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车间生产:从“手工”作业到“自动化”生产

http://www.gkong.com 2019-04-10 15:25 来源:沈阳晚报

    曾经,高分贝的噪音,粉尘弥漫的空气,到处是乌黑的机油……是人们对工厂车间的印象。四十多年来,沈阳的产业工人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凭着一台“机床”,一把车刀,一支扳手,一杆焊枪……打拼出了技术改革之路,走向了机械化、智能化的现代先进生产模式。

196761598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生产车间

生产设备傻大黑粗工具落后车间简陋

“不知道你们这代人听没听过一个顺口溜:‘车钳铣,没有比;铆锻焊,凑合干;叫翻砂,就回家!’”回忆起几十年前的生产工作经历,全国劳动模范、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退休铆工、高级工人技师杨建华依然记忆犹新,在那个大家都抢着进工厂当工人的年代,车工、钳工、铣工工种因为是冷加工,危险性相对小,作业条件相对好而最受年轻人青睐;铆工、焊工、电工等次之;最艰苦的要数翻砂铸造工种,高温炙烤,粉尘弥漫,劳动强度大,很多年轻人被分配去做翻砂工,宁可回家也不干!一句带着戏谑意味的顺口溜,描述出了几种不同工种的工作强度,真实地反映了当年产业工人生产环境的艰苦。

“我是上世纪60年代末进入沈鼓的,一直工作十几年,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用的厂房、设备几乎都是解放前留下的,工具落后,车间周围环境也比较简陋,都是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杨建华说,那时,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车间里一台形如仙鹤的钻床,靠老式皮带传动,生产的时候还得依靠人力压着才能转动。“如果只是运行起来比较麻烦倒还好说,但它操作还非常危险,一不小心,皮带就会把工人的手卷进去。”他就曾亲眼见到同事在生产时被卷掉了手指。

“拿我们铆焊工种来说,那时候也几乎是纯手工操作。”杨建华说,铆工要抡大锤,12磅重的大锤一口气得抡百八十下,“那时候劳保措施也不完备,抡锤震得手麻、耳鸣,所以说‘十个铆工九个聋’。”

焊工用焊条焊接,生产效率也比较低下。“我记得,当时辽化的重点项目,抽调了我们全省的铆焊骨干前去支援。那么大的项目,焊条用了不知多少根。”杨建华回忆,焊条用了一根,下一根必须马上接上,而什么时候接,则全靠工人凭经验来掌握。

生产刀具手工磨制

工人体力劳动繁重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沈阳航天新光集团有限公司退休车工戚建国也有着几乎相同的记忆。“我上世纪60年代入厂,厂房老旧,夏天热得像蒸笼,冬天冷得像冰窖;设备落后,当时的车床、铣床、磨床,基本上都是前苏联的,后来有了一些仿前苏联的设备,一直用到七十年代末。”

作为当时人们口中“没有比”的车工,生产条件也并没有好多少。由于行业的特殊性,戚建国很多生产用的刀具都需要自己手工磨制,体力劳动繁重。工作了40多年,他一天到晚站着、弯腰干活,累出了很多腰腿病。“当时的设备落后,车间除尘也不行,用磨床磨个孔,砂轮打出的粉尘都呛人,所以车间里总是乌烟瘴气的。设备轰鸣声、零件打磨声等尖利的声音混杂在一起,一天下来耳朵嗡嗡响。”

戚建国回忆,改革开放之初,生产时夹具飞出去伤了人,工人割伤手指、割伤脚腕的事故时有发生。

傻大黑粗的生产设备,吃苦耐劳的产业工人,成了改革开放之初期工厂车间的独特记忆。

改革推动新设备“上马”

新建铁西最高“标志性建筑”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作为老工业基地的沈阳也加快了工业改革的步伐。“为了配合发展的需要,企业开始加大投入,改造升级。”杨建华记得,当时的沈鼓率先建起了没有柱子的“24米跨”大厂房,新建的科技楼成了当时铁西最高的“标志性建筑”。随后,加工车间、食堂、车库也陆续改建。“改革开放后出现了气体保护焊技术,用焊丝,半机械化作业,但先进设备数量比较紧张。”当时杨建华所在的车间,一共有几十名焊工,但只有四、五台半机械化设备,大部分工人依然使用旧有的工具。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为了满足生产的需要,许多大厂开始引进日本进口设备。“后来,我们又用上了自主品牌设备,越来越先进。”杨建华说。

改革开放新设备与时俱进

自动化生产设备应接不暇

时间跨入新世纪,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2006年,我们厂在‘东搬西建’中离开了云峰街旧址,搬到了开发区。”杨建华回忆,“当时,大家都舍不得旧厂区,觉得可惜。谁知道,来到新厂区一看,好家伙,像花园一样,顿时眼前一亮。”车间里的设备也与时俱进,焕然一新,竟然上了一台1700万元的设备,大家都像看宝贝似的跑去参观。

新厂房每个工位都配有除尘设备,车间整体还装有大型吸尘器,工人们还发放“防毒面具”式的防护面罩。“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铆焊车间烟尘大,工人每月只发两个纱布口罩,洗得都抽了。现在一比,简直天壤之别。”杨建华感慨地说。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的焊接质量,新型的电焊机层出不穷。现在很多工人使用的电焊改变了以前耗电、笨重等缺点,十分节能且便携。”退休后的杨建华依然十分关注行业的发展动态,“新型电焊还十分智能,焊工可以根据焊接材质的不同,调整焊机的‘档位’进行焊接。”

戚建国也回忆,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工厂车间改造升级,引进了许多自动化生产设备。“先进的加工中心,不仅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而且生产出来的零件‘一次成型’,一个模子出来的,也为整机的装配提供了便利。”他说,“如今,现代化设备不断更新、升级,大大减轻了工人的体力劳动强度,‘手工’生产真的变成了‘自动化’生产,但同时,对技术工人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说。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