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isee-

全球经济:失衡的增长

——第二届陆家嘴论坛发言稿摘录

http://www.gkong.com 2009-07-07 16:27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全球经济:失衡的增长

  能简洁、深刻刻画近几十年全球经济增长特点的一个词汇无疑是“全球经济失衡”。全球经济失衡表现为美国贸易逆差和几乎所有其他主要经济体贸易顺差,又对应美国储蓄缺口和其他国家储蓄盈余。长期以来,关于全球经济失衡的分析集中在贸易顺差国汇率问题和储蓄盈余国高储蓄率问题上,而忽略国际货币体系中心国——美国的低储蓄率。由于美国经济和美元在全球经济增长格局和货币体系中的中心地位,美国低储蓄率才是导致全球经济失衡的关键原因。

  1 全球经济失衡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至今,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有美国一直保持经常项目逆差。因此,对全球经济失衡的更恰当表述应该是:美国持续并不断扩大的贸易逆差和几乎所有其他主要经济体持续并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

  根据支出法GDP的统计,任何经济体贸易差额必然对应储蓄和投资之间的关系。贸易逆差国会有储蓄缺口(储蓄率小于投资率);贸易顺差国则会有储蓄盈余(储蓄率大于投资率)。前四大经济体只有美国储蓄率一直小于投资率,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储蓄率呈趋势性下降态势,在投资率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美国储蓄缺口不断扩大。所以,对全球经济失衡的另一表述是:美国持续并不断扩大的储蓄缺口及对别国储蓄盈余的依赖。

  美国储蓄率持续下降意味着,为维持既定的国内消费和投资,就必须借用外部储蓄。然而,国与国之间贸易差额及贸易差额背后的储蓄缺口和盈余关系,同个体经济当事人之间发生的借贷关系一样。受各种因素影响,一国可能出现本国消费和投资超过本国储蓄资源的情况,此时该国就通过贸易逆差向别国借取资源,而国内储蓄资源暂时富余的国家则出现贸易顺差。在宏观经济理论中,临时性、交替出现的贸易逆差和顺差都属正常现象。然而,当一国持续甚至长达数十年的贸易逆差时,所有经济学家都会质疑:该国有足够偿还能力吗?特别是当这样的国家居于国际经济、金融体系的中心地位时,人们就愈发担心其负债能力可持续性及以它为核心的整个体系的可持续性。

  2 全球经济失衡与美国低储蓄率

  由于美国政府和企业都是赤字部门(存在储蓄缺口部门),因此决定美国储蓄率水平的主要是美国居民部门。历史上,美国居民储蓄率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从1984年开始,本已较低的美国居民储蓄率进一步出现系统性下降趋势。1984年,美国居民储蓄率是10.8%,2005年后就接近零储蓄——注意,这是系统性而非暂时性下降,并且这种下降趋势是在对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引擎之一前。正是美国居民部门储蓄率的不断下降造成美国持续贸易逆差。

  导致美国居民部门储蓄率下降有两个关键因素:资产价格上涨产生的财富效应;债务融资便利性。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养老保险体系改革和资本市场发展,美国居民持有越来越多以股票为主的金融市场证券,而80年代中期直至2000年的持续牛市产生巨大的财富效应,使美国居民产生“财富幻觉”,储蓄率不断降低。同时,随着金融体系竞争加剧,美国银行业越来越倾向于发展居民零售业务,美国居民能以较低成本获得越来越多的信贷支持。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居民部门净资产与可支配收入之比整体呈上升趋势。随着净资产相对可支配收入的快速增长,基于生命周期(养老)和预防性储蓄减少,使美国家庭可以把当期收入中的更多份额用于消费支出。在财富效应降低当期养老和预防性储蓄的同时,包括住房按揭贷款和消费信贷在内的债务融资直接推动消费率提高。

  总之,财富效应和债务融资便利性推动美国居民部门消费率提升和储蓄率下降,及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持续。鉴于美国和美元在全球经济增长格局和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中心地位,美国经济增长又带动全球经济增长,而美国低储蓄率又迫使其他国家保持较高储蓄率。换言之,美国低储蓄率而非其他国家高储蓄率是全球经济失衡根源。

  3 全球经济失衡与国际货币体系

  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货币体系及全球经济失衡现象经历三个明显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是1870年到一战前。这一阶段除少数实行银本位的国家外,国际货币本位制以金本位为主,国际货币体系中心国是英国。金本位的重要特点是,货币发行以黄金为准备。尽管针对商业银行的部分准备制极大解放了派生货币受制于黄金,但黄金对货币的源泉——中央银行发行的基础货币始终是硬约束。黄金的获取除来自自有黄金矿藏外,只能依靠贸易顺差,而维持持续贸易顺差又得依靠国内先进生产能力。所以,金本位制下国际货币体系中心国必然是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国家,而金本位制下全球经济失衡的表现就是中心国持续贸易盈余和外围国家持续贸易逆差。

  第二个阶段是一战后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一战后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一个混乱状态。受财政赤字及1929年大危机影响,金本位制度松动。为刺激经济或为财政赤字融资,主要国家时常宣布法定货币贬值或干脆放弃金本位。不过,对黄金的眷恋使这些国家在度过暂时性困难后又重新宣布货币与黄金挂钩。由于黄金始终还是约束,因此成为或保持国际体系中心国的逻辑链条依然成立,即先进生产技术、持续贸易顺差和持续黄金流入。上世纪30年代开始,在英国对外贸易由顺差转向逆差过程中,美国一直维持经常项目顺差。贸易格局演变决定国际货币体系中心国地位的演变,而经济失衡现象则表现为老牌帝国持续顺差转变为新兴强国持续顺差。

  上世纪70年代,随着美国对外贸易持续逆差的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终于瓦解。从此,国际货币体系进入新阶段——以美元为核心的完全的信用本位体系。

  对储蓄输出大国——中国而言,经济增长过度依靠投资和贸易顺差,始终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必须面对的难题。同时,通过长期顺差积累的外部信用支持如何转化为中国信用的提升,将成为现有经济格局下中国对外经济战略的核心。显然,放松过度的金融管制、通过金融发展来推动形成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是题中应有之义。在国内金融发展过程中,中国还应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和中国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以此推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改革,为恢复全球经济再平衡作出贡献。

  (作者供职于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