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德国制造”这面镜子,可以带给“中国制造”哪些反思?

http://www.gkong.com 2018-08-10 10:36 来源:先锋网

给大家看一点简单的数据:

德国人口,截止2017年统计是,8266万;

德国企业:350万,其中百年企业:800多个;

德国制造行业“隐性冠军”数量:1307家;

而美、英、日、中等十大国家,总计“隐性冠军”数量:932家;

德国,凭借8266万的人口,创造并且霸占了全球行业冠军的58%。

NO.1

中国企业家曹德旺先生(福耀集团),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次在国外,一个妈妈带着小孩跟他吃饭,小孩当时很不开心,因为在学校里跟同学打架了。曹先生问了原因,是学校里的同学,给小孩起了个外号,叫“中国制造”;曹先生刚听到时,劝小孩说:没关系啊,你本来就是中国人,说是“中国制造”也对啊;后来才知道,所谓“中国制造”,在同学们之中,有虚伪欺诈、品质很差等种种贬义词;曹先生听了很生气,他说:那就应该打回去!

初次听到这个令人不太愉快的“中国制造”的故事时,我脑子里首先想到的是“德国制造”,除了它已经是“高品质”的代名词以外,曾经的“德国制造”,也有一段不太风光的过去。于是,整理这篇文字,也许,可以给当前不太体面的“中国制造”,寻找一种卓越的可能。

NO.2

熟悉德国历史的朋友,应该了解过,“德国制造”从1887年英国《商品法》中被屈辱的标注出来,之后的翻身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在遭遇一战、二战洗礼后,它也曾经是两起两落,最终才成就了今天“德国制造”的地位。这里,我们可以简单了解几个时间线:

1887年,英国《商品法》要求,凡是进入英国的德国产品,必须标明“德国制造”,以便于将这些假冒伪劣的劣质德国货,从品质优良的英国产品中摘出来;

10年后,即1897年,德国人开始准备为“德国制造”打场翻身仗。最直接的表现是,政府开始重视技术工人培养及科研水平的提高;(画重点)

1914年,德国凭借大批的技术工人及科研成果,完成了工业化,成为先进制造业的成功典型。这是德国制造的第一次崛起。(以重工业为主)

然而,一战之后,德国制造优势丧失;但借助战前,充分的技术工人优势(人力资源),德国重新确定“精细化生产”路线。(画重点)

1926年,德国成立了“国家标准化协会国际联合会”,标志着 “德国制造”的二次崛起。

然而,好景不长,纳粹统治,二战,国家分裂,再次为“德国制造”蒙上灰尘。

依然是凭借大量系统化培训的技术工人,技术创新与需求结合,东德走了一战前“重工业”老路,西德沿用一战后“精细化生产”,走了“民用工业”的新路;

1990年,东西德合并,两种模式融合,于是,成就了今天难以撼动的“德国制造”。

NO.3

在进一步分析“德国制造”之前,再给大家讲一个具体的事。

加湿器,在很多人的概念里,它是小家电,价格低廉,只要几块钱的雾化器,就可以做一台家用加湿器,所以几乎没什么技术含量。

近两年,出了一个“新”的概念,是“无雾”加湿器,网上对此各种报道解读,然而,我想说的是,这个所谓的“新”概念,在德国,1928年开始,就有企业在做了,而且,它一直做到今天,90年的历史,同样也是德国1307个 “隐性冠军”的其中之一。

1928年,老BRUNE与朋友共同创立了专做加湿器的品牌BRUNE,这个家族企业,历经三代人;他们掌握了最尖端的加湿工艺,至今却仍安心于海德堡附近的Aglasterhausen 小镇;而像BRUNE这样:在制造业中的细分领域深度耕耘,工艺技术精湛,长期在细分市场保持全球领导地位的中小企业,为德国贡献了54%的经济增加值,拉动了62%的就业,同样也是德国工业的中坚力量。

在中国,知道BRUNE品牌的人并不多,而使用者,普遍是中高产阶级的少数人;一方面价格因素:一台BRUNE家用加湿器,定价3千多到10万元人民币不等;另一方面,除了家用以外,产量有限的BRUNE被许多用于保护名贵艺术品、藏品的专业场所(如像梵蒂冈博物馆)等“瓜分”。

这里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BRUNE面对这样常常“脱销”的状况,却并没有表现出一点“野心”——上市、融资、全球化等当前非常流行的词汇,BRUNE似乎与此完全绝缘,依然不急不躁,按部就班,该生产生产、该放假放假、该改进改进、该研发研发;更有趣的是,像BRUNE这样没有野心的行业冠军,在德国中小企业中,非常普遍。

一位与德国企业打交道十多年的朋友说:德国许多企业,很轴,不太会“讨好”客户,他们的客户服务,主要体现在——使用过程中有问题?好,我回来研究,然后改进;或者,是你操作失误,他会写到说明书里。

这让我想到之前听来的一个笑话,我们国内一个很会讨客户欢心的品牌,貌似做了个净化器?智能型,手机上可以检测到实时数据;有个手欠的网友,将该净化器的滤芯拆掉了,一段时间后,手机上数据显示,净化效果仍然非常喜人!

NO.4

以上关于德国制造的数据、历史、案例,看过一遍后,对中国制造又有哪些启迪呢?

一、政府

重视教育:扩大职业教育支出,增加培训学校

纵观德国工业历史,让德国制造两次崛起的核心因素,就是技术工人。在德国,有非常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涵盖各个专业,工厂与学校充分合作,大大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制定精细化生产路线:

一战后,在应对美国大规模生产的成本优势时,德国开始转向“精细化生产路线”,这个理念,被西德一直沿用,直至在民用工业方面,让德国制造走向巅峰。

稳中求胜:

在全球,很少有国家,像德国,可以经受住货币放水刺激泡沫的诱惑,数十年安心专注制造,秉持稳中求胜的经济战略;参考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近26年的数据:其制造业占比始终保持在22%左右,而房地产业只占到10%,金融业更是少到4%;同样,其GDP增长率,始终保持低通胀(2017年德国GDP增长率2.2%)。

二、企业

专注+钻研

在德国,有大量像BRUNE这样的,在细分领域深度耕耘的中小企业,他们的工艺和技术,长时间很难被复制和超越;他们可以将一台加湿器,做到极致,而在这极致背后,他们可以物质生活与精神享受双赢。

而反观我们中国,许多人奔波在“创业”的路上,用曹德旺先生的话说:现在的年轻人跟我们那一代人不一样了,今天注册公司,最好明天上市,后天成为中国首富,这就是他们的想法。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