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gkong.com 2016-08-03 11:25 来源:界面
全球制造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一些世界顶尖企业已经开始步入工业4.0时代。虽然中国制造正积极追赶,但相比来说,在传统基础材料、技术、工艺水平等方面差距还很大;而且向智能制造转型所需要的信息技术,像传感器、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和工业大数据等新问题,也制约着中国制造的发展。
以德国企业西门子为标杆,中国制造业特别是中国家电行业的差距一目了然。在成都西门子工业自动化产品生产及研发基地(SEWC),这个拥有450名工人的工厂,生产面积不到标准足球场的一半,大概每10秒就生产一件产品,而且一百万件这样的产品中,有瑕疵的不到10件。
西门子SEWC推行数字化工厂,通过涵盖从产品设计、生产规划、制造工程、生产执行到服务的整个价值链的数字化转型。借助统一的数据库等软硬件设备,确保产品高效地投放到市场,真正推动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融合。
这种数字化工厂是德国工业4.0的成功实践。相比之下,中国制造业却还徘徊在工业3.0阶段,部分甚至只有2.0的水平,而且明显基础不足。2015年,我国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明确要加快制造业的转型。
与德国工业4.0不同,“中国制造2025”以推进制造业和互联网的融合为转型的重要方向。各行各业均进行了积极探索,家电企业也是如此,一度出现物联网家电,智慧家居,人工智能电视,互联网工厂,物联运营支撑平台等等新名词。
看起来,中国家电企业似乎在智能化的道路上一路高歌猛进。但需要清醒的认识到,实现工业4.0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即便是在发达国家,真正实现工业4.0的企业大概15年后才会出现。对中国企业来说,需要的时间自然更长。
更重要的是,智能制造不是单纯以自动化的技术手段提升效率,也要从消费者需求出发反向考量,进行相关商业模式的变革,这无疑对中国制造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所以,把握好目标和趋势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中国企业更需要从基础做起,耐住寂寞磨砺“内功”,早日让中国真正成为智能制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