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振式杀虫灯杀虫效果分析与体会 l 杀虫效果分析 杀虫灯诱杀害虫主要是利用害虫趋光、趋色、趋波、趋味等特性,引诱害虫扑灯,再在灯外配制高压电网触杀害虫的物理防治技术,以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1.1杀虫数量多,控害效果好 2004年,我县植保站在晋熙、小池、城西、新仓四个粮食主产区实施万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示范基地,同时配合粮食部门在示范区内实施333.3h耐无公害大米生产,推广应用杀虫灯75盏。如城西乡春光村在一季稻田安装杀虫灯17盏,6月4日开灯,到9月1日止,共诱虫21Okg,以鳞翅目、鞘翅目等害虫为主。据7月4日田间调查,安灯区四(2)代稻纵卷叶螟初卷叶率平均为4.63%,百丛低龄幼虫平均为161.3头;而未安灯区初卷叶率平均为n.67%,百丛低龄幼虫383头,比安灯区分别重7.03%和221.7头。又据产棉大乡大石棠林村共投入1.21万元,安装杀虫灯30盏,6月13日单灯一夜诱虫1.6kg,据统计,斜纹夜蛾全村每亩少用药防治3次,节约防治成本4.6万元,同时减轻劳动强度,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天敌种群。 1.2压低虫口基数,降低生产成本 因杀虫灯可诱杀大量未产卵的成虫或部分产卵的雌成虫,从而达到明显降低田间的落卵量和幼虫数量的效果。据城西乡蔬菜基地9月上旬灯控区调查数据显示:甘蓝型团叶包心菜平均单株有斜纹夜蛾低龄幼虫0.25头,白菜平均百株有小菜蛾7.5头,萝卜平均百株有小菜蛾6.9头;而非灯区在连续两次用药的条件下,包心菜平均单株有斜纹夜蛾2.3头,白菜平均百株有小菜蛾41头,萝卜百株有小菜蛾26头。灯控区与非灯控区相比,包菜斜纹夜蛾降低89.13%,白菜上小菜蛾降低81.7%,萝卜上小菜蛾降低73.46%.另据果树挂灯区资料反映:诱虫量大,种类多,日平均单灯诱杀虫的重量达1859.主要害虫种类有:食叶蛾类、吸果夜蛾类、食叶甲虫类等。 据对使用杀虫灯的乡(镇)多点调查表明,推广应用杀虫灯是一项低投人、高产出的害虫防治措施。以蔬菜区成本核算可以看出,灯控区蔬菜除了发生蚜虫和菜青虫使用农药防治外,其他害虫基本上没有用药。而非灯区5一9月份防治蔬菜害虫月平均用药5次,每次农药成本75元/hmZ,人工费用按45元/hmZ,农药成本375元/hmZ,人工费用225元/hmZ,共计600元/hmZ.灯区每盏300元,安装费用每盏180元,5个月(5一9月份)电费30元,共计510元,每盏灯控制面积3.4hm2,费用巧0元爪时。若每盏灯的使用寿命按5年折算,每h耐平均费用只有30元,只占使用化学农药费用的8.45%. 1.3施药次数减少,降低农药残留 推广应用杀虫灯后,因作物而异,一般减少化防4次左右,折算减少农药使用量7509/11m“(折纯),由于农药使用量减少,降低了农作物的农药残留量,据无公害大米生产基地农产品残留检测分析表明,各项农残均未超标。 1.4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天敌 种群据大石棉区灯区7月份ZOd共诱天敌36头,平均每天诱杀1.8头,主要种类为蜻蜓、草岭、瓢虫等,同时诱杀各种害虫357头,益害比1:198.3,天敌占总虫量比例为0.5%. 2 几点体会 2.1统一思想,加强领导,落实经费,确保杀虫灯推广应用 农作物杀虫灯是一项受益于千家万户的公益性事业,是解决农民防治难的一个有效手段。我县是集库区、山区、丘陵区、贩区为一体的山区县,昼夜温差大,害虫发育进度参差不齐,给农户防治带来一定困难,而且农户承包的土地面积小,不愿自己投资。因此,县政府牵头,组织各乡(镇)政府及有关部门把它当作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上下统一,提高认识,落实经费,确保杀虫灯得到进一步应用。 2.2抓好培训,提高技术到位 率县农委和各乡(镇)政府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组,充分利用广播、电台、宣传栏等媒介广泛宣传。县植保站和各乡(镇)农技站的技术人员充分发挥技术专长,根据各地作物栽培布局,种植面积,制定出安灯计划,并不拘形式向农民讲述杀虫灯的田间安装、使用技术和故障维修等技术,努力提高技术到位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