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gkongbbs

政策引导调控 用市场方式化解产能过剩

http://www.gkong.com 2006-07-13 11:30 来源:中国工业报

    产能过剩是中国经济出现的新问题,尽管社会各界对产能过剩的认识存在差异,但对解决产能过剩基本达成共识,其对策建议主要有四个方面:依靠市场本身的约束,加以适当的宏观调控;继续适度抑制供给扩张,积极扩大消费需求;短期需要宏观经济政策,长期依靠制度建设;推进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
   依靠市场本身约束加以适当宏观调控
   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指出,一个高度市场化的国家,产能是行业协会或大量微观企业而非政府重点关注的指标。但对于正处于市场化转型的中国而言,政府职能还没有彻底转变,大量国有资产需要政府指导和调控,产业结构调整仍是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需要及时公布有关信息,监测行业供求关系变化,提出相应的政策操作建议。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和政府职能的实质性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将由市场自发调节。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认为,用市场的方式化解产能,解决问题的时间会长一些,但代价小。因为企业会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经验,对市场的预期更成熟,不再只预期一两年的行情,而是看整个行业产品的周期。政府宏观调控也要发生变化,比如通过微调与政策引导调控,逐渐形成一些机制解决产能过剩,这样的代价就会小一些。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认为,产能过剩应该由市场调节供求均衡,市场会自然淘汰过剩产能,价格和利润会去平衡供求。她指出,政府的宏观调控并非是行政干预,如果政府行政干预市场,获利的一定是国有企业。她以最近出台的关于钢铁行业集中度的规定为例,认为这种行政干预非但不能使低效率的过剩产能退场,反而可能引发国有钢铁企业为了提升集中度而开始新一轮大肆扩产,最终只是迫使民营企业退出市场。如果国有企业的过剩产能和银行的坏账最后由政府埋单,那么过剩产能就会变成严重的经济问题。
   适度抑制供给扩张积极扩大消费需求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小广建议采取“供需相反调节政策”,即一方面继续适度抑制供给扩张,另一方面积极扩大消费需求,使供给与消费形成良性循环。具体地说,就是在增量上,大力控制一般性产品的生产,鼓励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对于技术含量低的产品,从土地和信贷上严格把住闸门,迫使其进行技术改造升级。对于还没有形成产量的产能,通过企业自身的调控,比如一些企业联合,采取限产的措施,抑制或放缓产出的增长。对于落后的产能(行业中高耗能、高污染和技术落后的生产力),可以通过立法进行淘汰。在扩大需求方面,他认为主要是扩大内需,重点是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加强公共品供给,以扩大消费。
   庄健更倾向于用“扩大需求,消化过剩产能”解决问题。他所指的需求是“最终消费需求”,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启动农民消费和农村市场;二是适度提高公务员工资,保护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三是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并提高水平,积极探索新时期城乡扶贫的方式方法,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城乡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
   左小蕾认为,启动内需、启动农村消费是吸收过剩产能的途径,但不能为了解决过剩产能而实施一些强行消费的政策,要从增加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入手。
   国家信息中心中经网首席经济师梁优彩建议,在拉动消费时,着重拉动边际消费倾向,政府通过有效的转移支付、增加低收入者的工资,使他们的消费预期和收入预期有所变化,促进消费的增长。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认为,扩大消费需求不在于创造普通消费需求,而在于创造能够吸纳大量过剩产品的有效需求。他所指的有效需求是住宅和汽车消费,因为近两年的投资高潮主要集中在这几个领域,造成的过剩也是在这几个领域。他建议,进一步解放住房和汽车的需求,来吸纳这些过剩的产品。
   短期需要宏观政策长期依靠制度建设
   陈东琪认为,解决产能过剩需要短期的宏观经济政策,但实际上更多的要依靠制度建设,依靠机制。要把政策效果落实到机制的形成上来,使企业更具成本收益意识,更具自我调节能力。这样,以后再发生周期性过剩的时候,代价就会小一些。
   左小蕾认为,在目前的体制下,要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市场化的体制改革是根本。她强调,正确的宏观政策非常重要,政策不对,不但不能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还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产能过剩。正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防止过剩产能在短期内恶化,进而导致经济严重下滑的重要手段。她认为,在目前的经济环境和体制下,加大政府投资和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不是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良策妙方。
   她建议,财政政策保持稳健,特别在那些容易制造政绩的行业,在那些已经产生巨大过剩产能的行业,严格控制以各种名目改头换面的项目投资。要严格控制利用“十一五”规划中关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变相大上快上无益于改善农村设施的工程。货币政策从宏观层面适当控制货币总量,更多利用利率工具,用市场化的方法进行积极的信贷总量调控,控制新增产能,避免产能的过度释放。出口产业要减少贸易摩擦,要进行制度性的完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建议,用金融杠杆缓解产能过剩,形成市场化的、更为灵活有效的金融资源配置机制,更好地识别风险,从经济周期的角度对风险进行定价,推动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从而推动投资的健康增长。同时,改革投融资体制,放松对于垄断行业的管制,理顺价格关系。
   还有专家提出了建立对破产企业实施救助的办法和机制,包括对下岗职工进行培训、给予信息引导等,帮助解决银行借款呆坏账问题。
   推进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
   陈东琪认为,中国以后的经济增长要靠技术进步,而不是依赖原材料和资源的投入。要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创造更大的产能,更多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他建议,对于新进入的企业,在配置安排、组织生产的时候,给予一个选择导向。如在税收门槛、融资条件等方面提供行业性便利,引导新企业进入更多依赖于人力资本而非自然资源的、科技含量更高的领域。对于已经进入的企业,可以进行产品选择、技术流程选择,或者选择重组并购。传统产业的一个重要方向是走集中化道路,企业通过市场手段自己去进行产业集中,而不能仅仅由政府去搞人为的产业集中。同时,企业自身要进行技术、产品和流程方面的创新。
   有学者认为,产能过剩时期是服务业发展的良机。在产能过剩情况下,资金会急于寻找出路,企业会更加注重成本控制、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政府也会为鼓励就业而愿意资助就业能力强的第三产业的发展,直接带来的后果可能是制造业、服务业的繁荣。他们建议,政策资源应大力支持“产能不足”的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保证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5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