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透明智造 智创未来——施耐德电气用透明智造点亮制造业未来

http://www.gkong.com 2017-12-06 16:14 《中华工控网》原创

毋庸置疑,在当前全球制造业面临的这一波数字化浪潮中,数字化转型不再只是一个展望,而是每一家制造企业真实而具体的挑战。

对绝大多数中国制造企业而言,数字化不能只停留在某个部门,更不能被视为企业锦上添花的工程。实现智能制造,需要尽快对以数字化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展开深入且持续的投入,这绝非一蹴而就的事情。

在今年的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智能制造方案成为最热门的展示主题之一。由此可见,智能化趋势为一众自动化厂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其中,全球能效管理和自动化领域数字化转型的领导者施耐德电气就是一个最为典型的代表。

透明化是智能化的前提

在一条被人群包围的糖果生产线前,观众通过扫描二维码,以DIY的形式选取糖果,由系统自动转化为下单、制作、包装、交付的一系列流程。而在用户下单后,订单处于哪个阶段,或者哪里出了问题,无论是工厂管理人员还是用户,都可以通过整体监控一目了然。

施耐德电气展位上这个微缩版的生产线演示,可谓赚足了人气。“这其实就是一条透明化的智能生产线。通过我们的EcoStruxure Machine Advisor机器顾问数字化服务平台,将所有工位的数据上传到云端,实现贯通工厂最底层到最顶层的全程透明化管理。”在展会现场接受采访时,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智能制造业务负责人李凯笑着说道。

李凯采访图片

李凯在接受中华工控网采访

李凯指出,传统制造企业的挑战往往源自数据、流程和决策等各个方面的不透明。从企业运营的角度来看,传统的工厂就好像一个“黑匣子”,其信息的不可见阻碍了工厂管理者优化决策和高效响应。“所以我们认为,透明化正是智能化的一个重要前提。”

“如果整个系统都不是透明的,谈智能化就是无源之水,透明化是智能化的第一步。这个前提做到了,我们再走下一步,帮助客户一层一层真正实现智能化升级。”李凯说道。

他认为,跨入数字化时代,企业汇集的数据将是海量的,但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难题是如何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处理,“拥有海量数据却无法有效利用,和没有数据是一样的,关键是如何把数据变成自身的核心能力。怎样在正确的时间,通过正确的方式,把正确的信息送给正确的人,然后让这个人做出正确的决策,这正是智能系统需要面对的挑战。”

“透明包括软的透明和硬的透明。硬的透明我们容易做到,但软的透明,也就是信息采集,是所有企业的挑战,我们跟国内客户实际沟通时发现,很少有企业能够做到将所有的信息准确无误地送达每一个合适的人,这是挺难的一件事情,也是我们努力的一个目标。”李凯进一步解释。

透明智造,施耐德电气的智造“利器”

“20年前,施耐德电气最早提出了‘透明工厂’这一概念,但当时更多是从硬件的角度提出这一构想。今天,在梳理制造企业需求的前提下,我们把这个概念升级为‘透明智造’,在硬的透明基础之上,更关注软的透明。”李凯介绍道。

所谓透明智造,就是将精益优化、数字化和自动化进行有机融合,结合系统级节能增效解决方案,助力用户落实业务透明、数据透明、决策透明,进行生产管理优化和能源管理优化,从而实现提质增效。

作为这一概念中的几个关键组成部分,精益优化、数字化和自动化可谓环环相扣、相辅相成。首先,精益优化技术及对行业的深刻洞察构成了企业大脑,从客户视角明晰企业痛点及需求,遵循“先医后药”的理念,帮助客户规划智能工厂实施蓝图和路径并实施指导;其次,数字化技术与精益优化成果的关联构成了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遵循“先软后硬”的理念帮助客户实现工厂生产与业务的全面数字化集成,使工厂运营过程纤毫毕现;最后,自动化设备、数字化技术和人的协同构成了企业的四肢,高效执行动作指令,减少人员参与带来的稳定性和效率的影响,保证了生产执行力。

通过这一架构,业务透明、数据透明、决策透明最终得以实现,并重塑新的客户价值。“通过新一代的智能工厂让生产制造过程一目了然,客户的订单将自动转化为生产计划,对人员、设备、物料智能调配,全程数字化追溯,实现从用户到供应商的端到端智能化。”李凯阐释道,“此外,智能化系统能够覆盖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从研发、生产制造到远程服务,实现全程透明可视化管理。”

而施耐德电气基于物联网的EcoStruxureTM架构和平台,为“透明智造”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在底层的互联互通产品,中间层的边缘控制,以及顶层的应用、分析与服务这三个层面,提供帮助用户实现智能制造和工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解决方案体系,成为推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的一大“利器”。

以需求为导向,提供因地制宜的落地方案

然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广阔的市场,不同的用户在企业规模、行业分布、生产类型等方面相差甚大。所以,在智能制造实际落地的过程中,决定项目实施和升级能否成功的不仅仅是“利器”,还需要直达行业需求、解决行业痛点的“绝技”。

而施耐德电气恰恰身怀对各个行业深刻洞察和见解的“绝技”。

“营销学里有一句经典的名言,‘拿着锤子到处去找钉子’,我们特别要避免这一点。施耐德电气要做的不是向客户直接兜售一成不变的产品和解决方案,而是要先搞清楚客户的问题所在,因地制宜,提供合适的落地方案。”李凯强调说,“一切以客户的实际需求为导向。这也是为什么施耐德电气一直强调‘先医后药’、‘先软后硬’这两大理念的原因。”

李凯谈到,在推进智能制造方案落地的过程中,施耐德电气将工业划分为三种业务类型:过程、离散和混合(即前半段工艺是过程,后半段是离散)。“这三种业务类型的痛点和核心诉求是不同的。比如,过程行业客户最关心的是能源消耗;离散行业的痛点是整个生产过程的组织和管理,而像制药等混合行业的额外需求是批次管理或配方管理。因此,施耐德电气会针对不同的行业和领域,提供不同重点的解决方案。”

针对不同行业用户的需求,作为全球能效管理和自动化领域数字化转型的领导者,施耐德电气结合自己具有多年经验积累的庞大行业专家团队,加上来自合作伙伴、分销商及各个行业专家的生态圈资源,通过深入调研了解现状,跟企业管理者一起探讨发现实际痛点,做到有的放矢,提升企业效益和竞争力,帮助用户获得切实的改善和突破。“我们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一个长期了解和渐进式合作的过程。”李凯说道。

事实上,施耐德电气完整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已为众多客户创造了巨大价值。例如,施耐德电气通过基于EcoStruxure架构的整体解决方案和全生命周期管理,帮助恒天然乳业工厂优化性能,在保障生产顺畅、操作安全的同时把控能源管理,实现提质增效,助力恒天然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效率最高的乳品厂;在宝钢股份,施耐德电气凭借全套自动化产品的定制化解决方案、优化算法、互联互通系统以及专家工程服务,使宝钢热轧智能车间行车操作实现了真正的无人化值守和数字化运营,不仅将平均日产量提升了15%至30%,还提高了供应链管控和分析决策过程的智能化水平。

李凯表示,“中国制造2025”规划必然会带来一大波智能化升级的机会,施耐德电气将充分利用透明智造解决方案,为推动中国制造业的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持续提供更多、更有力的支撑和创新实践。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