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波司登投入超5000万元,用5个月时间完成了全国门店的RFID系统部署——从工厂到仓库,再到几千家门店,流程一次性打通。速度与规模,让不少同行直呼“难以复制”。2025年6月26日,波司登发布24/25财年年报:收入同比增长11.6%,达到约人民币259.02亿元,连续九年刷新纪录。

但即便如此,在许多零售从业者眼中,这套完整的RFID故事,这依然是“别人家的故事”。这不是个新话题。RFID在零售行业谈了十多年,从迪卡侬十多年前就上线使用开始,技术本身早已不是门槛,真正拦住大多数品牌的,是它在现实流程里跑不顺、连不通、兜不住。本文以一家年营收超30亿元的国内服装连锁品牌为例,拆解它如何在仓储端与门店端,完整跑通一套能长期运转、不靠人兜底的RFID方案,也试图回应一个问题:为什么到现在,零售行业对RFID,依然停在“试水”阶段。
1、仓储改造:设备选型只是表象,数据结构才是动手前的第一堵墙
这家品牌的仓储系统并非从零起步——条码管理已经运行多年,货位编码和流程表面看起来并无明显短板。但当RFID被引入后,真正的麻烦才显现:原有的SKU编码、货位体系、接口逻辑,根本没为“一扫全件”的作业模式做过准备。
项目初期,第一批RFID标签上线时因为编码格式不统一,导入系统的错误率接近8%。这一波“开局翻车”让团队意识到,设备只是跑腿的,背后的数据底层如果不先统一,后面就会层层加码出错。
在斯科项目团队介入重新规划后,对仓库动线和系统接口进行了调整,并分区部署设备:
(1)主入库区:RFID仓储门禁批量读取整箱服装标签,每秒可处理上千件商品,配合自动扫码台完成箱件绑定;

(2)出库核验区:RFID通道机批量复核出货,系统自动比对订单SKU与实物读取结果,差异直接标记;

(3)退货与拆零区:工业级RFID手持终端处理散件及特殊退货,确保非标流程也能闭环入账。

对高价值或快速流转的SKU,还布置了RFID一体机+摄像头联动,后台实时生成库存动态坐标,货物被移动时立即触发记录。

改造完成后,抽检比例从100%降到10%,但质检效率反而提升了一倍以上。过去一个质检员每天600箱的处理量,如今能稳定在10000箱左右。
2、标签写入与信息链路
系统能不能“自己对账”的关键 在项目里,一个反复被强调的观点是:RFID标签不是贴上去的,是写进去的。
很多企业为了图快,只在标签里写SKU码,忽略了批次、入库时间等信息。但这样做的结果是,一旦出现退货、错发或责任认定,系统缺乏“自我回溯”的能力,只能靠人工追溯。本项目最终确立的做法是:
使用RFID发卡器给标签写入SKU、批次号、供应商代码、入库时间戳、库位坐标等字段,采用统一编码规则,确保系统能自动解构并匹配数据。

写入过程由中间件控制,完成后自动生成日志记录,任何异常都能在一分钟内定位到环节,减少了人为干预的时间成本。
3、门店端:问题不是设备不够,而是“能看得懂”的太少
门店端的麻烦更直接:顾客结账时带着多件商品经过通道,如果系统不能准确判断哪些是已付款的,就可能出现漏读未警或误报频响的情况。过去几年,常见的症状包括:
(1)漏读:高峰期多件商品同时经过,部分标签未被读取;
(2)误读:展示模特上的服装触发误报,顾客体验受影响;
(3)串读:标签结算状态未更新,导致门禁频繁误响。
这些问题让不少品牌即便在仓库端部署了RFID,也在门店端保持谨慎。本项目在门店部分明确了目标:彻底解决漏读、误读、串读的问题,并保证在收银高峰时依旧能稳定运行。
最终采用了斯科信息的门店端组合方案:
1. AI算法RFID门禁:能识别,更能判断
门禁采用相控阵天线与AI轨迹算法结合,能够区分标签是静止还是被带出,自动屏蔽无关标签。同时支持动态白名单,将模特展品、店员操作服等排除在报警范围外。

测试中,在2.5米通道内同时混行多件已结算与未结算商品,漏读率控制在0.2%以内,误报率低于0.1%。
2. RFID收银系统:把判断权交给系统
高峰期的收银风险在于“人工疏忽不可逆”。新系统能一次性批量识别顾客携带的全部标签,未付款的商品状态在结算前不会被改写。

完成付款后,系统同步更新门禁识别规则,确保任何未结算的商品无法通过出口。
当出现异常时,后台能直接显示具体商品信息,店员无需在顾客面前反复检查,减少尴尬和争执。
3. RFID手持终端:让盘点融入日常
门店盘点不再需要闭店大规模动员。两名员工轮流使用手持终端,半小时即可完成全场盘点并上传数据,系统还能标出长期未动的库存与出入不符的记录,让管理从被动转为主动。

4、为什么十年了,零售还在“试水”RFID?
项目负责人一句话点破关键:“以前谁做谁掉坑。”
在零售企业眼里,RFID并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一次高投入、高风险的系统改造。一旦没跑顺,不仅耽误发货,还会在门店端直接影响顾客体验。
这次项目的经验是:不是看RFID能识别多少,而是看它能替代多少人工判断。从标签编码到识别策略、从系统接口到现场施工,都是影响最终效果的变量,缺一环就可能前功尽弃。

5、结语
RFID在零售行业,技术和设备早就不是稀缺品,真正稀缺的是把它“做完”的能力。波司登能大规模落地,是因为从前端到门店打通了流程;这家连锁品牌的案例,则证明了当系统能自己判断、自己对账时,RFID才真的融入日常运营。
项目落地后,仓库人力减少近一半,库存周转时间缩短两成多,门店盗损率下降超过九成。但对门店员工来说,这套系统最大的好处是——它像水电一样安静地在运转,不用每天去想它,却能时刻发挥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