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2017年,中国机器人行业发展的5大瓶颈

http://www.gkong.com 2016-12-14 16:34 来源:中国网

正如比尔·盖茨所言,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临,机器人将与当年的计算机一样,彻底改变人类社会的生活面貌,机器人将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业界普遍认为,未来任何可以移动的物体都会成为搭载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机器人,至2040年,全球机器人的总量将远远超越全球人口总数,达到100亿左右。虽然中国机器人行业正积极投身到这股浪潮中,整体水平逐年大幅提升,但2017年仍面临以下5大发展瓶颈:

1. 高精尖人才极度匮乏

大体上两类人才最为紧缺:领航型人才及专业技术人才。领航型人才是指能从全球及中国的整体经济状况、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的全局出发,引领机器人发展的潮流,为机器人企业的发展确定方向,同时还能了解机器人研发、制造、推广、销售及企业管理的复合型高级人才。而专业技术人才是指在计算机科学、信息论、控制论、不定性论、哲学、认知科学、心理学、数学、神经生理学、仿生学等相关学科较为熟悉的专业性技术人才。

应对之道:

机器人企业应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职业技术学校合作,走“产学研”融合之路,培养实用型较强的人才。这样的合作方式,往往可以取得双赢的结果。深圳著名的机器人品牌“阿思特”在与中科院、香港科技大学的合作过程中,取得了多项核心技术突破,获得了7项国家级专利,并有20多项专利在申请之中。

2. 技术相对落后

最近几年,中国的机器人行业发展迅猛,人工智能技术总体上提升较大,但与美日德等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计算、视觉、语音、驱动等四个关键技术上,只有语音技术能跟国际领先技术不相上下,其他三个领域的差距比较明显。

技术上的差距,导致中国在核心部件上仍然依赖进口,从而促使中国机器人的价格居高不下,产品缺乏竞争力。技术与成本相互掣肘,已经成为中国机器人行业发展的最大挑战。

应对之道:

中国企业应加大力量展开对关键技术的研发。正如联想总裁柳传志所言,“中国的民营企业,包括国家的科研院所,凡是有能力、有抱负、有追求的,都应该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去投入、布局,构建自己的(机器人)研发团队。这样我们对几年后将要发生的事情才能有准备。”

3. 产品不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

在中国机器人行业,工业机器人往往是为了特定的工业生产目的而设计、研发的,相对而言,部分服务机器人的研发生产显得漫无目的,缺乏对消费者需求的精确定位与分析,从而使产品的实用价值不高,加上本身偏高的价格,使这些产品的市场接受度较低。

应对之道:

“能真正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应该成为机器人研发生产的核心原动力之一,审慎研究目标消费者的需求并研发相应产品。阿思特智能机器人之所以具有较高的市场接受度,主要是阿思特具有的互动学习、智能娱乐、语音对话等功能,是从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出发而针对性设计的。

4. 浮躁、跟风盛行

正与其他很多行业一样,中国机器人领域的浮躁风气盛行。部分机器人研发生产企业、投资机构抱着赚快钱的目的进入该行业,希望像在股市、楼市一样,用少量投入迅速得到丰厚利润。这样的出发点导致部分企业背离了机器人行业发展的规律,无法沉心研发真正有市场需求的产品,部分产品为了占据市场,只能跟风,甚至概念炒作。

应对之道:

真正沉下心来,从企业长远发展的大局出发制定发展战略,精耕细作,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使研发生产的产品有亮点、有市场认可度。

5. 缺乏统一标准,秩序混乱

中国的机器人行业缺乏统一标准。比如定量的工业化、标准化检测标准、技术及流程仍然是空白。同时,中国机器人产业化发展有待秩序化。伴随机器人行业的迅猛发展,大量实力良莠不齐的企业,抱着五花八门的目的蜂拥而入,这必将对中国机器人行业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部分机器人企业对“大而全”有浓厚兴趣,一些原本具有良好机器人关键部件研发、生产实力的企业转向整机生产,结果使机器人研发、制造、销售、集成、服务等有秩序、细化的产业链难以形成。

应对之道:

国家相关部门需要从政策上加以引导,并制定相关行业标准加以规范,机器人行业的企业自身也需要从行业整体利益出发,强化行业自律。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