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走出雾霾,中国工业只能向上

http://www.gkong.com 2016-12-21 16:09 来源:察网

导读: 在登山途中,遇到大雨应该怎么办?很多人习惯性的认为,赶紧向山下跑。但是,这是最危险的。雨水在向山下流动过程中,会形成山洪。越向下越危险。只有向上,才是正确的选择。

20161220040058593

我国中东部地区雾霾频发,已经到了驱霾只能靠风,两天无风就是霾的程度。雾霾直接影响到所有人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成为中国社会的焦点和痛点之一。雾霾的出现与我国工业化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与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的地位有关,与我国原有的粗放式发展方式相关,更与城市“摊大饼”式不合理发展方式有关。针对雾霾,有人提出“后工业社会”,有人提出“去工业化”。这两种观点都没有面对中国的实际。中国要真正战胜雾霾,只能继续向上,实现产业升级,提升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一、农业社会雾霾和工业社会雾霾

关于雾霾的成因,网络中传播着各种观点,有人说是工业,有人说是尾气,有人说是燃煤,有人说是烧秸秆等等。似乎都有道理,又似乎夹缠不清。讨论雾霾,必须弄清楚雾霾的成因。

雾霾是一种自然现象,古代就有。大气中悬浮着各种各样极其细小的干尘粒。在一定条件下,这些干尘粒不断聚集,达到一定浓度,空气会变得浑浊不清。当能见度小于10公里时,这就是霾。在这些悬浮的尘粒中,有些尘粒有很强的吸水性,它们会在吸水后长大,成为凝结核。但是,由于凝结核过小,不能形成雨滴,而是成为细小的水滴,悬浮在地面上空气中。在这种情况下,能见度低于1公里时,这就是雾。能见度在1~10公里时,就是常说的轻雾。

不管是霾还是雾,都离不开这些悬浮的尘粒,也就是现在常说的细颗粒物,专业人员称之为“气溶胶粒子”。雾霾是和大气污染是有关系的。即使在古代,由于燃烧取暖等原因产生的颗粒物形成的雾,也是有害的。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就记载过,大枣将要成熟的时候,如果有大雾袭来,被大雾浸过,大枣枣子就会长得干瘪无肉。因此,有雾气初起的时候,人们就在上风处点燃柴草,用浓烟驱散雾气。现在有经验的农民,尤其是菜农也知道,长势良好的蔬菜,在几天大雾之后,就会逐渐枯黄。现代形成雾霾的多是工业排放的细颗粒,危害更大。

现在所说的雾霾是从霾到雾再经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从雾霾的生成来看,雾霾形成需要以下几个条件:必须有大量的悬浮尘粒;必须有一定的湿度和温度;必须处于弱风或者静风状态。在我国中东部地区进入秋冬季节后,由于昼夜温差加大,常常天气晴朗,风力小,地面散热比夏天更迅速,以致于地面温度急剧下降。在清晨,气温降至最低时,地面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就会凝结成雾。这就是我国秋冬多雾的原因。

雾霾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霾、湿霾、轻雾和雾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霾。在这个阶段,由于弱风或者静风,尘粒不断在空气中聚集,达到一定浓度,形成霾。

第二阶段是湿霾。由于空气湿度大,弱风,空气中吸水能力强的尘粒吸收空气中水分,形成小液滴,也就是凝结核。在这个过程中,尘粒的尺度也在变大,从而加速凝结。在没有达到一定浓度时,尘粒凝结的液滴被称为霾滴。这是霾向雾转化的阶段。由于霾滴比尘粒大,它的吸水能力更强更快,转化速度更快,从而形成一种爆发式转化。

第三阶段是轻雾。霾滴吸水达到饱和后,就形成雾。在能见度较高的时候,属于轻雾。

第四个阶段是雾。随着雾滴不断积聚,能见度不断减弱,最后形成雾。

在实际的雾霾形成过程,不是由霾向雾单向转变化的过程,而是一个相互作用过程,进而形成非常复杂的过程。

空气中干尘粒吸水后形成凝结核,为雾准备了条件。干尘粒的性质也影响着凝结核的性质和进一步的吸水能力,进而影响雾的性质。同时,雾也会影响霾。雾在地面不断积累,会影响空气能见度,影响阳光照射,这就保持、增大了空气中的湿度,这又为干尘粒向雾滴转化提供条件。这就形成了一个相互循环的过程。

另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二次溶胶问题。简单地说,由于排放物有各自的化学性质,在形成雾滴后,就会形成特定的化学性质。当这种带有特定化学性质的液滴在空气中浓度加大时,有可能改变原来尘粒的性质。比如。在霾向雾转化过程中,一般是能吸水的尘粒变为雾滴。但是,由于空气中带有一定化学成分的雾滴浓度变大,它会形成中介,会改变原来不吸水的尘粒的性质,使其变成吸水的尘粒,加速霾的形成。比如矿物尘粒,如煤烟、建筑工地、水泥工业产生的粉尘。这些粉尘原来是不吸水的。但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气体会和这些粉尘发生反应,在矿物尘粒表面形成液膜,形成液膜之后,它就能够吸水,吸水之后就会转化为雾。在实际的雾霾形成过程中,一般都是雾霾混合物。在无风的条件下,空气中的各种尘粒不断积聚,形成各种悬浮小液滴。这些小液滴之间相互作用,改变原来尘粒的性质,形成带有新性质的尘粒,形成新的霾滴或者雾滴。或者说,由于湿度大、无风等气候条件,雾霾持续时间长,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不断积聚,这些污染物会相互作用,相互混合,出现新的性质,形成新的悬浮颗粒物,形成更多的霾。如此这般恶性循环。如果没有强风吹散,雾霾不会消失,只会越来越重。

从雾霭的形成过程来看,凡是向空气排放颗粒物的行为都会形成雾霾。燃烧秸秆、燃煤、汽车尾气、工业废气、工地扬尘、沙尘等等,甚至厨房油烟,都是雾霾的组成成分,只是不同的地方,占的比重不同而已。

在古代,雾霾是一种自然现象。雾霾是由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形成的。从生活需要来说,古代形成雾霾的颗粒物大多是自然产物或者燃烧柴草煤炭而形成的颗粒物。而现代社会则完全不同。空气中的颗粒物除前面两种外,还有各种各样数量巨大的排放物。就城市来说,主要是机动车尾气排放、燃煤、工业气体排放、工地扬尘等。同时,各种各样的悬浮颗粒,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形成新的污染物。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等对人的身体健康危害早已被证明。因此,由于污染物的质和量上的巨大差异,尤其是各种各样化工产品导致的废气,现代雾霾与古代雾霾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它不再是一种纯粹的自然现象,它是一种严重的空气污染,也是一种具有人为因素的灾害。

前一段时间,网络中流传一种观点,认为雾霾自古就有,就是一种自然现象。上个世纪70——80年代,农村烧秸秆烧煤,烟雾缭绕,也有雾霾。雾霾问题是外媒的一种阴谋,夸大雾霾的危害性,给国人制造恐慌,抹黑中国形象,诋毁中国的工业化。同时,雾霾也是商家的营销手段,通过媒体夸大雾霾的危害,造成大众心理恐慌,然后推销各种抗雾霾产品,从口罩到空气净化器,不一而足。

说外媒夸大雾霾抹黑中国,商家夸大雾霾制造恐慌营销产品,这些或许都有些道理。但是,因此否定雾霾是一种灾害,否定它对人体健康的巨大危害,这就完全错了。现在形成雾霾的颗粒物多为工业废气、汽车尾气,这些悬浮物还会相互影响,形成新的污染物。这些物质转变为雾霾积聚在空气中,怎么会无害呢?

在北京实行红色预警期间,机动车实行单双号,工地停工等措施。但是,如果没有强风过境,雾霾明显在加重。一些网友吐槽,认为机动车不是雾霾祸首,限号错了。这种观点也是不对。从前面分析来看,如果在无强风的状态下,雾霾是不断积聚的,而且各种排放物会产生混合效应,不断加重雾霾。机动车限号,并不能减少空气中排放的污染物,只能减少一部分机动车排放,但即使这样,行使的机动车尾气仍然在增加空气中的污染物。在这个意义上,红色预警措施,只是延缓了雾霾的恶化程度。

二、大气污染物淤积、工业和超大城市

中国中东部持续雾霾灾害的发生,根本原因在于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及相应的生活方式。当工业和城市不断集聚,工业、交通和生活废气排放超过生态系统的净化能力,导致空气中废气颗粒不断积聚时,最终形成雾霾。在多日无风的情况下,形成灾害。雾霾是“工业病”和“超大城市病”

持续性的重度雾霾需要几个特定条件。首先必须有大量悬浮颗粒物存在。这些悬浮颗粒物不断积累形成霾,在湿度、温度适宜又弱风情况下,形成雾。霾雾混合,不断积累,不断恶化。没有这些悬浮颗粒物,或者这些悬浮颗粒物在空气中达不到一定浓度,就不会出现雾霾。

观察数据已经证实这一点。我国中东部重度雾霾频发,严重程度远远高于欧美等国家。与此相关的,我国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也就是气溶胶,远远高于欧美国家。其中,硫酸盐气溶胶年均浓度在我国城市和城郊区域分别约为每立方米空气34 和16 微克, 有机碳分别为30和18 微克,, 硝酸盐分别约为15 和8 微克,铵约为12 和6微克,元素碳为8.6 和3.4 微克。这样的浓度水平仅次于南亚城市, 而在欧洲的城市和城郊区域,硫酸盐年均浓度分别约为每立方米空气4.7 和3.3 微克、有机碳是6.0 和2.8 微克、硝酸盐为4.1 和2.1 微克、铵为2.2 和1.3微克、元素碳为3.7 和1.3 微克。我国大气中具有污染性质的悬浮颗粒物年平均浓度,基本上是欧美国家平均值的5—6倍。

正常的生态环境都进行着物质和能量循环。在传统农业社会,人类一些排放物会进入生态系统的循环机制。比如,扔掉的瓜皮,在田地里会腐烂成为肥料,进入生态循环,不会积累。一些空气排放物会被自然力消解,比如做饭的炊烟会很快被微风吹散。但是,现代工业社会完全不同。现代工业排放的工业废气,里面有大量化学物质。在大自然的生态系统中,经过千万年演化,一般的自然物都是能够被生态系统识别,然后分解进入生态循环。而现代社会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更多的是人工合成物,大自然无法识别,不能进入生态循环系统。这样,这就只能靠风力来吹散,吹走。在没强风的时候,就会形成排放物的不断积累,形成霾,进而形成重度雾霾。

因此,现代工业社会的工业和生活所排放的大量颗粒物超越了生态系统的循环净化能力,导致这些大气污染物淤积。这一方面是由于大气污染物的集中排放量过大,另一方在是由于生态系统被破坏。而造成这二者的原因,就在于工业化和城市化。

雾霾与巨大的工业城市的关系人们早就认识到,根本用不着找出各种数据计算二者的相关性。英国是世界工厂时,英国的各大工业城市也是烟雾弥漫。伦敦成为世界有名的“雾都”。第一次工业革命,煤炭是支持工业革命的核心燃料。随着英国经济和技术飞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城市污染急剧加重。当时英国大多数工厂都建在市内和近郊,居民家庭又大量烧煤取暖,煤烟排放量急剧增加。城市发电也主要靠煤。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象征——蒸汽机火车也是以煤作为动力。为了维持工业和生活,运煤专列不断往返于矿山和英国的城市。煤炭在燃烧时,会生成水、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物质。这些物质排放到大气中后,在没有风的时候就会形成大量的悬浮颗粒物,从而形成黄黑色呛人的雾霾,笼罩在伦敦这样的大城市上空。1952年12月4日,伦敦大气湿度增加、风力微弱,煤烟极难扩散。12月5日,伦敦即开始雾霾围城。市中心空气中的烟雾量几乎增加了十倍,全城能见度下降,甚至达到戏院里观众看不清演员的程度。直到12月9日大风才吹散雾霾。4天时间,伦敦有四千至六千人死于雾霾,多数是小孩和呼吸系统脆弱的人群。这就是震惊世界的“1952伦敦大雾事件”。巨大工业城市高度集中工业、生活煤烟排放是导致当时雾霾的根本原因。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世界的工业中心转移到美国,“美国制造”雄霸一时。美国出现了以洛杉矶、底特律为代表的大工业城市。洛杉矶市地处美国西海岸,是美国第二大城市。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后爆发后,洛杉矶及其周边地区变得空前繁荣,大量工厂和人口涌入这座城市。洛杉矶成为全美汽车数量最多的地区。1940年代,洛杉矶就拥有250万辆汽车,每天大约消耗1100吨汽油。1943年7月26日清晨,当美国洛杉矶的居民从睡梦中醒来,他们发现空气中弥漫着浅蓝色的浓雾,气味呛人,刺激人的眼睛不断流泪。有些市民甚至以为是受到日本人的化学攻击。这是洛杉矶第一次发生雾霾。1958年,洛杉矶发生了连续3天雾霾。虽然政府采取一些措施,关闭一些高污染工厂,但雾霾却不断加重。最后, 加州理工学院的荷兰科学家阿里·哈根斯米特(ArieHaagen-Smit)通过分析空气中的成分发现,雾霾的罪魁祸首实际上是汽车尾气。汽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二氧化氮被排放到大气中后,在阳光紫外线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含剧毒的光化学烟雾。

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电气化时代,石油成为重要的能源和资源。人类进入汽车时代。在发达国家,汽车进入家庭,成为代步工具。在大工业城市中,除了工厂外,汽车尾气成为最重要大气污染源,也成为雾霾最重要的组成成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沿海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发展外向型经济。中国成为新的世界工厂,中国制造遍布世界。但是,雾霾也随之出现在中国,尤其是东部工业最发达地区。

北京地区雾霾频发。据2014年一项雾霾成分研究分析报告分析,从主要成分看,北京市空气中PM2.5成分主要为有机物、硝酸盐、硫酸盐、地壳元素和铵盐等,分别占PM2.5质量浓度的26%、17%、16%、12%和11%;从北京大气细颗粒物(PM2.5)全年PM2.5来源看,区域传输约占28%—36%,本地污染排放占64%—72%。在本地污染源中,机动车占比高达30%以上。在北京的PM2.5中,70%是二次粒子,也就是说由一次排放的气态污染物在大气氧化过程中反应而产生的细颗粒物。在北京本地PM2.5污染中,机动车占31.1%,燃煤占22.4%,工业生产占18.1%,扬尘占14.3%,餐饮、汽车修理、畜禽养殖、建筑涂装等其他排放约占14.1%。

从北京的雾霾成分来看,雾霾与工业发展与城市化以及由此形成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从2000年以来,北京为了治理大气污染,已经开始把一些高污染企业转移或者关闭,北京的产业向高端服务业发展。工业一般集中在新兴城镇的开发区中。因此,北京工业大气污染并不是北京雾霾的第一原因。北京城市不断向外扩张,而且是“摊大饼”似的从二环扩张到三环,再从三环扩张到四环,又由四环扩张到五环,并且仍在扩张。现在北京市五环以内是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繁华区域,绝大多数人在这里工作,但是,生活、居住的地方却在五环、六环以外。这就使汽车成为重要的交通工具。在上下班时,形成令人恐惧的早晚交通高峰。整个北京成为一个准停车场。机动车尾气成为雾霾第一元凶根本不奇怪。这是由城市的恶性发展造成的。另外,北京为了治理污染,在城中心区禁止燃煤,改用天然气,并且,禁止范围逐渐向外扩展。但是,燃煤仍然是农村、小镇、工厂重要的燃料。还有一点,北京工业污染物不是雾霾第一原因,但包围北京的河北省却是重工业大省,雾霾形成后会迅速波及北京。北京的机动车污染又会推波助澜,再加上工业污染、燃煤排放,使北京成为雾霾重灾城市。

英美的的雾霾案例和从北京的雾霾分析可以看出,雾霾与工业发展、城市化进程、燃料和生态状况息息相关。不同的城市或者地区,工业水平和集聚水平、城市化状况和相应的生活方式、能源供应方式和生态方式,都决定和影响着雾霾的生成。

三、幻象:“后工业社会”和“去工业化”

雾霾直接影响着每一个人的呼吸,人们也都在思考雾霾治理。有两种观点非常普遍。一种认为,发达国家也这么走过来的,走过了这个阶段就好了。这是典型的上台阶式的发展阶段论。英、美等国都经历的,我们也会经历。它们不是曾经毒雾弥漫吗?它们现在不是蓝天白云吗?等我们发展到那个阶段,也会如此。另一种观点认为,把河北山西的高污染的厂子关掉,都移走,不就解决了吗?发展是为了人生活得更好,如果呼吸都受到影响,还留着这些工厂干什么呢?这种观点本质上是“去工业化”。这两种观点,一种过于乐观,一种过于情绪化,都是错误的,都没有正确认识到发展和治理雾霾的关系。

持乐观的发展阶段论的朋友过于乐观。后工业社会理论是这种乐观的阶段论的理论依据之一。人类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工业社会以煤、石油为动力,利用机器生产产品。生产力迅速提高,工业污染也随之而来。大工厂和冒着黑烟的大烟囱是工业社会的象征。到了1970年左右,美国进入“后工业社会”。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阿尔温·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描述过后工业社会。这两本书在1990年前后翻译过来,在我国影响很大。后工业社会的一个核心特征,就是经济的重心从商品生产经济转向服务型经济,理论知识日益成为财富新的源泉。随着经济重心转移,乌烟瘴气的大工厂自然会减少。非常合乎逻辑,后工业社会的污染将会极大减轻。欧美优良的环境似乎也证明了这一点。

不过,现在再看看,根本就没有什么“后工业社会”,这是美国学者从美国一些经济现象出发总结出来的,实际上是一种假象。

1760年英国工业革命以来,逐渐形成一个超越国家的工业经济体系。这个工业体系会随着新技术、新能源的应用不断升级。如果说英国的蒸汽机带来的是“工业社会1.0”,那么,1870年内燃机、发电机带来的是“工业社会2.0”,而20世纪70年代信息技术出现,则带来“工业社会3.0”。

所谓的“后工业社会”,实际上是在“工业社会3.0”的时候,美国把夕阳产业,高污染低效益的中低端制造业转移出去,自己则守在高科技研发,高新产业,高端服务业、金融等领域。如果说“工业社会3.0”是一个巨大的金字塔,美国则盘踞在这个塔尖上。转换成现在流行的产业链(价值链)理论,就是美国专注于金融服务、技术研发、产品研发,控制产品的流通销售渠道。它把制造环节转移了出去,也把污染转移了出去。由于它控制着产业链、价值链的其他环节,它仍然是利润的赢家。

这就好比一个巨大的工厂。工厂的主楼里有科技研发、产品策划、营销,周边种上草坪观赏树,弄点假山土坡,小沟小壑,自然有花园式感觉。但工厂的制造车间,或者说最低端的生产原料供应环节,那就难说了。这个主楼与那些嘈杂的车间息息相关。主楼控制着这些车间。反之,没有这些车间,主楼也活不下去。

说的残酷一点,这就是一个全球食物链,有的国家提供资源,有的国家生产农产品,有的国家加工制造,食物链顶端的国家,则提供技术、资金、品牌和销售网络。

美国(还有欧洲、日本)的蓝天白云,就在于它盘踞在“工业社会3.0”的塔尖上。因为是塔尖,所以,注定只有极少数国家进入所谓的“后工业社会”。回看历史,1900年,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奥匈帝国组成的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再看看现在的“八国峰会”,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俄罗斯。除了奥匈帝国在一战后解体,新增加一个加拿大。世界的工业大国仍旧是那几个国家。

当人们乐观的认为,我们的未来也会像美国一样时,实际上是错的。中国已经努力六十年,也有了一定基础,中国有可能攀上这个塔尖,但并不是必然能够攀上塔尖。

当一些人侃侃而谈,英国如何如何治理雾霾,美国如何如何治理雾霾时,他们忘了一点,金字塔尖就那么大,这注定只有极少数国家能在这个塔尖上。绝大多数国家,根本没有机会。这些金子塔尖上国家能做的,其他国家未必做得了。

一句话,谈起如何治理雾霾,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参考学习,但是,更重要的是,要看清一个国家在这个巨大的工业体系中处于什么分工位置。

再看“去工业化”的观点,能不能把低端制造彻底清理掉呢?还是要看中国在国家经济分工中的地位。

中国现在在世界经济中主打是中低端制造业。改革三十年,我国在经济领域做了几件影响深远的决策。第一,农村包产到户。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同其他发展中国家比较,中国农民身体健康,有文化。种地之余,农民可以走出去打工,形成了中国巨大的劳动力优势。第二,沿海开放。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沿海经济带,我国沿海招商引资,建立工业开发区。用学术点的话语说,就是承接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在这一时期,我国还有大量民营企业兴起,承接加工制造的外包活。所有这些因素再加上前三十年的工业基础体系,中国成为大赢家。中国制造横扫世界。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成为沿海三大城市群,也是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三大中心。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再加上地方财政需要,房地产成为经济支柱,迅速发展,推动城市不断迅速扩张。人为城市化,摊大饼式城市屡见不鲜。

但是,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我们承接的是什么制造业?实际上,就是那些曾经在英国、美国高污染高耗能的低利润的产业。随着这些国家环保要求提高,新兴产业出现,跨国公司把这些工业,或者制造车间、组装车间迁移到我们这里。说中国是“世界工厂”,实际是过誉了。中国实际是世界工业体系的一个制造、组装车间。通俗点说,就是人家把不愿干的脏活累活给我们干。

这是雾霾以及工业污染的根本原因。在全球工业分工中,中国成为污染的代价的承担者。

只要中国还是世界工厂,世界组装车间,就得考虑出口的经济成本,沿海交通的优势决定了,大部分制造业,还会在这些地方打转,还要追求聚集效应,还要继续整合城市群。现在的“城市病”短期是无法根本治愈的。

不搞这些东西,不就没有污染了吗?这是“去工业化”逻辑。

中国治理雾霾走一条“去工业化”的路,看似合乎逻辑,实际是不可想象的。

中国现在干的这个脏活累活,也是因为中国有前三十年的工业底子,有充足的、有文化的劳动力,这才争取来的。

“去工业化”违背了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方向。1840年以后,中国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趴下了,自己爬起来,重新追赶西方。追赶的核心就是现代大工业。各种制度探索无非就是希望追得更快一些。犯了林林总总各种错误,付出林林总总各种代价,中国达到了现在这个程度。在中国竞争国际转移的制造业份额时,包含着“竟劣”,就是看谁出价低。这个后面,是廉价劳动力、廉价资源和廉价生态。这也是工业化的各种代价之一。

“去工业化”就是自废武功,前功尽弃,所有的学费都白交了。实际上,这也不可能,在巨大的就业人口压力下,中国需要大工业。随着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增加,一些外资已经关闭工厂,在东南亚建厂,一些民营企业也开始在东南亚建厂。这意味经济、社会等各种问题会接踵而来。沿海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忧心忡忡。腾笼换鸟,鸟飞走了,新鸟也不是说来就来的。

所谓“去工业化”是完全错误的。和发达国家比,我国这些工业确实落后。但是,这是我国未来产业升级的基础,是我国工业继续发展的基础。“去工业化”将使我国建国后六十年的努力毁于一旦。当然,这在实践上也不可能。

中国只有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逐渐淘汰现有的落后产能。

“去工业化”的观点有时也是和“后工业”的幻觉相联系的。

2009年,有媒体说,按照后工业社会理论划定的标准,北京已经进入后工业社会。可在这之后,雾霾袭来,越来越重。

北京又哪来“后工业社会”?北京不过是在这个中低端外向型工业体的塔尖上。或者说,北京是这个巨大的制造车间中的一个漂亮点的办公室。北京可以把一些中低端制造业转移出去,但是,不管怎么着,北京还是在这个巨大的制造车间中。车间里乌烟瘴气,北京能好到哪去?

有人说把河北、山东、山西的高污染企业都迁走,也就是“去工业化”。这也是一句气话,市场要竞争,工业要经济效益,工业也需要与其相适应的环境,矿产、水源、基础设施、配套聚集效应,再加上巨大的就业人口,停几天可以,彻底搬走根本没有可能。况且,北京与这个巨大的中低端制造业是一体的,金字塔底基挪走了,塔尖还能立得住吗?

四、工业继续向高端发展才是出路

中国的雾霾治理真正的出路不是“去工业化”,而是产业升级,继续向金字塔顶端攀登。

这是唯一可走的路。但是,这条路绝对不是一马平川。

产业升级要淘汰落后产能,淘汰高污染、低效益的企业。这要循序渐进,不可能一声令下,立即关停并转。政府总要考虑当地老百姓的就业和吃饭问题。

传统制造业升级是产业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沿海多贴牌企业,实际上就是为人家进行组装。升级就是要从组装环节扩展,进行自主技术研发、品牌研发、制造、产品渠道拓展等等。这样一个从虚胖到强健的过程,不脱几层皮是不行的。

还有就是抢占新兴战略性产业,迎头赶上。

所谓产业升级,就是从中低端制造业向中高端制造业攀登,要挤上狭窄的金字塔尖。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是欧美大国愿意转移,中国有能力承接,双方在分工上垂直合作,甚至欧美获利更大。中国的竞争对象是发展中国家。而随着中国向中高端制造业升级,中国的竞争对象将是欧美。金字塔尖就那么大,以中国的体量挤上去,后面会发生什么,欧美都清楚。这将真正触动欧美的奶酪,激烈的竞争不可避免。这种竞争会从技术、工业、经济延伸到政治,甚至更大的不确定性。

在美国某机构公布的2014年最新科技实力排名中,中国在20名之外。排名分为五级。第一级,核心:美国,只此一家。第二级,发达: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第三级:登堂入室,芬兰、俄罗斯,意大利,以色列,加拿大,澳大利亚,挪威,韩国,捷克等中等发达国家。第四级:在大门口的中国、印度、,墨西哥、南非等发展中国家,第五级为落后国家,其余发展中贫穷国家都在此列。

在2015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发布《全球竞争力报告》中,中国的竞争力排名28位,创新力排名34。

2015年,彭博社对世界最具创新力的前5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排名,中国排名第22位。

排名的指标设计不同,排名就会有很大变化。但中国总体在20名左右,没有悬殊变化。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距离金字塔尖的地位。

中国已经看到塔尖,但还有不小的距离,还要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可以说是有可能,但命运未定。想想当年的超级大国苏联被挤下来,俄罗斯到现在只能卖油气卖武器,成为“金砖国家”,武器还是苏联留下的家底。再想想那些一百年前在发展,现在仍然在“发展”的国家!

中国有效治理雾霾的过程,必然是工业进一步发展过程,是中国在国际分工中走向高端的过程。

走出雾霾,中国只有努力打拼,继续向上!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