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工业4.0对推进两化融合的启示

http://www.gkong.com 2014-12-18 13:58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在经历了30多年高速发展之后,我国工业生产能力与技术水平已经有了质的飞跃。2010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的比重为19.8%,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2013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值规模突破20万亿元,占全球装备制造业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稳居世界首位。

今天,我国工业化进程又走到了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原有的以高能耗、高污染、低成本、低技术含量的发展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未来的竞争需求。另外,我国大部分工业行业都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这些都在客观上要求我国的工业企业必须尽快改变原有发展模式,积极探索、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工业化发展带来的机遇。

近年来,德国工业界和政府共同打造的“工业4.0”引起了全球工业企业极大关注与认同。工业4.0被认为与我国正在大力推进两化的深度融合有异曲同工之处。有必要结合工业4.0的理念、发展思路、行动纲领,探索分析我国开展两化融合的下一步工作思路与计划,以便紧紧抓住两化融合为我国工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使我国早日成为真正的制造强国与创新大国。

工业4.0内容解读

从《确保德国未来的工业基础地位-未来计划“工业4.0”实施建议》、《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以及《工业4.0——即将袭来的第四次工业》等三份资料中,不难提炼出工业4.0的基本内涵、产生背景、核心特征以及关键内容等。

基于上述论述,笔者尝试给出工业4.0的定义:工业4.0是以移动计算、社会化媒体、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驱动,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为基础,通过深度融合机械、电气、自动化、电子、计算软件等技术以及企业管理过程,实现对整个企业商业模式与生产运营模式的彻底变革,从而彻底完成向智能化制造的演进,在极大提升生产效率与质量的情况下降低资源消耗,同时满足客户对工业产品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关于工业4.0的核心特征,《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中的论述为: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具有高度灵活性的生产模式、极大提高了决策优化水平、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利用效率、通过新的服务创造价值机会、应对工作场所人口的变化、让工作和生活更加平衡。

工业4.0的关键内容可以概括为:三大特性、八大领域行动。工业4.0的三大特性是指通过价值链及网络实现企业间横向集成、贯穿整个价值链的端到端工程数字化集成以及企业内部灵活且可重新组合的网络化制造体系纵向集成。为实现工业4.0的各项目标,工作组提出了在八大领域开展行动:一是标准化和开放标准的一个参考体系,二是管理复杂的系统,三是为工业提供一个全面宽频的基础设施,四是安保是工业4.0成功至关重要的因素,五是数字化工业时代工作的组织和设计,六是培训和持续的职业发展,七是规章制度,八是资源效率。

工业4.0与两化融合的异同

工业4.0与两化融合是世界上两个重要的制造业国家提出的具有可比性的两大战略,非常值得研究分析。

这两大战略的相同点主要有三。1.定位方面:两国都把信息化技术(包括软件、电子、自动控制)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作为本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对信息化工作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这对前些年很多国家过分注重服务行业,尤其是房地产、金融等行业是一个有力回击。2.目标方面:无论德国提出的工业4.0还是我国提出的两化融合,都是希望通过提升工业企业、尤其是制造业的水平,提升本国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稍有不同的是,德国希望通过工业4.0,引领下一轮的全球工业革命,而中国的工业发展水平可能还达不到这个能力。3.范围方面:工业4.0和两化融合都是面向各类工业企业,也都是面向企业的各个生产运营过程,旨在通过建立智能工厂与智能制造,实现工业生产管理模式的彻底变革。

这两大战略的不同点主要是提出的背景不同、基础条件不同和实施方式不同。

德国提出工业4.0主要源自世界三大制造业基地西欧、北美和东亚竞争加剧。传统工业发达地区北美,最近30多年竞争力持续下降;而东亚地区的中国、日本、韩国,尤其是近30年来高速发展的中国,对德国的制造业形成了巨大冲击,因此,德国尽快抓住信息技术带来的机会,完成新一轮工业生产技术的革新,以应对来自东亚国家尤其是中国的竞争。中国提出两化融合的背景则更为复杂,也更为特殊,除了提升本国竞争力之外,还要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各类环境,诸如国内的资源、环境、人口老龄化、各类成本的快速提升等等问题,这些都对两化融合提出了天然要求。基础条件方面,中、德在工业基础和企业管理水平、人员素质等方面,两国具有明显差距,无须赘述。相较而言,我国两化融合工作难度更大,挑战更为严峻。实施方式方面,从工业4.0可以发现,德国政府更注重实效,更注重工业企业发挥的作用,政府基本上只是起到一个“协调人”的角色;而在我国实施两化融合的过程中,政府、科研单位、大学发挥的作用更为显著,企业往往是在学习、研读相关标准或要求之后,再开始实施两化融合。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我国政府部门在继续发挥作用的时候,需要让企业真正发挥主体作用。

推进两化融合工作的若干建议

结合德国工业4.0战略的研读,以及在实际工作中的一些经验体会,在此对我国下一步推进两化深度融合谈几点建议。

首先是进一步提高认识。认识问题始终是信息化得以推进并引发变革的最重要的前提。两化融合是我国实现新型工业化,提高工业整体水平,赶超工业发达国家的必要手段、必要过程。没有两化融合,就没有新型工业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这一点已经被工业发达国家的实际发展历程所证实。同时也应该认识到,两化融合不是万能的,不要以为实施了两化融合,工业企业的竞争力就完全得到了提升,就可以不再做其他方面的改进,这也是不全面、不正确的认识。

其次是持续完善企业管理水平。两化融合本质上还是企业管理的问题,或者说两化融合实施效果主要取决于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需要多管齐下,既要建立健全适应信息化时代的企业组织架构,提高人员在两化融合实施与应用方面的能力,又要根据企业战略与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持续优化业务流程,还要加强两化融合工作实施过程中的执行力,通过建立健全面向两化融合的评估体系、考核指标,把两化融合的实施效果与员工自身利益结合起来,把两化融合工作真正做到实处。

再次是加强各方协作。从工业发达国家尤其是德国的实践来看,必须加强工业企业、政府、科研机构、相关厂商等各方之间的合作,尤其是要充分发挥工业企业的作用,各方之间应该形成一种有机协调、互相补充的统一体,充分发挥各方作用,共同推动两化融合工作。工业企业是开展两化融合工作的主体,政府应发挥“协调人”、“组织者”的角色,为开展两化融合工作提供一个两化的环境和平台,放手发挥企业自身的能动性,按照市场规律办事。科研院所以及大学等研究机构应该起到“参谋”或“军师”的作用,通过不断跟踪学习国内外工业企业的合理做法,总结提炼两化融合工作的实施规律,及时发现两化融合中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促进两化融合的良性发展。各类厂商为两化融合工作提供软硬件产品、电子设备、自动控制系统以及咨询服务,是两化融合工作的技术与咨询方案提供方,应积极跟踪两化融合趋势,根据新一代信息技术特点,提供适合两化融合需求的产品。

最后是改进两化融合职业教育。从开展两化融合工作的需要来看,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还比较缺乏面向两化融合需要的跨专业人才,在教育制度、机制、人才培养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还都有不小差距。在今后的智能化工厂及智能化制造过程中,整个生产模式发生很大变化,大量应用了电子、软件等新产品新技术,对在一线的生产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在客观上就要求职业教育能够培养出大量合格人员。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一直处于整个教育体系的低端。各类职业学校基本无法招到优质生源,甚至在大学里机械专业的招生分数也远低于计算机、电子专业,而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毕业后往往又想方设法不去工厂工作。目前来看,这种体系对我们国家发展新型工业化是极为有害的,非常不利于工业企业提高自身生产水平与产品质量。利用同样的生产线,我们国家生产的产品往往不如国外产品的质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线人员在生产技能、业务素质方面与国外有较大差距。

因此,社会各界必须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关注一线生产人员的培养,真正能够按照两化融合的内在需求与实际特点,为工业企业培养既具备一定专业技能又具备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人员,这是摆在我们国家面前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任务。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