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动汽车的近年来在国内的普及,传统“充电”模式较长的耗时,给不少车主带来了“里程焦虑”。“换电”模式的出现大幅度改善了这类问题。同时,“换电”也让商用车、轻卡、重卡在其应用中更节能高效。在强烈的用户诉求及 “碳中和”等政策的引领下,“十四五”期间国内换电站的建设有望迎来爆发。那么,在换电站当中有哪些SICK的传感器呢?今天让小西带各位一探究竟。
目录
01 乘用车换电站传感器应用
02 商用车(轻/重卡)换电站传感器应用
01 乘用车换电站传感器应用
应用场景一
主要应用
车辆到位检测,电池到位检测,取放机构到位检测,电池冷却液液位检测,换电站站点雨水的液位检测

客户痛点
潮湿气候下车辆带着泥水进站,保护等级低的接近传感器不耐用(推荐IMB,IP68/IP69K)
寒冷地区存在-20~-30℃的工作环境,不耐寒的接近传感器无法正常长期工作(推荐IMB,使用温度至-40℃)
电池外壳可能存在铝制材料,对接近传感器而言检测距离出现巨大衰减导致检测不稳定(推荐IMR,衰减系数为1)
充电时,冷却液需要较为准确的液位检测,避免冷却液输送出现误差
户外的充电站避免不了雨水的浸润,如果雨水深度较大会影响充电站使用(户外充电站往往缺少现场操作人员,雨水量也无规律可循)(推荐CFP)

推荐产品
接近传感器:IME/IMB/IMR
光电传感器:G6/G10
液位传感器:LFP/CFP/GRF18s



应用场景二
主要应用
车辆举升高度测量、车辆引导、电池取放位置识别、车型识别

客户痛点
需准确反馈车辆被举升高度,测距传感器具备较好的稳定性和精度
虽然通过入站时拍摄车牌号识别大致车型以及通过机械机构对车辆位置进行矫正,但车辆的停靠位置仍可能存在前后左右的偏移,不同车型间车底的结构也存在差异,有时需要站内人工配合,从而找准车底电池取放的准确操作点
推荐产品
激光测距传感器 :DT35/OD1000(车辆举升高度测量),可配合IO-LINK智能网关SIG200交互数据
3D视觉:Visionary-T mini (车辆引导、电池取放位置识别)
RFID:RFU610(有机会成为车型识别方案,测试验证中)

应用场景三
主要应用
电池仓:探货,堆垛定位,堆垛机位置反馈

单仓型乘用车换电站

双仓型乘用车换电站
(堆垛机不用频繁移动,效率高)
客户痛点
探货时可能存在较大倾斜角度且被测物表面较反光
推荐产品
TOF原理(时间飞行原理)激光光电传感器:WTT12L(探货)
激光测距传感器:DL35(堆垛定位)
码带定位传感器:OLM(堆垛机位置反馈)

应用场景四
主要应用
安全防护:反馈防护门和底部滑板开合情况、换电站/电池仓出入口防护

客户痛点
须确保机构正确到位,从而安全执行下一步机构操作
须防止司机中途下车导致事故、防止人员或动物误闯换电站导致事故
推荐产品
安全磁开:RE13
安全光幕 :(具体型号视项目需求而定)

02 商用车(轻/重卡)换电站传感器应用
应用场景一
主要应用
车辆到位检测,电池到位检测,取放机构到位检测,电池冷却液液位检测,换电站站点雨水的液位检测

客户痛点
除了乘用车换电站涉及到的痛点之外,重卡换电站使用接近传感器需要考虑大功率电机的干扰(推荐IMS)
充电时,冷却液需要较为准确的液位检测,避免冷却液输送出现误差
户外的充电站避免不了雨水的浸润,如果雨水深度较大会影响充电站使用(户外充电站往往缺少现场操作人员,雨水量也无规律可循)(推荐CFP)
推荐产品
接近传感器:IME/IMB/IMR/IMS
光电传感器:G6/G10
液位传感器:LFP/CFP/GRF18s



应用场景二
主要应用
车辆引导、电池取放位置识别、车型识别

客户痛点
除了乘用车换电站提到的痛点外,由于轻/重卡车辆重量大,换电站如果通过机械机构来矫正车辆的位置或带来损坏设备或车辆的风险,由于轻/重卡车辆体积大,给司机的准确停靠也带来挑战,如果不用3D视觉或扫描仪方案则很难找准吊装和电池的取放的操作点
推荐产品
3D视觉:Visionary-T mini (车辆引导、电池取放位置识别)
RFID:RFU610(有机会成为车型识别方案,测试验证中)

应用场景三
主要应用
电池仓:探货,行架定位,行架位置反馈;
安全防护:反馈防护门和底部滑板开合情况、换电站与电池仓出入口防护

客户痛点
与乘用车换电站相似
推荐产品
TOF原理(时间飞行原理)激光光电传感器:WTT12L(探货)
激光测距传感器:DL50/DL100(行架定位)
码带定位传感器:OLM (行架位置反馈)
安全磁开:RE13
安全光幕:(具体型号视项目需求而定)



点击查看电子资料:






点击下方视频号浏览更多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