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监测系统建设要遵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是海绵城市的技术路线。海绵城市建设的方法即是从传统“快排”模式转化为“渗、滞、蓄、净、用、排”的主要工程技术措施。
“渗”,减少硬质铺装、充分利用自然下垫面渗透作用,减少径流,涵养生态与环境,积存水资源。
“滞”,通过雨水滞留,以空间换时间,提高雨水滞渗的作用,同时也降低雨水汇集速度,延缓峰现时间,既降低排水强度,又缓解了灾害风险。
“蓄”,降低峰值流量,调节时空分布,为雨水利用创造条件。
“净”,减少面源污染,降解化学需氧量(COD)、悬浮物(SS)、总氮(TN)、总磷(TP)等主要污染物,改善城市水环境。
“用”,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和再生水,提高用水效率,缓解水资源短缺。
“排”,构建灰绿结合的蓄排体系,避免内涝等灾害,确保城市运行安全。
海绵城市建设要着重处理好几个关系,即水质和水量的关系、分布与集中的关系、景观和功能的关系、生态和安全的关系、“绿色”与“灰色”的关系。
基于上述情况,2015年7月住建部下发《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建办城函[2015]635号文),提出从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和水安全四个方面考核海绵城市建设。
更多关于城市排水监测的信息,欢迎致电:李女士 027-50851666-620 QQ:2242517656 手机:188-2704-78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