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实现由机器人大国向机器人强国迈进

http://www.gkong.com 2024-03-04 14:50 来源:中国经营报

机器人作为新兴技术的载体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使能装备,是国家科技实力和制造业高端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产业体系现代化的关键支撑。

《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表示,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将机器人纳入国家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出台了一系列重要规划,以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为牵引,推动机器人在工业、物流仓储、抢险救援等各领域的研制与示范应用,为机器人研发创新和产业化应用指明了方向。

柔性化、协作化、智能化趋势

2021年12月颁布的《“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路线图:到2025年,我国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整机综合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关键零部件性能和可靠性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超过20%。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及一大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建成3~5个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实现翻番。到2035年,我国机器人产业综合实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时颁布的《“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70%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大部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应用智能化;到203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网络化,建成500个以上引领行业发展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报告》称,在国家战略引领和政策推动下,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成为推动全球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工业、服务、特种机器人产量快速增长;品牌实力不断增强,产业基础能力持续提升,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能力显著增强;产业集群加速形成,成为推动机器人产业迈向中高端的重要抓手;机器人产业投融资力度进一步加大,资金来源更加多元化。

此外,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传感技术等与机器人技术融合创新驱动下,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呈现柔性化、协作化和智能化的趋势。全域感知、智能决策、准确执行等数智技术的突破,拓展了机器人的能力边界,丰富了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使机器人的应用领域从工业生产向仓储物流、交通运输、文化旅游、医疗护理、家庭服务等领域不断拓展,不仅成为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方式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抓手,也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报告》表示,尽管我国机器人产业在市场规模、自主创新和产业基础能力等方面不断提升,但是从总体上看,还不能满足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部分核心环节、关键技术和工业软件等产业链上游环节依然存在短板;自主品牌企业的产业规模与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标准、检测和认证体系建设滞后于产业发展,人才规模、结构不能适应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产业基础补短板 新兴领域锻长板

《报告》认为,我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由机器人大国向机器人强国迈进,就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全面贯彻 《“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深入落实《“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坚持以“创新驱动、应用牵引、基础提升、融合发展”为指导,以成熟场景普及推广为主线,以产业集群建设为重点,充分发挥头部企业聚集与辐射的带动作用,在补齐产业基础短板的同时在新兴领域锻长板,推动机器人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报告》建议,一是继续提升机器人产业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充分发挥我国举国体制的优势和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中心等研发机构的作用,建立以龙头企业为主导,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联合体,尽快突破高性能减速器、高性能伺服驱动系统、智能控制器、智能一体化关节、新型传感器、智能末端执行器等产业共性技术瓶颈,加紧对柔性机器人技术、液态金属控制技术、生肌电控制技术、敏感触觉技术、智能交互技术、情感识别技术、脑机接口技术、虚拟现实机器人技术、云服务技术等前沿技术的跟踪、研究与开发,做好技术储备。鼓励关键核心零部件企业、机器人本体及整机企业、一体化解决方案企业针对新市场需求开发新产品、创造新模式。

二是加快实施“机器人+”应用行动,拓展机器人应用的深度和广度。聚焦国家战略、产业发展和消费升级需求,在制造、物流、服务、医疗、健康、农业以及抢险救灾等特殊领域遴选发布一批应用成效显著的机器人产品和场景,积极推动“机器人+”应用,在深化机器人应用的同时,大力拓展新兴应用。在工业领域,充分发挥本土机器人企业制造成本低、离市场近,以及善于将复杂的工业场景与机器人技术、工艺相结合的竞争优势,从应用端入手,与系统集成商、终端用户企业紧密合作,深耕细分市场,形成一批先进适用的机器人产品和解决方案,在实际应用中不断提升产品的性能品质,加快技术更新迭代,扩大自主品牌机器人的影响力。深化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在家庭服务、公共服务、医疗健康、养老助残、特殊环境作业等领域的应用,不断发掘新应用场景,研发设计出符合不同行业需求的新产品,提升产品性能、质量和安全性,推动产品高端化智能化发展,为各行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提供支撑。

三是大力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构建机器人产业发展新生态。充分发挥骨干企业的引领作用,依托重点项目产业基地建设,将产业链布局与产业集聚相结合,推动骨干企业迅速成长为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机器人领航企业,吸引产业链上的众多中小企业聚集在骨干企业的周围,形成集群效应,打造在机器人整机、零部件和系统集成等领域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形成产业链上中下游协同创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产业生态。聚集全球创新、产业、人才与金融资源,打造面向机器人智能产业集群发展的生态体系,推进优势资源要素的融合发展,提升基地、园区对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综合承载能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及一大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

四是完善机器人标准体系和检测认证体系,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加快构建、完善既适合我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机器人标准体系,鼓励、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制订或修订,鼓励和支持国内机构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提升自主技术标准的国际话语权;加强检测认证能力建设,鼓励企业加强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试验验证能力建设,完善和提升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的试验检测服务能力,推进中国机器人认证体系建设,持续提升“中国机器人认证”(CR)的影响力,不断完善我国机器人质量监督体系。

五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多元化、国际化、专业化的高素质产业人才。破除人才流动的机制障碍,围绕机器人产业的应用与市场需求,建立从研发、生产到集成应用、操作维护的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和储备体系;鼓励高校与机器人企业合作办学,加快培养既具有机器人产业相关知识又具有动手能力的机器人及相关专业人才;依托国家重大专项、科技计划和示范工程等,培养机器人高层次技术研发人才和管理人才;通过建立机器人领域科技专家库,建立健全机器人科技人才激励机制,优化创新人才成长环境;加强国际交流与学习,加快引进工业机器人高端人才,为海外专业人才回国工作或创业营造良好的环境。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