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学校教育要补上大国工匠缺口

http://www.gkong.com 2017-04-07 16:51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除了制造业领军人才和大国工匠紧缺,我国制造业还存在大量的人才结构性过剩与短缺,表现为初级工多,高级工少;传统技工多,现代型技工少;单一型技工多,复合型技工少;短训速成的技工多,系统培养的技工少。对此,必须加强学校培养相关人才的力度,提高技能人才的专业水平,特别是学生和家长要扭转职业教育、蓝领工人“低人一等”的旧观念

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联合印发《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提出到2020年,制造业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以上,制造业从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2%,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左右,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达到6%以上。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支柱,人才是制造业的核心。《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的发布,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当前,我国制造业领军人才和大国工匠紧缺,基础制造、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人才不足。统计显示,我国制造业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19年,制造业从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仅为13.4%,尤其是在一些重点产业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据预测,2025年我国需要2000万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而2015年相关人才仅为1050万人,这就必然会产生950万人的人才缺口。同样,在电力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新材料等制造业重点领域均存在数百万量级的人才缺口,无法满足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此外,我国制造业又存在大量的人才结构性过剩与短缺,表现为初级工多,高级工少;传统技工多,现代型技工少;单一型技工多,复合型技工少;短训速成的技工多,系统培养的技工少,一些“绝活绝技”出现断档,传统产业人才素质提高和转岗专业任务艰巨。

要实现《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确定的相关目标,必须加强学校培养相关人才的力度,提高技能人才的专业水平。学校培养技能人才的日程应该提前,在中小学阶段就应在实践活动课程中加强制造业基础知识、能力和观念的启蒙和培养,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对制造业、产业感兴趣的接班人,让他们在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有针对性地选择能发挥自己特长的专业,而不是盲目地跟随就业热榜选择专业。

对于高校来说,要培养制造业的领军人物,在本科阶段应该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调整专业设置,增强专业设置的科学性、灵活性和特色化,可以适当向电子信息类、机械类、材料类、海洋工程类中对应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的相关专业倾斜。在研究生阶段,可加强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博士生工作,促进在重大工程、项目实践中培养博士生。

大国工匠和数以千万计的产业工人,则要靠职业教育来培养,而且一定要与企业联合,深化产教融合。比如,德国就是因为长期坚持并推广学校和企业“双元制”教育,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打造了代表工匠精神的“德国制造”。

学生和家长要扭转职业教育、蓝领工人“低人一等”的旧观念。要知道,中高职院校的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0%以上,远胜于许多二三本院校。且随着培养通道的畅通、职称体制的改革,产业工人同样能成为受人尊敬、收入不菲的劳动者。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