3%,比前两年略有降低,说明我们在经济发展中要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11.5%,其中第三产业增幅要适当高于第二产业。

  我国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产业(农业和畜牧业)和第二产业(工业制造业)之外的行业。它包括了交通、通讯、金融、商业、科教、文艺、医疗、房地产、政府部门,还有旅游、餐饮、娱乐、家政、中介等等,它几乎无所不包。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对于我国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扩大就业,至关重要。

  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大力发展服务业是加快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这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扩大劳动就业、加快城镇化进程、改善人民生活都有着重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用现代化的标准衡量,仍有相当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第一,总量不足,比重过低。2001年,我国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和从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分别只有33.6%和27.7%,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第二,内部结构落后,传统服务业比重过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和不足。第三,服务领域狭小,服务水平不高,多数服务领域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服务品种少,手段落后。因此,必须加快服务业的发展,特别应该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快发展金融、物流、旅游、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保健和体育事业;还要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积极发展家政服务、托老托幼、生活护理、社区保安、保洁绿化等社区服务业。这些对于我国全面实现现代化,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四大原因

  一是发展阶段的制约。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是解决人民的温饱,缓解物质产品的供求短缺,所以大力发展服务业的契机姗姗来迟。二是思想观念陈旧。服务业长期被当作非生产领域看待,重生产、轻服务的思想观念在计划经济时代一直占着统治地位,发展服务业的社会氛围迟迟未能形成。三是体制改革滞后。在我国,一些适应市场化经营的领域,长期被当作纯公益性或福利性的社会事业,政事不分、企事不分、产业化低,大多数行业垄断严重,开放程度不高,市场竞争不充分。四是发展空间小。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低,城镇规模和结构不合理,服务业大发展的承载体条件不完善。

  大力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意义

  大力发展服务业,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我国生产力水平迈上了一个大台阶,在主要工农产品进入买方市场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必将更多地依靠服务业的带动,这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目前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如旅游、教育、信息服务等行业都是属于服务性的领域。

  大力发展服务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根本途径。目前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国吸收就业的基本渠道,90年代以来,服务业新增就业7160万人,其中6680万是新增劳动力,480万是其它产业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服务业吸收劳动力的比例是同期工业和建筑业总和的2.8倍,尽管如此,目前我国服务业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就业空间。

  大力发展服务业,是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创造幸福生活的需要。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城乡居民对教育、文化、旅游、医疗保健、金融投资以及改善住房、出行条件等生活服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因此,只有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提高生活质量。

  大力发展服务业,要加快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步伐。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从改革体制、扩大开放、调整政策、制定法律等多方面入手,为服务业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一是要扩大开放,履行我国加入WTO时的承诺,顺应全球化背景下服务业市场化、国际化的趋势,在引进外国投资的同时,实行“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服务领域的国际合作与竞争。二是要放宽市场准入,加大对垄断行业和体制的改革力度,鼓励正当竞争,除个别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外,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以多种形式参与服务业的投资和发展。三是推进市场化,合理划分服务业中的竞争性和公益性行业,实行不同的运行模式和经营管理方式,政府主要是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扶持公益行业发展,把竞争性行业推向市场。四是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加快制定和完善维护服务业市场秩序的行为规范和法律法规,对行业标准、服务范围、价格收费、产权管理、监督管理、奖惩办法、职业道德、纠纷仲裁等,作出合理和明确的法律规定。

  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服务业即人们常讲的第三产业,包括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以及政府公共服务等诸多行业和领域,其发展与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多方面的社会发展目标直接相关,与全面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直接相关。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

  服务业的充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服务业的充分发展有利于经济增长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协调推进。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因此,发展的成果不能仅仅看增长速度,还要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是否随之全面提高.服务业是直接提供消费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农业和工业生产的物质产品,要通过物流、商业等服务业才能被人民群众所消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将向旅游休闲、医疗保健、文化娱乐、教育培训等方面拓展;人民群众需要安居乐业的良好社会秩序和实现发展成果的共享,需要政府提供高效率的公共服务。

  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生产与消费的协调发展。经过20多年的持续增长,我国经济已经逐步由供给驱动型转向供给和需求共同驱动型。在许多行业,需求驱动已成为继续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服务业作为供给和需求之间的载体,其加快发展和提高效率,对满足、扩大和创造需求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提高服务业竞争力是全面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在制造业领域我国许多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已经具有国际竞争力,在农业生产领域许多农产品也颇具竞争力,但由于“产前”、“产后”服务业领域的低效率,产品的整体市场竞争力明显减弱。特别是分销、物流、融资、信息等服务和其他生产性服务明显滞后,对制造业和农业产品的竞争力产生了明显的不利影响。

  发展服务业对协调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服务业中的一些行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国际经验表明,制造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水平后,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加速,吸纳就业的能力开始下降,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我国也已经显示出这种趋势。2002年与1978年相比,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从4890万增加到2.11亿,新吸纳就业人数1.62亿,占非农产业全部新增就业人数的65%。特别是自1998年以来,我国非农产业中就业的增长全部源自于服务业。

  服务业发展滞后制约经济的协调发展

  与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偏低。2002年,我国服务业产出占GDP的比重为34%,服务业就业占社会就业总数的比重为29%。同收入水平与我国基本相同的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相比,我国服务业产值比重要低19个百分点,在这类国家中名列倒数第二位;就业比重要低18个百分点,名列倒数第一位。即使考虑到我国服务业统计方面可能存在一些误差,需要对数据作一些调整,但我国服务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仍然低于同类国家15个百分点左右。

  服务业是连结物质产品生产和人民群众消费之间的载体。服务业发展水平偏低,不仅会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就业的扩大,还会制约消费,影响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我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约15个百分点,特别是最近几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持续较大幅度地下降,已从2000年占73%下降到2001年的48%、2002年的40%和2003年的38%,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带动。这种状况如不改变,经济增长将不可持续。首先,消费率长期偏低会使快速增长的投资最终失去需求支撑。消费不能较快增长,经济也就不能长期持续地较快增长。其次,会造成经济失衡。投资增加会带来生产能力增加,如果最终消费没有同比例提高,必然导致产能大量过剩、企业效益下降、银行呆坏账增多等经济失衡问题。第三,投资的高速增长将使投资品的生产在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对土地、资源、能源和原材料等的消耗较大,造成严重的环境与生态压力,最终制约经济持续增长的能力。

  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受多种因素影响

  体制制约。这是一个主要因素,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一些服务行业存在限制进入和垄断现象,导致服务供给质量差、价格高,抑制了需求。特别是服务业中的国有企业改革进展相对缓慢,活力不足。二是由于就业压力,许多企业将本来应该由专业服务企业提供的服务活动长期内部化,以达到安置富余职工的目的,例如仍有70%左右的大中型国有商业企业和50%左右的国有工业企业拥有自己的车队,效率低而成本高,抑制了服务业的发展。三是限制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导致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抑制了对服务业的需求。四是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即使收入增加也不愿增加当期消费,而是为未来进行储蓄。

  存在不利于服务业发展的认识和政策。就政策性因素而言,税收政策、信贷政策和其他相关政策偏重于鼓励投资而不是鼓励消费的倾向仍然存在。从认识上看,长期以来,由于受非物质生产劳动不创造新价值的观念影响,我国对服务业的发展重视不够,这种状况至今并没有完全得到纠正。服务业信用度低,也抑制了相当一部分消费需求。

  服务业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相对较低。我国制造业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明显高于服务业。特别是以下两个因素,一是我国的出口依存度高,二是外资对制造业的参与程度显著高于服务业,提升了制造业在整体经济中的比重,相对降低了服务业的比重。

  服务业将进入加速发展的时期

  目前,一些有利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条件开始形成。从“十一五”开始,服务业有可能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在GDP中的比重将得到较快提升。

  服务含量高的消费需求成为新的需求热点。最近几年,我国居民特别是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速,消费类电子及通讯设备、轿车、住宅、教育等需求热点稳定形成,这些消费热点的服务含量明显增加。住宅和教育本身就是服务业,汽车制造业和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是对服务业带动系数较高的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对汽车服务业的带动系数达到2倍以上,汽车成为消费热点,对服务业的带动作用比对制造业的带动作用更大;消费类电子及通讯设备产品也是高度带动服务消费的产品,以手机为例,购机是购买产品,而通讯费用是购买服务,后者的支出是前者的4—9倍。

  收入水平的提高将增加对服务产品的需求。特别是一些超出基本生活需求的服务产品,在较高收入水平时才能形成大规模消费,例如旅游、高等教育、休闲、健身等。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用于此类消费需求的收入比重会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今后几年,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这会增强人们当期消费的愿望和能力。

  竞争压力将推动分工细化和服务业加快发展。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特别是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一些“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将继续重组,分工将进一步细化,大量的中间产品和加工过程独立出来,此时连结这些节点形成分工网络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这些中间需求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部分。竞争压力还会引导企业将原本内置于企业的服务活动外置,即将一些原来属于企业内部的职能部门和业务转移出去,由更加专业化的企业提供服务,如各种商务服务、营销服务、技术服务等。

  打破垄断将促进服务业提高效率和加快发展。目前,我国经济中存在进入管制和垄断问题的行业主要是服务业,其中不少行业同行政垄断相结合,收费高而服务质量差,抑制了消费,也抑制了服务业自身的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已经提出,要加快推进这些垄断行业的改革,包括放宽准入领域、降低准入条件、培育多元化的竞争主体等。多年的改革经验表明,促进竞争能够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价格,从而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不断提高竞争力。

  服务业是新一轮扩大开放的重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服务业正在按照承诺逐步扩大开放。目前,我国各类服务业的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加快服务业的对外开放能提高服务业的竞争力,促进其加快发展。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业对外开放会产生更为明显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因为服务业所有的业务都要通过对客户的服务来实现,很难进行技术保密;母国公司与海外子公司的技术水平基本相当,不可能像制造业那样,将技术水平高的业务留在母国公司,只将中低水平的业务转移给海外企业。可以预计,服务业的扩大开放将推动服务业不断提高竞争力。

  城镇化进程加快将推动服务业发展。城市是服务业发展的集中地,我国城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国服务业增加值的85%。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制约城镇化进程的体制与政策因素的逐步消除,我国城镇化进程会继续加快,将对服务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适当的政策导向有利于加快服务业发展

  服务业加快发展要靠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让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与此同时,应制定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从转变观念、规范行为和适当扶持等多个方面加以引导。应加大鼓励消费增长的政策力度,及时清理和废除抑制消费的政策,制定更加积极的消费政策。进一步规范服务业的行为,重点是规范服务和诚信服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行业自律和外部监管,在一些行业加快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和服务标准制定。有些服务行业的发展需要政策的适当扶持,特别是一些原先由财政负担的事业型、福利性服务单位转向企业化、产业化和社会化,需要付出一些改革成本,以加快其进程。对一些吸纳就业能力强、从业人员投资能力弱的小型服务企业,需要制定优惠鼓励政策,在税收、用地、资金等多方面予以支持。

  来源:新华网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