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gkong.com 2025-05-08 13:38 来源:中国信息化周报
2025年5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发布公告(2025年第9号),决定成立部制造业中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编号为MIIT/TC2,主要负责制造业中试基础通用、关键技术、行业应用等领域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第一届工业和信息化部制造业中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由80名委员组成。
统筹推进中试平台建设意义
制造业中试平台是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专业机构等主体,通过市场机制自愿建设、自主结合,形成的法人实体。其主要目标是为处于试制阶段的新产品提供中试服务,帮助其从实验室研发向大规模生产过渡。2024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加快布局建设制造业中试平台的通知》发布,明确指出聚焦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核心任务,坚持需求导向、场景牵引、系统布局、因地制宜,统筹推进中试平台建设,有效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和政府引导作用。通过汇聚创新资源,完善转化机制,发挥溢出效应,贯通概念验证、实验室研发、中试验证、产业化应用全链条,形成综合性、专业化的中试服务体系,切实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成立制造业中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是贯彻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加快布局建设制造业中试平台的通知》要求的重要举措,其核心在于通过标准化工作推动中试平台建设,进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这一举措不仅响应了《通知》中关于“贯通全链条、形成中试服务体系”的要求,还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是落实国家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关键一步。第一,体现需求导向原则。委员会通过制定标准,满足中试平台建设的实际需求,确保平台能够有效支持新型工业化发展。第二,满足系统布局、因地制宜要求。委员会负责统筹不同领域的中试标准,推动中试平台在全国范围内的合理布局。委员来自全国各地,能够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产业特点和资源优势,促进中试平台与地方经济的结合。第三,促进市场与政府协同。委员既有来自政府主管的研究机构,又有来自不同企业的代表,能够通过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和市场主导作用,推动创新资源汇聚,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80名委员主要来源
80名委员主要来自三类机构。其中,来自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委员约占20%;来自政府/行业协会的委员占比20%;来自企业的委员占比接近60%。可以看到,企业代表占据了绝大多数,其次是高校/研究机构和政府/行业协会,这反映出该委员会的组成结构更侧重于产业界,同时也有一定比例的学术和研究机构的参与。
“制造业中试平台重点方向建设要点(2024版)”主要原材料工业、装备制造、消费品工业、信息技术、新兴和未来产业五大领域,并分别阐述了每个领域包含的具体行业以及在中试平台建设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技术方向。而此次企业的委员主要来自信息技术与通信企业、制造业与装备制造企业、汽车制造与相关技术企业、新材料与技术研发企业、能源与化工等领域,与制造业中试平台重点方向高度契合。
对企业而言,参与制造业中试基础通用、关键技术、行业应用等领域行业标准的制修订,意义重大。它不仅能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技术创新、保障产品质量和安全、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市场准入能力、加强行业交流与合作、掌握行业发展主动权、树立企业形象和品牌,更能推动行业整体技术升级,规范行业发展,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创新发展。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修订是企业提升自身实力、引领行业发展的关键战略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