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gkong.com 2025-11-17 13:45 来源:中国工业报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纵深演进,全球竞争格局正被深刻重塑,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大国博弈的战略焦点。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明确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目标要求。站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新起点,唯有牢牢把握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才能让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同频共振,为现代工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智能化打通
创新转化的“关键通道”
智能化技术的突破与应用,正重构工业生产逻辑,让科技创新从“实验室样品”快速转化为“生产线产品”,推动创新价值向产业实效落地。
一是智能化破解技术适配难题,为创新转化扫清“落地障碍”。通过AI、工业互联网等智能化技术,可精准匹配创新技术与产业实际场景需求,解决技术参数、运行环境等适配问题,避免数字转化“悬空”。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依托AI算法与边缘计算技术,优化传感器数据采集频率与设备联动逻辑,使该技术在冰箱总装线的转化落地周期缩短40%,不良率降低15%。
二是智能化重构转化流程,为创新转化提速“效率引擎”。借助智能流程管理系统、数字孪生等工具,可重构创新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化流程,减少人工干预、降低沟通成本,提升转化全链条效率。京东物流的智能仓储体系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模拟商品分拣、运输全流程,将“智能路径规划算法”嵌入仓储管理系统,订单处理效率提升50%,大大压缩创新算法向实际物流效率转化的周期。
三是智能化链接跨域资源,为创新转化搭建“协同桥梁”。依托智能化协同平台,可打破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间的数据、技术、设备壁垒,促进资源共享,形成数字转化的合力。宁德时代联合华为打造的智能供应链协同平台,将中国科学院研发的“新型电池热管理技术”快速同步至车企研发端,实现技术参数共享、测试数据互通,极大提升了转化速率。
绿色化锚定
产业创新的“核心坐标”
“双碳”目标下,绿色科技创新与产业绿色转型的融合,正成为工业领域的新增长极,推动产业向生态友好与经济价值协同的方向升级。
一是绿色技术突破破解产业创新低碳瓶颈。
聚焦新能源、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的绿色技术研发,打破传统产业高能耗、高排放的发展桎梏,为产业创新提供“技术内核”,实现“创新突破”与“低碳发展”的双重目标。比亚迪研发的刀片电池技术,通过创新电芯结构与热管理方案,在提升电池能量密度的同时,将电池生产过程中的能耗降低18%,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在“低碳技术创新”与“市场规模化”上实现突破。
二是绿色模式转型拓宽产业创新循环路径。
创新“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协同共生”的绿色发展模式,重构产业价值链条,为产业创新开辟“可持续发展”新赛道。苏州工业园区构建的循环经济模式,通过建设共享式污水处理厂、固废协同处置中心,链接园区内电子、机械、化工等200余家企业,实现废水再生利用率达45%、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超90%。
三是绿色标准引领筑牢产业创新规范根基。
构建覆盖产业研发、生产、流通全链条的绿色标准,规范产业创新方向,提升产业绿色竞争力,让“绿色化”成为产业创新的硬性准则与核心优势。远景能源联合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制定《零碳产业园建设与评价标准》,从能源消耗、碳排放量、绿色技术应用等8个维度设定26项指标,该标准已在全国15个省级开发区推广应用。
融合化构建
创新生态的“协同网络”
融合打破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边界,通过“产学研用”协同、产业链上下游联动,构建起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共进的“协同网络”,为创新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一是以跨主体融合,搭建产学研用联动平台。聚焦创新链条各环节需求,搭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终端用户一体化协同平台,破解创新主体间“各自为战”的问题。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依托“揭榜挂帅”与“创新联合体”机制,链接200余家高校院所、500余家制造企业,成功推动“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能效提升”“工业机器人精度优化”等156项成果落地,带动合作企业新增产值超400亿元。
二是以跨领域融合,推动产业跨界渗透。打破传统产业边界,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度融合,丰富协同网络的产业维度。天津菲特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搭建基于工业互联网的质量管理平台,打破数字技术与实体产业的应用壁垒,帮助企业质检效率提升40%以上,不良品率平均降低15%,成为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的典型范式。
三是以跨要素融合,建立要素共享机制。构建数据、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的共享与流转平台,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要素精准匹配,避免资源重复投入,让要素在协同网络中高效流动、按需配置。广东省搭建“产业创新要素共享平台”,借助智能匹配算法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相关技术落地800余项,累计为企业节约创新成本超60亿元,让要素融合成为协同网络的“动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