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日本人适合“制造”,中国人善于经商

http://www.gkong.com 2019-07-01 17:14 来源:中外书摘 唐津一

日本人如何看待他们的国家和实力?现代日本社会如何认识中国的国力?这本书可以说很有代表性。本书作者从日本民族的一些特性和一些具体经济指标出发,来与中国进行比较,指出彼此差距,分析现状及未来走向。

日本人适合制造业

为什么说日本人很适合制造业呢?我的答案是因为日本人的谦虚和好奇心。

所谓谦虚,就是不过分去自我主张,根据需要扔掉自己的执著,并主动变更观念和常识。这一点作为日本人来说,是根本没有什么难的事情,可是要放在欧美人和中国人身上,那可就难了。我们这种习惯看来正好和自我主张的强烈性格是互为表里的。

日本人对于比自己优秀的东西会很爽快地认可。于是会拿出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来彻底调查研究对方的强项,并努力去进行学习。所以,可以说过去日本的制造业,就是从这里出发的。所谓好奇心,就是任何事情都用怀疑的眼光来看待。这是为什么呢?到底是怎么回事?遇到疑问,这种感情自然就会发生,并导致开始付诸行动。正因为有这个精神,日本人才能够在制造业里彻底进行改善。日语中的“改善”一词在全世界制造业中已经成为了国际语言,这也可以说是日本人的好奇心让世界感到惊叹的结果。

对于走在自己前面的东西,很爽快地承认其长处,这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对于自己过去的成功和自己的做法过分地执著,最后导致没落下去的先例,在世界上几乎举不胜举。而且,不仅仅是承认对方长处,还要将其学到自己这里来,这就更加困难了。因为要在自己中间引进异质性的东西;需要抛弃一切拘泥而让心态非常单纯,只有谦虚才可以诚实地去学习。

日本人从古代开始就可以这样做。在古代,他们接受了来自中国大陆的各种文化,在明治维新的时候,又引进了西洋文化。这样的姿态,让那些对自我有所执著的人看来,甚至可能是有些不管三七二十一的感觉。比如,在日本的战国时代,1543年,漂流到种子岛上的葡萄牙船只带来了火药绳枪,立即就传遍了整个日本列岛,并完全改变了当时的战争形态。当时种子岛的领主用2000两货币购入的两把火药绳枪被人们彻底地分解开,并且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进行了复制品的试射。仅仅27年后,当时的幕府军阀织田信长和德川家康的联合军队,使用3000枝这样的枪支进行了著名的长筱战役。

刚才我们说了,要吸收先进的文明需要谦虚的态度。日本制造业的特征并不在于简单的复制。

他们引进先进技术很快消化后,就迅速不断地改进,并且让它进化。这样,从明治时期开始到昭和时期的一百多年中,日本竟然不知不觉地就成为了世界上制造业的领跑者了。目前世界上已经没有人会再说日本的制造业是欧美的模仿了。要将自己已经消化掌握的技术继续加以提高,就需要有充分的好奇心,不是满足于“差不多了”,而是要去继续“做得更好”,为此,就必须持续地维系自己从不满足的欲望。在江户时代的日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真是好奇心的集萃。在寻求殖民地前来的欧美列强的舰队里,承载着无数震惊当地土著民族的先进文明,可是日本人不仅没有被这些出色的文明所吓坏,反而兴奋地睁大双眼去推理其构造,并学习着制作出了无数仿制品。比如,日本人从首次看到蒸汽机车到独自制作成复制品,其间仅用了两年的时间。

大家知道,日语是表意文字的汉字和表音文字的假名组合而成的。所以,这是一个比仅仅是表意文字体系构成的中文和仅是表音文字组成的欧美语言更为复杂的书写语言体系。尽管一直有人认为这样的体系很繁杂,因而甚至主张日本用英语作为标准语,可是实际上,日语这个书写语言体系与其他的语言相比较在速读性方面非常出色。实践证明,如果表示同样的内容,汉字和假名混合表示读起来要比其他的语言快三到五倍。举个例子来说明,美国国防部使用的内容中配上插图的教科书,这其实就等于是英文版的汉字和假名互相混合的文章。

将日本的制造业推到世界最高水平的动力,是可以称之为国民性的谦虚和好奇心。当然,之外还有历史悠久的匠人传统、勤奋精神以及普遍的高学历等。然而,我们不能漏掉的因素还有:在产品品质上评价标准非常严格的日本的消费者的存在。

比如,家电产品和照相机等,只要表面稍微有些伤痕,立刻就会被作为二级品而降低价值。即便是在性能和质量上对使用没有任何的影响,但是如果就那样拿去市场上销售,立刻会遭到消费者的投诉。所以,为了通过目光严厉的消费者这一关,日本的工业产品从早期阶段就拥有了最高品级的完美品质。同时,日本消费者还有很容易去追求性能更好和拥有更出色功能的新商品的倾向。在不久前还风靡一时的热销商品,很容易地就被竞争对手的功能提高的产品所轻易淘汰了,这样的情景在日本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因此,从录音机转换到CD在全世界最早,而且也是最彻底的国家,这可以说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关于谦虚,我们刚才说过就是对事物不怎么去执著,同时,它也体现在对变化的对应能力上。对于改变自己迄今为止的做法和想法,日本人一般不会有什么抵触情绪。可是,这在其他国家则未必就行得通。到外国去,看看来自各国的观光游客就可以发现,如果全是手持最新型的照相机和摄像机的团体,那一定就是来自日本的团队。手里理所当然地拿着数码相机和巴掌大的摄像机的,也只有日本的观光团队。这样的情况在生产车间改变生产方式的时候更明显。前面曾经指出,世界上70%的机器人都在日本工作,而其他国家为什么不能够普及,理由是因为有来自生产一线的抵触。在日本以外的国家,企业的生产一线会拒绝引进机器人,可是日本的生产一线却是如果一旦明白新的方式更好,那么人们会立刻去顺应这样的方式,这些也是日本人的特征之一。

日本人属于同质的民族,这也是日本人的特征之一,并对制造业有很大的贡献。讲同样的语言,长着相同的外貌自不必说,作为思考基础的常识以及想法彼此相似,也导致了不需要更多说明,彼此就可以获得共同的理解。在日本人擅长制造的产品中,有不少小型轻量高性能的,诸如随身听、笔记本电脑以及移动电话等,这些产品都是如果没有各个部门紧密协调配合就无法制作的。那些在空间上有余地的,诸如台式电脑以及一般的电话机等,不用大幅度改变最初的设计就可以制造出来,而紧凑密集型的产品,则是在某处稍微有些变化,其影响立刻就会波及整体。在这样的场合,同质民族的日本人就很厉害。即便平时是竞争对手,或者互相对立的关系,一旦大家为了共同的目的在一起协力工作,就可以完全捐弃前嫌,来组合成一个项目工作小组。在三菱重工的长崎造船厂,建造中客船曾经发生过火灾事故。当时,公司的最高负责人社长带头集合全体人员进入现场昼夜进行作业。因为发生了事故,所以大企业的社长要亲自赶到现场进行全面指挥,这样的事情在国外几乎是没有的。在高度的目的和意识下,集团从上到下团结一心互相协力,所以日本的制造业才能够如此强大。

中国人会做生意

如果让我很直截了当地谈对中国人的印象,我会说他们属于第一流的经商能人,然而,却不适合从事制造业。为什么我可以这样断言呢?那是因为我自己是在现在的中国东北地区,当时曾经被称为“满洲”的地方出生的,从小就在身边看着中国人长大的。长大后,作为属于日本制造业现场的技术人员,自己也见识了一些中国的工厂。通过这些体验得到的一些感受,我搜集了一些数据并作了日记。

中国人具有商才,散布在全世界的华侨网络就证明了这一点。他们作为商人在异国他乡扎下根,建立起自己独特的信息网络,并不断壮大着自己的势力范围。我们在全世界旅行,不管在任何国家都可以发现那里有中国餐馆,这些餐馆就证明了中国人经商的杰出能力和生命力的旺盛。说起世界三大商人民族,那就是中国人、印度人和犹太人。这三个民族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他们做生意的老练以及打交道的巧妙,是日本人远远不能及的。

计算能力和洞察力等是制造业和做生意都需要的能力,然而,在做生意方面,制造业中不太重视的交涉术的老练度却是决定性的因素。人们重视的是你是否长于包括老谋深算、避虚就实等在内的交涉术。从这点可以划分生意人和非生意人。说到交涉,往往会联想到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然而,日本的外交就连中国外交的项背都不能及。不仅不如中国,就连客观看来明明自己有利的形势,也会被对方国家耍弄。

还有一点,说到交涉,要有敢于虎口拔牙的胆量,金融界也算一个代表。在这个领域里日本没有才能也是世界公认的。曾经一度在泡沫经济的全盛期,曾经有金融评论家狂妄地宣言说:“仅东京都内的土地的价值就可以买下整个美国。”日本人缺乏自我感觉,居然到了能够一本正经地胡诌出这样的蠢话的地步。

在前面,我曾经指出“制造业需要谦虚和好奇心”,而谦虚则是与交涉才能处在对极位置的。这也就是说,善于制造业的国家的国民不擅长作生意;而会做生意的国家的国民则不怎么干得好制造业。这样的擅长和不擅长表现在什么地方呢?那就是到国外去的时候。到了国外,中国人一般首先开始做生意。可是日本人则开始从事制造业。于是,在中国人看来有些不可思议,最简单莫过于马上开始做生意,干吗要费功夫去制造什么东西呀?

谦虚如果在生意场上与交涉术对阵,那么根本不可能取胜,它比较擅长的领域在制造业、技术开发以及做学问。如果能够准确理解这一点,日本人自然就会知道面对世界时应该在什么领域去拓展。在企业经营中,经常讲“核心竞争力”或者是“选择和集中”,也就是说,要理解自己的强项并在强项领域中去竞争。一些生意做得很踏实的企业,开始多角化经营涉足自己不熟悉的领域,结果输得精光,这样的例子很多。在泡沫经济崩溃时,最先破产的就是这样一些公司。有句俗话说“干哪行吃哪行”,蓄意去干自己不擅长的事,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

日本人拥有世界前列的制造业才能,也有辛辛苦苦构筑起来的积累,可是由于其生意上的拙劣而吃亏不少。在泡沫经济时代,日本人以空前的高价收购来的世界名画,结果后来不少被贱卖,又回到原来的主人手里。这样的搞法是连小孩都看得出来的赔本生意,就好比把自己好不容易赚到的钱拿来扔掉一样。

现在日本的制造业很烦恼的是经济景气不足,其原因是日本的金融界依然存在着巨额的不良贷款。这个现象也如实反映了日本人做生意之拙劣。日本整个金融界加上证券公司一起,不过才产生出了25万亿日元的附加价值。可是日本的制造业产出的附加价值却高达125万亿日元之巨。所以,一些金融专家自称是懂得经济,对于自己不甚了了的制造业却一派胡言乱语,而媒体则兴高采烈地去加以报道。我真希望他们趁早醒悟。

华侨的网络遍及全世界,在人、信息以及金钱流动方面有着极大的能量。这些华侨现在成为中国发展的潜在武器,但是,这样的武器即便在生意上起作用,却在制造业上发挥不了作用。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制造业所需要的网络和华侨的网络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

制造业的网络必须是阶层性的结构,要从原材料制造出最终产品,需要很多不同阶段的制造部门来介入其间。这样的阶层随着制造的产品复杂程度而会增多。比如,制造汽车需要钢铁、玻璃、塑料、橡胶等多种原料,汽车制造公司并不是自己去买来这些材料全部自己来加工。他们是向钢铁公司、玻璃公司、树脂公司、轮胎公司等发出订单,然后再把这些东西组装起来。不仅如此,汽车的座椅有座椅厂家,变速箱也有变速箱公司,收音机则有电机公司等,他们分别制造好然后交货给汽车制造公司。此外还有油漆、弹簧、模具等厂家参与,这样一个整体组织结构图,如果不用三维来表现几乎难以理解。这样的网络与华侨商人们横向展开的网络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毕竟制造业和做生意彼此竞争的擂台还是不一样的。

这样看来,擅长制造业的国民和善于做生意的国民各自有着不同种类的才能。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彼此就不应该考虑在同样的擂台上进行竞争,而应该各自在不同的擂台上互相协力,这样岂不更好?一方在制造业上发挥自己的强项,另外一方则在生意上去突出自己的能力,彼此共同去达成目的。也就是说可以成立以国家为单位的项目小组。那么,为什么擅长于制造业的国民却偏要去做生意;而善于做生意的国民反而要拼命进入制造业的领域呢?这是因为大家有一个思考误区,人们似乎觉得,所有的国家都是经历了同样的阶段才得以发展起来的。这里我举一个例子,当日本经济走完了高度成长时期而开始出现减速倾向时,许多有识之士就指出,这是什么“英国病”;现在也还有经济学家在说什么“目前美国发生的现象,就将是十年后日本的样子”云云。

的确,应了“历史将会重演”这句话的现象有不少。然而,如果我们不加分析地去接受这些理论,那么就会犯很大的错误。就好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所擅长的东西也不同,国家和民族也有各自的个性。而所有的国家都沿着同样一条道路发展起来的这种认识,却是在否定这个事实。

我觉得,就像每个人应该互相理解和尊重别人的个性和特征一样,我们能否考虑国家和国家之间不要总是竞争,而可以大家相互补充呢。不了解对方的强项,反过来也就是没有了解对方的弱点。因此,一些人才不经认真调查而四下叫嚷什么“中国追上来了”,或者“要被中国赶超了”。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