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gkong.com 2011-08-01 11:58 来源:南京日报
10天前,南京市上半年的经济数据公布。继上年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跃上5000亿元之后,今年上半年,全市经济继续稳健增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967亿元。
从数字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5年来南京经济实力的壮大——如今半年的地区生产总值,比2006年全年的数字(2822亿元)还要多。
还有更多的变化掩藏在翻番数字的背后。这个5年里,人们的不懈努力,已经让南京的产业“面孔”发生了令人惊异的变化,在工业领域,尤其如此。
八大新兴产业崛起,向产业价值链高端挺进
6月15日,南京地铁一号线南延线上,首列由中国南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自主集成创新的地铁列车上线运营。这一列地铁列车,从牵引、网络控制到制动技术,全部由浦镇车辆公司在自主研发平台上独立完成,其网络控制等核心技术,实现了自主集成创新。到昨天,这列承载着南京轨道交通装备企业自主创新成果的列车,已经在南延线上稳定运行1万公里,各项参数指标良好,即将正式交付地铁公司。
这是南京轨道交通车辆制造中的一个重大突破。依靠技术上的突破,浦镇车辆公司已经拿下了深圳四号线地铁列车以及突尼斯内燃液力传动动车组订单,并第一次凭着其独立制定的技术方案,获得了印度孟买108辆地铁车辆项目订单。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只能跟在国际巨头身后打工,当‘学徒’,赚取微薄的加工费,现在,依靠自主创新,我们已经可以独立承揽国内国际地铁列车制造大单,获取产业价值链高端的利润。”浦镇车辆公司相关人士自豪地说。
浦镇车辆公司这几年的快速进步,是南京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这几年,南京大力推进发展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轨道交通装备、风电光伏装备、电力自动化与智能电网、通信、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材料、航空航天。向产业价值链的高端发展,已经成为这些行业内普遍的追求目标。
智能电网,这是南京有优势的产业,因为国内智能电网“五大豪门”中的三家企业——国网电科院、南瑞继保、国电南自都在南京。为把优势发挥到极致,南京在江宁规划了智能电网产业发展的集聚区。目前,江宁共有智能电网关联企业90多家,是国内智能电网产业链最完整的地区。
风电装备,2006年我市还只有6家企业涉足,而目前,已经形成从桨叶、电机、齿轮箱、控制系统、变压器、变流器到风电机组总成等生产研发、产品检测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相关企业达到近50家。这几年,风电装备产业的产值一直以近乎翻倍的速度增长,2010年达到135亿元。全市的风电产业链上一直缺失的重要一环——大型整机生产企业,去年11月落户江宁滨江开发区,今年下半年,这家名为“南京风电科技有限公司”的企业将正式投产。它将成为今年全市风电装备主营业务收入翻番的有力推手。
传统产业变革,改变“散”“粗”“重”的老面孔
3月30日,中电熊猫六代线在仙林液晶谷竣工投产。从日本夏普公司引进的这条生产线,由于在技术改造中植入了夏普八代线和十代线技术,线上产出的32英寸液晶屏,完全达到了夏普公司八代线生产的32英寸液晶屏的技术水准。
六代线只是开始。对更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项目以及配套项目的引进,南京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一旦项目落定,在东郊这块土地上,将有可能出现一个年产值3000亿元的产业群。作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的电子信息,将改变长期以来“群龙无首”的状态,实现整体的转型升级。
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石油化工、钢铁,这四个产业被人们称作南京工业的四根“支柱”。当城市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人们开始带着复杂的情感审视其中的两根支柱——石化、钢铁。其实,不为人知的是,这些产业内部,也在推进着技术和管理的变革,力图改变低端、粗重的形象。
南钢的努力很有代表性。论规模,它在全国的钢铁企业中只排到第21位,但是,它的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在金融危机后始终保持着同行前三位的竞争实力。“小个头”为什么有“大能量”?南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杨思明说,南钢在科技创新上不断投入,在高技术门槛、高附加值的“门槛钢”上屡屡突破,保持了企业运行的高质量。石油储罐用钢、可以耐受零下196摄氏度低温的超低温容器板、最高等级的油气管线钢、可以做汽车后桥横梁的带钢……少做大路货,多产“门槛钢”,这样的变化正在改变钢铁企业的“粗笨”形象。
石油化工的集聚区——南京化工园,也在悄悄改变。园区在做大做强基础化工基地的同时,投入力量推进新材料、生命科学、高端精细化工等三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并强化了对服务外包、现代物流、化工商品交易等生产型服务业的扶持力度。7月5日,化工园与南京工业大学以及两家民企合作创办的“华创高端技术产业化基地”挂牌成立,这里将作为化工园的创新孵化载体,重点引进有较好发展潜质的中小型创新型企业和研发服务外包企业。高端技术、生产型服务业的介入,正在使“重化工”转向精细和高端。
规模质量再提升,201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要破2万亿
看一组统计数据:2006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196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达到4695.33亿元。2010年,南京工业增加值2005.26亿元,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8502.61亿元。今年上半年,全市工业增加值为122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139.68亿元。
这一组数据反映了近五年来工业规模的快速提升。
在十二五规划中,南京已经描绘出了工业发展的蓝图:201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要突破2万亿,其中,新兴产业要实现销售收入7000亿元,风电与光伏装备、电力自动化与智能电网、通信、节能环保都已被定位为“千亿级”。四大传统支柱产业要实现销售收入11800亿元,其中电子信息产业4500亿元、石油化工4000亿元、汽车制造2000亿元、钢铁1300亿元。
7月初,南京173家“三高两低”企业名单,被要求限期关停或整改。这场“环保风暴”透出了产业发展的强烈信号: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低产出的工业,生存空间已经越来越小,有限的资源将被置换出来,用于优势产业的发展。
工业曾是南京经济发展的“第一方略”,新的形势下,工业仍将快速发展,但发展的方式必须优化。无论是新兴产业的发展还是传统产业的升级,都将从资源驱动转向创新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