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中国制造业向上走 金融业应当扮演什么角色?

http://www.gkong.com 2023-12-26 15:25 来源:澎湃新闻

12月26日,“中国制造日”再次拉开帷幕。从2016年开始的第一届算起,今年已经是第八届。中国制造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二十大报告就提出要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的支持、今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从“中国制造日”看中国制造的攀爬之路

作为中国全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中国制造”品牌的标志性事件,“中国制造日”成长的这8年,也是中国制造飞速成长的8年。在这8年里,我们见证了中国制造的蜕变,从低端走向高端,从代工走向品牌,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进化。

中国的制造业企业,长期以来在全球分工体系中,担负着几乎是最基层的加工和制造环节,“价廉物美”或者“价廉物不美”,已经成为许多人对“中国制造”的刻板印象。若不拥有核心技术和品牌资产,中国的制造业就只能通过“价格优势”来参与国际竞争,但这又让工厂陷入低利润甚至负利润的恶性循环中,通常情况下非但难以负担研发费用,连基本的工人待遇都无法保证。其中的破局之法,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向上走。

向上走,就是要让整个行业实现真正的产业升级,向上攀爬产业链的上游。根据微笑曲线理论,产业链上游往往是利润相对丰厚、竞争缓和的行业和公司,他们往往拥有较高的进入壁垒,例如技术、品牌或资源,所以对于后来者而言,要实现这样的“逆袭”,谈何容易。

但中国的不少企业做成了。

首先是汽车行业。对于工业国家而言,汽车行业就是真正的“工业明珠”——因为这个行业集中了高利润、高价值、高技术壁垒的特征,并且相关涉及到的配套产业链非常庞大,一家成功的汽车制造企业,往往就能成为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经济成长的“发动机”,带动上下游一系列配套行业的蓬勃发展,并且催生出更多新岗位和新技术。美国、欧洲和日本这些工业强国,在其发展道路上都有强大的汽车行业作为支撑。可以说,汽车业不仅是支柱性产业,更是一个国家制造业得以升级发展的核心产业。

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有目共睹。中国汽车工业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起步,经过了模仿、引进再到自主品牌发力,这些年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百花齐放,更是让中国汽车工业实现了“弯道超车”。

中国汽车市场,正在经历着一场迭代升级,中国自主品牌的崛起正在快速蚕食原本属于国外汽车品牌的市场。根据乘联会的统计,2023年中国汽车市场预计销量达到2950万辆,再创历史新高。并且,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有了大幅的提高。2023年10月,自主品牌零售113万辆,同比增长20%,环比增长5%。当月自主品牌国内零售份额为55.6%,同比增长4个百分点。2023年自主品牌累计份额51%,同比增长4.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主流合资品牌零售68万辆,同比下降2%,环比增长1%。其中,德系品牌零售份额18.1%,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日系品牌零售份额17.7%,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美系品牌市场零售份额达到6.1%,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

不光内部市场如此,中国汽车也正在快速拓展全球市场。根据中汽协数据,2023年上半年,我国汽车出口量为234.1万辆,同比增长76.9%。1至11月,中国汽车维持高出口增速,累计出口量已达441.2万辆,同比增长58.4%。很有希望在2023年突破500万辆出口大关,坐稳世界第一的宝座。比亚迪、奇瑞、蔚来等自主品牌汽车纷纷进军海外市场,并且迅速成为当地极具竞争力的车型——而它们的竞争力不仅来自价格,更来自设计与技术。比如比亚迪独创的“刀片电池”通过针刺实验,能够在受到撞击和穿刺时不会起火爆炸,为电动车带来更多的安全性。

而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其它数以百计的行业,其中一个就是数控机床行业。数控机床是当代制造业的基础之一,各种金属的切削和成型都离不开它,而工业上对模具精度越来越高的要求,更是对数控机床的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在相关上下游产业的带动和国家政策的倾斜支持下,国内数控机床行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国内数控机床企业在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一些高端产品的性能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国产数控系统的广泛应用也为数控机床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市场需求上,随着汽车、航空、航天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数控机床的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同时,国内制造业的升级和转型也需要大量的高精度、高效的数控机床作为支撑。不仅如此,中国的数控机床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逐渐提升。根据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2020年,中国机床工具行业进出口贸易顺差达到93.6亿美元,同比增长35.9%,其中出口总额达到117.2亿美元,同比增长29.5%。这表明中国的数控机床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竞争力。

无论是汽车行业,还是数控机床行业,都堪称现代工业制造业中典型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高端产业,中国产品、中国企业和中国品牌在这些行业的崭露头角,证明中国制造业的“向上走”不仅是愿景,更是现实。

“小而美”的企业,是高端制造业中关键一环

纵观全球高端制造业的发展道路,有一点非常有意思。那就是许多关键性的技术,或者突破性的产品,并不是由大公司发明或制造的,而是由不少小公司甚至是初创公司首先带来的。以德国、美国等为代表的欧美发达国家集中有一大批技术领先、创新能力强、市场份额大、国际化程度高,但社会知名度很低的中小微企业——德国人给了这些企业一个专有名词叫做“隐形冠军”。这些“隐形冠军”企业同代表性龙头企业一起奠定了德、美等国在高端制造领域的国际竞争优势。即便是上文提到的汽车行业、数控机床行业,除了少数的整机厂,其大部分上下游零配件企业,也是这样的“隐形冠军”。

小而美,是这类“隐形冠军”公司的显著特征。要攀爬高端制造业的产业链,发展和催生大量这样的“小公司”是必要条件。从往年“中国制造日”的参展企业也可以见到这样的趋势,从最早之前更关注航天科工、兵器工业等大国重器缔造者,到后来加入了海尔、格力等事关国计民生的关键大型民营企业,再到2022年,中小微企业首现“中国制造日”,越来越多深入制造业“毛细血管”的中小微企业力量被看见。中国如今也为这类企业起了一个特别的名词,叫做“专精特新小巨人”。

但是,不论是“冠军”也好,“小巨人”也罢,它们都不是大公司。这就意味着,这样的公司在其完全成长起来之前,在企业的发展期内,融资难题始终是关键性的问题。

对于这样的小公司而言,在初创期和成长期,能否成功融资往往决定了生死。无论是技术科研,还是产品推广,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后盾,而传统的银行信贷模式却很难为这样的企业提供合适的金融服务。

对于传统的银行信贷模式,有人打趣说是“晴天打伞,雨天收伞”,或者说他们更愿意“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特别是对制造业的中小微企业,传统银行在审批发放贷款时会显得更加谨慎。

这也是由于传统信贷模式出于风控需求,对资产抵押品和财务报告尤为重视的结果。但对于许多制造业的中小微企业,特别是从事高端技术研发的中小微企业,这两点都可能是弱项。他们往往缺乏房地产和大型设备资产,并且在前期研发投入阶段,也难以拿出漂亮的运营数据和财务报告。此外,制造业本身的波动性较大,受到市场需求、原材料价格、生产成本等因素的影响。这种波动性可能导致中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不稳定,这则更让传统金融服务难以惠及这样的企业。

金融业应当如何更好地服务科技生产力

在不久之前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了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针对优化金融服务方面,会议提出要重点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这“五篇大文章”,并且把科技金融放在了首要的位置。

“金融也要服务科技生产力,进一步发挥作用。”科技金融事关我国制造业是否能够保持强大、技术是否能够领先国际水平、是否能够尽快消除先进技术领域的“卡脖子”问题,金融需要大力度支持科技创新。在这个问题上,有一些天生具有科技基因和互联网基因的新型银行,已经开始了实践尝试。

作为国内领先的数字银行,微众银行始终践行“让金融普惠大众”的使命,发挥数字科技特长助力小微普惠金融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而在金融业服务制造业困难重重的背景下,根据微众银行的数据显示,如今微众银行微业贷客户中制造业客群占比就达到了24%,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探究其背后的原因,这与微众银行在服务实体经济、小微普惠金融道路上的深耕,以及对数字化大数据风控等数字化手段的充分利用是分不开的。

其中一方面的表现,在于其充分运用了数字化手段让小微金融服务扩面增量更可得。尤其表现在风控方面,有效解决了风险成本高的问题,能更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用户的使用门槛。微众银行构筑了围绕企业与企业主的双维度全流程数字化风控体系,既有基于企业主个人的信用评估维度,也有结合运用银税互动、银商互动提供的税务、工商、征信、司法、电力等可用于评估企业信用偿债能力的第三方具有公信力的数据,并在多个环节设置多个模型,更加准确地评估企业的还款能力和风险状况,从而更加精准地为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开展授信业务。在服务制造业小微企业时,还能结合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导向,通过企业的税收、财务数据、社保数据等一系列先行指标,从行业、区域、客群等维度灵活调整信贷管理政策。这也让微众银行解决了困扰行业已久的,针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的风险管理问题。

深圳某数控机床公司就是微众银行的早期客户之一。作为一家典型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数控机床产品拥有很高的科技优势和产品优势,不但在国内拥有航天科工集团、中航工业、中科院、清华、南科大等军工单位、科研院所等合作单位,更销往16个海外国家。该公司创始人这样形容他对微众银行服务的印象,“微众银行贷款产品给我的印象就是‘快’‘准’‘狠’。审批速度快,授信精准,业务模式狠:随借随还,很及时。”

而在这样高的制造业客群占比基础上,微众银行以微业贷模式为核心延展了服务科创型中小微企业及战略性重点产业的差异化“科技金融”服务,以及贴合供应链上下游小微企业特色融资需求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并重点围绕高端制造业企业展开更深入的服务探索,创新实践并推行了一系列服务中小微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的产品及服务。

为支持中小微企业成长,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微众银行推出企业金融品牌“微众企业+”,打造全链路商业服务生态,为广大中小微企业提供信贷、贴现、保险、理财、账户管理等数字化的企业服务及产品,满足企业全方位的服务需求,助力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与此同时,微众企业+还提供人才招聘、数字创投、宣传推广等服务,能够更好地为制造业中小微企业提供资金、人才、资源等不同成长周期所需要的全方位支持,助力企业聚焦主业、以创新驱动发展。

微众企业+致力于与中小微企业共同成长,而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从“制造”变“智造”的当下,微众企业+将为更多制造业的中小微企业经营提供强而有力的数字化支撑,畅通企业数字化转型之路,共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结语:

谈及金融业与制造业的关系,经济学家、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林毅夫的研究表明,只有当金融结构与制造业结构相匹配时,才能有效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促进制造业的增长。在中国制造业处于腾笼换鸟、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中国金融业同样也面临着这样结构性调整的需求。做什么,如何做,大家都在探索,而微众银行的实践,或许能给更多人带来一些思考的可行方向。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