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对于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等,专家怎么解读?

http://www.gkong.com 2017-01-09 16:05 来源:中国电子报

2016年12月26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苗圩作了题为《深化改革创新、促进融合发展,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不懈努力》的工作报告(以下简称《工作报告》)。结合《工作报告》和当前业界关注焦点,特选取《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核心技术突破等四大热点,约请相关专家对《工作报告》进行解读。

0019211d10f919ceb32804

热点一:

《中国制造2025》如何深入实施?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细化落实“1+X”体系目标任务,重点组织实施30项基础条件好、关联程度大、长期制约产业发展、未来1~2年有望取得突破的重大标志性项目。——摘自《工作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澄:在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整个进程中,技术、措施很多,而作为最基层的企业或地方,往往会有“技术眼花缭乱”、要求来不及跟进的情况,这种状况不利于务实、有效地推进“两化融合”,促进《中国制造2025》的更好推进。因此,需要建立一个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系统工程方法论的框架”——自顶向下的思考、规划到具体实现。

首先,制造强国是目标。《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了愿景,是强国目标的第一步。“两化融合”是主线,符合“未来世界是信息世界+物理世界”的发展总趋势。各种技术(如数字化制造、集成制造、虚拟制造、网络化制造、协同制造、优化制造、服务制造等等)则是“两化融合”、《中国制造2025》具体实现的“选项”。

未来几年如何推进《中国制造2025》,首先,强调数字化制造、网络化制造、智能化制造等核心技术,继续推广20多年来积累的有效技术。其次,要大力推进互联网+制造、智能制造。其中,互联网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其渗透到制造业的广度、深度有待更多的工作。

这其中,政府的作用是加强对“选项”的指导、引导。例如政府提出的“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就是对“互联网+制造”的深入引导。

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副院长石勇:进一步落实推进《中国制造2025》,需要解决好中国制造业的四大障碍。第一是经济障碍。当前全球经济持续疲软,中国制造业也处于“爬坡过坎”关键时期,我们要在组织结构和商业模式上加快创新,构建新的价值网络在全球市场上“兜”住创新红利。通过智慧集群培育、智能制造与绿色制造联合体培育、建立制造业创新中心等措施,打造互联网技术下的创新生态。第二是技术障碍。目前中国制造业基础技术能力薄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我们要抓住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通过智能制造专项和试点示范、工业强基、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推动,研用并举,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安全可控、基础制造能力的提升,打造更多的制造业单项冠军。三是心理障碍。许多用户对于中国制造信心不足,这造成了创新链缺环,尤其是“从0到1”举步维艰。我们要优化市场环境,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注重将需求端纳入创新体系,紧抓新时期用户参与制造与创新的小批量定制化制造的趋势和特点,深入实施和推广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政策,注重试点示范,打造品牌竞争力和质量竞争力。第四是文化障碍。现在很多产品不是“做不好”,而是因缺乏工业精神“不做好”,提质增效步履蹒跚,我们要下大力气培育工业文化,通过设立工业大奖、创办技能大赛、建立团体标准、强化质量品牌、提升高技能人才待遇等措施,营造尊崇制造、崇尚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使行业和企业所有参与者都能够做好每一个细节,快速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朱森第:《中国制造2025》的“1+X规划体系”已落地,2017年应全面启动并实施各项重大工程与专项行动。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中,应明确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作为侧翼,质量和强基作为基础。因此,在积极推进智能制造的同时,加大力度推进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质量提升和工业强基,以在更大的面上、更广泛的领域调动制造业上下的积极性,从总体上提升中国制造业。

2017年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中,突出解决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各地协同发展的问题,通过项目遴选、发布指导意见等多种方式,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着重解决各项重大工程协同实施的问题,提高实施效果。进一步明确制造业创新中心遴选原则和运行方式,加大创新中心建设的前瞻性,着力加强制造业创新驱动的基础建设。

国家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委员王安耕:《中国制造2025》明确指出,两化融合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线。然而,大力推进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这项任务十分艰巨,切不可松懈。据7万余家工业企业对自身的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的评估,达到综合集成阶段及以上的只占1/6左右。而这7万余家企业自评估数据分析表明,达到综合集成阶段及以上的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可持续竞争能力均比未达到者有台阶式飞跃提高。这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我国工业大而不强的现状。而且,企业两化融合达到综合集成阶段及以上,也是企业“互联网+”就绪度的重要指标。换言之,企业达不到综合集成,想要“互联网+”,也是有心无力,还得补课。互联网时代万物互联,集成就是互联,一个企业连自己内部都互联不起来,怎么去参与“互联网+”?

要有效地完成《中国制造2025》的各项任务,必须抓紧两化融合这条主线不放松,2017年是关键之年。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已作为国家标准发布和实施,迄今已有超过500余家企业正式通过了标准实施的审定。从这些企业实施的数据看,管理体系能有效促进企业两化融合进程,加快凝聚共识的进度,减少失误、提高效益。所以,现在已经具备条件加快推进我国工业企业两化融合的进程。2017年,期望能凝聚各方共识,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加强引导,抓紧两化融合这条主线不放松,争取在3~5年左右,我国工业企业综合集成水平有突破性进展,经济社会效益明显提高,“互联网+”打下良好基础,从而保证《中国制造2025》各项任务的胜利完成。

热点二:

智能制造如何加速推进?

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持续推进智能制造专项,在流程制造、离散型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方面新遴选90个左右试点示范项目,制修订50个以上智能制造标准。选择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转型升级需求迫切、地方政府积极性高、有一定工作基础的地区,探索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区。继续分类推进石化、钢铁、建材、有色、稀土、装备、电子、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智能工厂、数字车间、数字矿山和智慧园区建设。编制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推荐目录,培育10个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摘自《工作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卢秉恒:互联网、人工智能是影响今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技术,制造业是社会创造财富的根本。智能制造就是信息化时代,互联网、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带动制造业飞速发展的关键技术,科学开展智能制造工程,对实现《中国制造2025》具有决定性作用。

实施《中国制造2025》与智能制造工程,必须全社会协同。需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专项、地方科研项目等科技计划全面协同,克服各自为政、互不通气、争抢资源等现象,把基地、人才、项目、企业有机汇聚,做到既能举国一致,作一些大事情,又能发挥各层次的创造性。打破部门、单位的相互封锁,打破影响协同的体制性障碍,做到做好军民融合。

智能制造是在制造自动化的基础上,瞄准质量目标及效率优化,智能地控制生产过程。智能化可以瞄准制造质量、效益的目标,智能调控生产过程,可以成倍提升效率和质量。绝不能把数控化、自动化(属于工业3.0的水平)与智能化(工业4.0的标志)混为一谈。当然,在我国工业3.0尚需要补课的国情下,对于企业实施自动化,我国仍然要满怀热情地去鼓励支持,但不能在实现智能化的情况下,不重视自动化的实施,仅仅是走过场,一场运动过去,智能化仍然相距甚远。

智能制造是通过设备智能化、车间智能化,乃至全社会智能化全面实施的。智能装备布局充分的传感器,采集制造过程信息,通过对制造工艺的深入研究,智能决策控制制造参数,实现效率和质量最优。车间智能化通过智能调度和控制,提高生产线的效率,实现设备的充分利用和在制品通过时间最短,达到精益生产。而大数据则在全社会范围内,使制造活动最优化,利用互联网组建物联网,实现全局最优。因此,传感器、智能软件和大数据是智能制造的新三基。

实施智能制造的应用示范是必要的,但必须首先重视自主研发。不能仅为政绩而示范,只抓示范,不搞研发。结果是引进了国外片段的技术,支持了跨国公司工业4.0产品的研发,自己仍缺乏核心技术,重走引进再引进的路。还可能出现人们所说的,洋机器人上岗,中国工人下岗的局面。我们有这么多的大学生、研究生的智力资源,应该有效组织起来。

营造制造业发展的优良环境,使社会资金更多更有效地投向制造业,是我们能否迎战国际制造业争夺战,保证《中国制造2025》实施的基本保证。否则,一切都是奢谈。

让中国各级政府、中国金融界、中国制造企业认识到智能制造对中国制造将要发挥的重大影响,肯花时间、精力、资金投入智能制造的研发和产业升级,是制造业摆脱低价位竞争的死亡之路的关键。

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首席专家蒋明炜:作为“十三五”开局之年,2016年很快过去了,对于制造业企业而言,这是一个“学习之年”,我们重温了《中国制造2025》、《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学习了《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和《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从来没有因为一项技术,国务院密集地下发这么多文件,因为这事关中国制造强国梦,事关企业转型升级,事关企业竞争能力提升。归结到一个主旨——制造业必须走向智能制造。

2017年应该是智能制造的“起步之年”。两化融合、智能制造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优化资源配置、变革生产方式、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推进工业企业创新发展、智能发展和绿色发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竞争能力的战略选择。

由于智能制造的长期性、复杂性、集成性和风险等,企业首先必须做好智能制造规划。

对于智能制造规划,我认为要遵照以下原则:第一、要与企业发展战略一致。智能制造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必须服务企业发展战略。第二、由于智能制造的长期性、复杂性,因此必须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效益驱动,重点突破”的建设方针。受到资金、人才、技术、时间的约束,智能工厂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短时间内完成。第三、智能工厂的规划设计涉及企业多个部门,要在总经理的领导下,组织相关部门,进行顶层设计,分子系统进行详细设计。加强沟通协调,做好集成接口的设计。第四、要以管理变革和创新的思维进行设计。一切不适应打造核心竞争能力的管理模式、组织、业务流程、技术都要进行变革。要用创新的思维创建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

热点三:

制造业与互联网如何加速融合?

深化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培育壮大新业态新模式。把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摆在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突出位置,聚焦智能制造主攻方向,打好政策措施组合拳,培育融合发展新生态,促进新动能发展壮大。——摘自《工作报告》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总工程师余晓晖:全球及我国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融合都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制造强国相比,我们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有特色有优势,但在生产的智能化、融合的深度等方面差距还比较大,尤其是中小企业比较滞后。具体来看,支撑融合发展的要素,包括传感器、软件、芯片、自动化、数据分析等技术和解决方案与制造强国差距更大。从工厂融合水准来说,我们不少制造企业工厂的网络化还没完全完成,跨界融合的水平和美国、德国比有较大差距。

下一步推动我国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关键环节有四点:第一是融合的技术问题和解决方案,如何把软硬件平台集成起来,作为融合的低成本解决方案。第二是网络,制造业和互联网深度融合对网络的要求和以前不一样,网络的质量、性能、时间敏感性、同步要求等方面都需要提升改造。第三是平台,要建立一个平台,通过工业互联网的平台,让开发者在平台上利用采集和集成的工业数据,把行业的经验与模型结合起来。第四是生态,要构建一个互利共赢、互相促进的跨界产业生态组织。制造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是实现制造强国目标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网络强国目标的主战场。我们既面临着空前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中国来说,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大有可为。

赛迪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杨春立:在今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之后,工业和信息化部、地方政府、企业协同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全面融合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互联网广泛融入研发设计环节,建成了一批“双创”、工业云、工业大数据等公共服务平台,新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初具雏形。但是,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快速发展的同时,还面临着融合能力不足、平台应用水平不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和集成能力偏低、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2017年如何促进制造业与互联网加速融合,我有以下四点建议:第一,加快推进区域、行业、企业层面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试点示范。第二,针对不同行业特点和企业“双创”平台建设需求,实施精准施策。第三,下大力气培育平台化工业软件企业。第四,加快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

其中,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亟须加强与互联网融合。一是吸引互联网企业加入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构建制造业创新中心网络化运维模式。二是鼓励互联网企业与行业领军企业共同搭建网络化协同创新平台,向各类创新主体开放技术、开发、营销、推广等资源,促进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融合创新。三是鼓励制造业创新中心探索发展分享经济。四是加快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大数据发展。加大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投入,收集存储行业企业生产运行数据,为行业共性技术研发提供数据支撑和检验依据。

热点四:

核心技术如何创新突破?

要组织好“核高基”重大专项,重点突破高端存储设备、传感器、基础软件、新型显示、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核心关键环节。——摘自《工作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目前中国发展桌面操作系统有两条道路,一条道路是走自主创新、自立自强的道路。中国智能终端操作系统产业联盟正制订“桌面操作系统参考平台标准”,使中国多家操作系统和CPU能整合成一个标准与“Wintel”相抗衡。我们认为,只有统一了标准,才能完成“加快推进国产自主可控替代计划,构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的任务。在此基础上,国产系统首先将在政府和重要领域中推广,然后推广到一般市场。现在某些较大规模的示范应用表明,国产软硬件构成的信息系统不仅已“能用”,而且已基本“好用”了。目前的差距主要是生态系统还不够成熟,并没有不可克服的技术障碍。

发展桌面操作系统的另一条道路是:与微软合资,以“技术合作”的名义推“Win10政府版”。因Win10源代码不开放,中方几十个人在短时期里根本不可能掌握其技术,因此实质上这不是“技术合作”,而是把一个中国不可知、不可控的Win10,打扮成一个“中方控股”公司的“安全可控”产品,与“加快推进国产自主可控替代计划”唱对台戏。

我们强调自主创新,不是关起门来搞研发,一定要坚持开放创新,但对于技术合作事宜要从严把关审批,以保障国家安全。我国有些专门的信息安全测评机构可以做这种安全审查。

中国信息安全研究院副院长左晓栋: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强化网络安全科技创新能力是建设网络强国的关键之一。

首先,要加快推进安全可靠信息技术产品研发创新、应用和推广。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安全可靠信息技术”主要指CPU、操作系统等。这类技术位于整个产业链的前端,对产业有重大影响,也正是我们受制于人之处。这个方向上的攻关没有任何退路,必须树立决心、恒心、重心,立足我国国情,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咬定青山不放松。

其次,要形成信息技术产品自主发展的生态链。当前全球信息技术的竞争,早已从单品竞争发展到了生态系统的竞争。仅满足于单品突破已经没有意义,如果生态系统不支持,这个单品完全不可能在别人的平台上跑起来。因此,国际巨头对生态系统的垄断,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我国在这方面要不断突破。

再次,要推进党政机关电子公文系统安全可靠应用。在维护网络安全过程中,我国始终坚持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自主与开放的关系。我国的网络安全政策,是基于开放环境维护国家网络安全。这意味着,我们既不排斥国外先进技术,也要坚持自主创新。但发展核心技术,必须要使用。党政机关电子公文系统安全可靠应用就是我国推进核心技术应用的重大工程,此项工作会在“十三五”时期全面推开,将创造巨大的市场需求,我国自主核心技术发展将进入“黄金时期”。

最后,要建立有利于网络安全产业良性发展的市场环境。我国整个网络安全市场规模比不上国外一家网络安全企业的年收入,产业发展环境差是不可回避的原因。重复检测收费、低于成本价中标等问题俯拾皆是。2016年在政府采购领域至少发生过2起知名IT企业0元中标的恶劣事件,相关企业并未受到惩罚。《网络安全法》提出了减少重复检测的要求,但实施效果有待观察。产业界十分期待政府拿出“实招”,“十三五”时期这方面的工作亟待突破。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