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进厂打工的“程序员”正在悄悄改变中国制造!

http://www.gkong.com 2023-04-11 14:28 来源:混沌学园

十年前,在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工业4.0被首次提出,一项将工业生产与信息技术融合的重大举措,在德国的工业界轰轰烈烈展开。

十年后,管理和IT咨询公司MHP所做的“2023年工业4.0晴雨表”研究显示,只有50%的生产过程实现了自动化。超过半数的公司没有利用工业4.0带来的潜力和机遇,或者未将其视为有利手段。

令人意外的是,这份报告还指出了国与国之间的数字化差距,在数字化上中国实力竟然已经超越德国,虽然与美国相比,还是存在不小的差距。

那么,中国制造模式为什么能赶超德国?中国在生产数字化方面究竟在扳回怎样的一局?同时面临着怎样的挑战?

中国制造业不再怕“转型”了

凯文·凯利在《必然》中写道,“这些年里,人类开始用微小的智能让没有生气的物体变得活跃,把它们编织进云端机器智能这张大网中,并将数十亿心智与一个超级心智相连。这个聚拢的过程将被当作这个星球上迄今为止发生的最重要、最复杂也是最令人惊叹的事件。”

技术浪潮席卷而至,国际科技竞争愈发激烈,不管是德国的工业4.0,还是美国的“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以及日本的“互联工业”计划,都是在新机遇、新挑战面前所制定的战略,而这些也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支撑。

在大趋势面前,抢占先机的紧迫感深入渗透进人类的生产进程。“所有的地区、过程、人口、人工制品、传感器、事实和概念编织成一张复杂到难以想象的巨网。”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更有理由在这张网中大展身手,脱颖而出。2017年后,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全面提速,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从概念的普及阶段进入实践的生根阶段。

与这种紧迫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虽然为制造业大国,工业体系完备,制造企业数量庞大,也有一定的应用互联网的能力。但是整体发展极不均衡,在国内也面临着严重“内卷”,产业的崛起背后是大批大批倒下的企业,光伏产业如此,汽车制造行业、手机制造行业也是如此,更多的企业在利润面前如履薄冰。

光伏行业的龙头隆基,其创始人在谈到崛起的奥秘时,提到光伏行业的本质其实就是度电成本的不断降低,在企业发展中,通过极致的降本增效,这家企业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降本增效,从来都是事关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

举个例子,铁心制造行业一直存在一个痛点,就是物流成本过高,在整个生产成本中,物流成本占比达到 40%,并且95% 的时间都在用于物流周转。仅仅这一项成本,就让不少企业倍感头痛。

同时,该行业传统的订单式生产模式,导致每一道工序中,任何一道工序出现问题,都会造成材料的浪费。同时,制作工序全靠经验,而铁心产品最大的技术难题,在于降低能耗,能耗越低的产品价格越高,而不同能耗之间的度量需要精确到 0.01。这就导致如果对过程控制稍有漏洞,对企业来说都是成本问题。

整体而言,制造业苦于庞大的人力、物流、设备、损耗、检修、库存周期等等各项操作成本,以及因为人工单据审核带来的各种表单流转所需要的时间成本,再加上一些沟通不畅,订单超出预期,交货不及时,甚至黑天鹅等等意外事件所带来的损失。这些对大企业都感到压力重重,对中小企业而言,可能就是致命打击。

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要真正实现降本增效。

爱因斯坦曾说:同一层次的思维,解决不了在同一层次上产生的问题。改变很难,在残酷的竞争和宝贵的窗口期面前,中国企业急需跳出这一层次,用“换道超车”的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数字化转型已成必然。

过去几年,在全球经济复杂性、不确定性增大的背景下,一些企业的稳定运行受到冲击,承受了不小的压力。埃森哲对九大行业570余家中国企业进行了调研,得出了报告《2022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指数》。

报告连续五年观察显示,转型成效较显著的中企比例从2018年的7%升至17%,五年间仅仅提升了10个百分点,可见进程之缓慢。

如何破局?其实,随着企业数字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仅仅有数字技术、架构升级远远不够,要想充分释放技术的价值,必须将技术与业务高度融合,丰富应用场景。

这时候就凸显出数字韧性的重要性,什么是数字韧性?数字韧性有三个核心特点:敏捷组织、激发个体、全链路数字化。

其中,全链路数字化——“人财物事产供销研”,每个环节的数据必须在线,这样把数据串起来以后做决策分析,往往能让决策变得既没有时差、也没有误差,真正实现数据帮助企业做正确的业务决定。

然而现实是,数字化转型中存在太多的痛点。比如,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中国一汽建立了 ERP、CRM、SCM、OA 等业务管理应用系统。但应用系统相互独立,形成了信息孤岛,移动应用的比例不高,业务效率较低。

为什么?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就是数据,数据互联互通才能够从整体上驱动决策,实现效率的提升,而当数据彼此割裂,被封存在了各个系统中,仿佛孤岛林立,无法实现精细化管理,更无法挖掘大数据背后隐藏的价值。

多年来中小企业数字化建设面临三座大 山:缺资金、缺人才、缺技术。业界围绕如何翻越这三座大山想了各种办法,但总体上成效不显著,实践中一直没有找到有效的办法。

商业系统越来越复杂,无论是个性化定制、产品智能化提高, 还是供应链复杂性,传统的 IT 架构对于商业系统的复杂性的支撑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只有基于云、中台、边缘计算、AIOT,以及基于 SaaS 化的应用,才能高效支撑商业系统复杂性,这条路的重要特点是普惠、敏捷、个性化、低成本。

今天有了一种新的选择:基于平台+低代码工具。全球最具权威的IT研究与顾问咨询公司Gartner 认为 2024 年65% 的企业将采用低代码,低代码市场达到 500 亿美元;2019年微软发布 Power Platform 低代 码开发平台,被微软 CEO 萨蒂亚称之为“微软2019 年及以后最大的赌注之一”。

什么是平台+低代码?低代码是云原生时代的软件开放、部署、运营的重要方向,简单来说,就是在数字化平台上,你可以任意选择最主流的低代码厂商的产品,让一线不懂技术的业务人员,用拖拉拽的方式搭建自己所需要的应用,小到物料的领用,大到研发部门的流程管理。如同百宝箱里的积木,自己动手搭建出适合自己的应用。

河北鑫宏源是一家包装企业,这家公司在数字化转型中通过平台+低代码,快速搭建了由销售、生产、物业、人力资源等 20 个模块组成的数字化管理系统。

这家公司的总经理李鑫坦言:“我们公司大部分学历是高中到大专,他们都可以无缝切换到数字化的操作方式。”

平台+低代码最终实现人人都是开发者。这大大降低了开发的资金、技术和人才门槛,更重要的是,企业可以实现系统之间的个性化定制,有效打破数据孤岛现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基于平台+低代码工具,自己构建一个低成本、普惠、个性化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也是决胜这场转型之路的关键所在。

管理学大师赫尔曼·西蒙将不为大众熟知的市场领导者,称为隐形冠军。去年,赫尔曼·西蒙表示,在中国,也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隐形冠军”涌现。

接下来的例子,有的是国内的“隐形冠军”,有的是“专精特新”小巨人,还有的是老牌传统企业,他们究竟做对了什么?

一场永无止境的能力进化之旅

数字化转型,不是把技术武装到牙齿,而是把数字技术融入企业的基因,开启一场永无止境的能力进化之旅。

前文提到的铁心制造企业普天铁心,能够为全球 200 多家变压器厂配套生产铁心,是国内变压器铁心专业化制造龙头企业,建有中国最大的变压器铁心专业化智能制造基地。2021 年企业 40% 的产量用于出口。

那么,这样一家大规模的企业,是如何解决前面提到的物流问题和生产精度问题?

2019 年,普天铁心陆续搭建了星际物流系统、综合信息管理平台、EIOT(能源物联网)、智能协同等应用,以钉钉为超级入口,找到了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和工业化的解决方案,建设智慧工厂。

尤其是生产智能化方面,从原料到配送,到生产重点的检测数据的集成,让不同角色的员工在生产过程中,对产品性能变化都可以从不同的维度进行分析。通过设备上钉,员工在手机上就看到每一道工序的生产状态,出现任何异常,可以直接通过手机操作,终止下一道程序。产线流程的在线检测,让良品率提升了8%,订单交付效率上升了 50%,人工成本下降了 50%。

哪怕是设备检修也能实现设备监测预警和一键抢修。只要把关键设备的零部件做成状态监控,将人和设备联系起来,只要温度产生异常,马上就会反馈到相对应的设备维护人员的手机端,现场的设备管理员可以及时去现场确认设备的状态,预防设备因为故障造成的全公司生产的停顿。设备检修也是如此,设备故障会直接在系统上通知到相关责任人。、

(普天铁心智慧工厂)

这样的降本增效才是从源头上实现了人、财、物的节省。

把人与人、人与设备,以及设备与系统之间高效连接,这是普天铁心建设数字化的基本思路。目前,普天铁心的业务数字化成效显著,生产单位数量的铁芯消耗的材料、能源都有较大幅度下降,近两年企业利润和出口额平均增长率分别达 175%和282%。

想真正理解什么是转型,再看这样一个故事:

“在牧草种植方面,我们种了几千亩地,但是只有一个人。现在养了5000头牛,总共64个人,养小牛的时候我完全都不用人了。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等,所有东西在这一条线上逐步完成。”

位于中国四线城市安徽省淮北市的曦强乳业,让乳品行业看到了智慧工厂的力量。

比如在牧场端,养牛这样传统得不能再传统的事情,这家企业完成 300 多个应用场景的低代码开发应用。通过先进的挤奶设备、计步器、牧场管理系统等应用,实现了奶牛从出生到离场全生命周期管控,实现了精准执行的管控和牧场与工厂之间生奶数据的互联互通。

那么前面提到的一汽是如何实现全员数字化的呢?

为了解决信息孤岛问题,一汽集团将应用都集成到了钉钉上。目前,一汽集团有300多个独立应用正运行在钉钉平台上,打通全部数据孤岛。钉钉由此成为一汽集团12万人的数字化唯一入口。

关键数据更同频。红旗300多家经销商陆续上钉。以一汽红旗销售公司为例,整个红旗营销体系都在钉钉上,主机厂和经销商之间实现了信息协同。

红旗工厂,其中经销商全面上钉钉后,主机厂可以在钉钉上实时查询到每家经销商的销售、服务数据,并根据模型计算出每家经销商实际应该配备的在岗人员情况,来保证面向消费者的服务。

(一汽红旗繁荣工厂总装车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钉钉这样的平台可以为企业提供 PaaS化的能力,充分尊重了各行各业的差异性和专业性。让一线业务人员摆脱复杂技术的限制,人人都能搭建,人人都易使用,更加便捷迅速实现数字化赋能,加速企业数字生产力的爆发。

破除认知壁垒,才能实现彻底转型

这些案例非常有代表性,但对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缺资金、缺人才、缺技术”仍然是难以逾越的三座大山,数字化升级改造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有人做得成?有的企业却只见投入、不见效果?

这些做成了数字化转型的案例,很多操盘手接手前并没有相关经验,大部分人甚至完全没有IT背景。但他们身上,有一个很关键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都能够快速把握住新的技术趋势,去提升认知,来解决企业的痛点。也都会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看待数字化转型。

我们必须看到,有一个边界把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牢牢地禁锢住了。一个企业家认知的边界,就是企业的边界。

大部分人对数字化转型的认知是不足的,主要有两种体现:第一种是遵从思维惯性;第二种是感到恐惧。

什么是思维惯性?大部分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仍然停留在传统架构上,找方向、找路径、找答案。最早一批认识到信息化需求的企业家们,他们对于数字化的认知,来自于10年前、20年前,国际咨询公司和跨国公司构建起来的概念。

传统数字化转型架构,ERP等企业级系统,技术壁垒极高。尤其是业务主导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走传统数字化路径,离不开庞大的科技团队,动辄百十号人,上千号人。光是人力成本,已经让人不堪重负。

更不用说找企业、找开发商高收费,费时又费钱。

此外,要进行采购、招投标、原形的测试,要进行大量的、高成本的长期维护……这就是很多企业眼中的数字化方式。

现实是什么?向内看,大量企业搭建了很多系统,一个个系统分立,就像是大量的孤岛、烟囱,信息无法互通,有价值的数据无法沉淀。

向外看,数字和实体早就密不可分了,中国三、四线城市对数字化已经有了非常大的接受度。数字经济已经从消费系统,从消费侧的外卖、打车,走向了产业的方方面面,走向制造业、零售业,千行百业,医疗、教育……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环境,当大量二代企业家介入中小微企业时,他们对数字化转型的认知条件,比一代企业家好的多。

如果做数字化转型必须找到一个能够与时代同步的、新的架构和解决方案。

能不能给企业一种简单,低成本的方式,让他们不需要一支庞大的IT团队,就能够享受到好的数字化服务?

云计算平台其实给了企业一种换道超车的可能性。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基于云计算,基于像钉钉这样的平台,它其实会把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带到一个“云原生”的时代。

什么是云原生?当人们发明电的时候,能够想到唯一的用途就是用来照明,唯一的产品就是电灯。后来基于电,基于一个插座,才衍生出了多种用途的家用电器,都可以叫做电原生产品。同理,云计算也会带来很多云原生产品。

我们都知道,商业系统越来越复杂,传统的架构越来越难以支撑。今天只有基于云,基于中台的基础设施才能够支撑起数字化转型。这是数字化转型操盘手需要意识到的一点。

打一个比方,你可以这样理解:钉钉就提供了一个开放的企业数字化的插座,它提供了统一的账号体系、统一的权限、统一的系统界面。不仅让企业有了一个数字化工作入口,还有一点很重要,连接过去既有的应用和系统,使一个企业不再处于多个应用和系统林立的数据孤岛中。

你可能没有意识到,平台+低代码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它不只是在原有技术上的小修小补,而是提供了一种基础设施。

如何降低恐惧?因为认知不够,所有人面对变化都会有一种恐惧的心态,这一点很好理解。没有足够的认知,所以也就无法下定数字化转型的决心。

在这种情况下,降低试错成本非常重要。

平台+低代码,最大的贡献就是降低了试错成本。低代码大幅降低了企业获取和沉淀数据的门槛,让业务人员也能够随手开发应用,把手边的工作数字化掉。

拿钉钉提供的低代码工具举例,钉钉提供了一种“低代码+轻量化SaaS”的解决方案。

近期钉钉推出了《钉钉·数字化案例课》上线喜马拉雅APP,深度还原十个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数字化实践。这些案例故事梳理了诸多可复制、有创新性的数字化场景。

课程主讲人钉钉副总裁杨猛表示,值得注意的事,已经有许多钉钉客户在深度应用低代码开发,大到生产管理、小到生活服务,开发周期最快小时级完成;跨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通过数据连接器1、2天就能完成,费用投入一般都是万元级的。这些数字化案例,印证了平台+低代码的模式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个性化、低成本、敏捷、普惠的数字化转型的新路。

钉钉是国内最早一批推进软件SaaS的厂商,目前也是国内最大的SaaS汇聚平台。聚合了国内3000多家优秀的数字化服务商,满足“人财物事,产供销研服”等各个环节。

企业的数字化需求,可以真正按需购买,不用像以往必须花数百万购买一整套大型的软件系统,现在可以根据业务需求,根据使用人数,订阅模块化的SaaS服务,大大降低企业的实施周期和成本。

这些都是在“小快轻准”的数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方面的探索。

我们在说什么?认知,是数字化转型最大的敌人。

有的人,看到别人的企业,雇佣大专毕业生在IT部工作,还把它当作笑料到处讲。

你没有看到的是,别人的企业在这里已经跨越了一个极大的壁垒,人才壁垒、技术壁垒。靠的不是别的,就是认知的升级,思维的跨越。

如果你想不到,后面的一切都无从发生。

为什么有的企业不仅可以转型,而且可以转得如此彻底,如此的业务主导,如此的成功,如此的低成本?其实背后的决定性因素就是认知。

结语

以前,传统的代码开发费时费力,需要开发、测试、bug 修复等一系列繁琐的工作。有时还会碰到上下游合作方接口不匹配的问题,大大增加了沟通成本和时间成本。

而平台+低代码,大大降低了研发人员的工作量以及编码人员的能力要求。

我们总是以为数字化转型,像是一场技术乌托邦,在宏大描述之下,一切都是全景式的想象——万物互联,万物智能,工厂的员工都是数字化人才,智能化专家。然而,现实是,大专毕业经过培训也能扛起企业IT部,有了得心应手的系统化工具,这才是中国隐形冠军和小巨人快速成长的底层法宝。

低代码的另一核心关键作用在于打破企业业务竖井,深入到企业组织内部发挥功效。长久以来,由于专业知识的限制,跨职能的沟通始终都是一个艰难而低效的工作。

由于低代码颇具灵活性,无需经过太多专业的训练,业务人员也可以快速上手,通过“拖拉拽”,基于模板或者可视化界面快速生成应用,快速满足末端多样化的定制需求,从而打破业务壁垒。

对于中国的toB行业来讲,只有放下抽象的概念和技术,深深扎进产业中解决细枝末节的行业问题,才能让更多人能够用数字化的思维工作,用技术门槛低,方便省事的手段,在工作中得心应手,让工具真正为人服务。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