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gkong.com 2025-07-10 11:23 来源:中国工业报
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为的是实实在在服务中国人民,也将为全球发展不断创造新的机遇。“十四五”时期,我国遇到的困难问题比预计的要多,取得的成果成效比预期的要好。“每一个人都是亲历者、建设者、见证者,最突出的感受是,前进的道路上任何时候都会有困难挑战,但是难不倒我们、更挡不住我们前进的步伐。”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说。
7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首场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郑栅洁认为,经过“十四五”这五年,我国制度优势更加巩固、创新活力更加强劲、物质基础更加雄厚、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十四五”必将在中国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十四五”五年历程中,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艰巨前所未有,全国上下勠力同心、众志成城,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不仅顶住了压力、经受住了考验,而且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大幅跃升,可谓是“风雨兼程见彩虹”。在“十四五”规划制定的各项主要指标中,我国经济增长、全员劳动生产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等指标进展符合预期,取得了新的开创性进展、突破性变革、历史性成就,已成为世界发展最稳定、最可靠、最积极的力量。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郑栅洁认为,一部五年规划史就是一部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史,记录着新中国一路走来的艰辛与辉煌,集中体现了“中国之治”的成功之道。因此,我国编制实施五年规划:一是注重发挥制度优势。二是注重做到守正创新。三是注重凝聚社会合力。四是注重保持战略定力。展望未来,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国都将坚定不移地办好自己的事,扎扎实实提升综合国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十五五”发展前景将更加光明。
我国综合国力“突飞猛进”
“十四五”即将收官。郑栅洁介绍,回顾“十四五”,我国综合国力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首先看经济实力。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120万亿、130万亿,预计2025年可以达到140万亿左右;增量预计超过35万亿,相当于再造一个长三角,也相当于我国排名前三的经济大省——广东、江苏、山东三个省经济总量的总和,超过了世界排名第三国家经济总量,实体经济根基越来越强。同时,我国是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第一货物贸易大国、第一外汇储备大国、第一能源生产大国、第一人力资源大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社会保障体系,建成了全球数量最多的5G基站,类似的“第一”“最大”“最多”还有很多。
郑栅洁表示,“十四五”以来,我国每年制造业增加值都超过30万亿元,连续15年稳坐全球制造业“头把交椅”,20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不能造的越来越少、能造的越来越好。
第二看创新能力。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研发人员队伍,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达到26个、占比全球第一,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6万家,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感越来越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创新从点状突破到系统集成加速推进,“硬核产品”层出不穷,站上了一个又一个“大国重器”的创新制高点。比如“第一艘”“第一座”“第一次”彰显了中国创新的重大突破,科技创新带动产业不断向中高端转型升级,很多领域加快从量变到质变、从中低端到中高端、从追赶者到领跑者转变。
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袁达认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成果层出不穷,创新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新质生产力正在全面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其中有“5个加速”。第一是研发投入加速增长。第二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突破。第三是新兴产业加速壮大。第四是人才创新活力加速迸发。第五是中国式创新生态加速形成。过去几年,我国有了自主研发的高性能芯片和操作系统、有了赋能千行百业的AI大模型、有了能大幅提高生产效率的机器人,创新“势能”向经济“动能”持续转化,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都在加快落地和实现,2024年“三新”经济增加值超过24万亿元,相当于北京、上海、广东地区生产总值的总和。
第三看软实力。我国发展全球瞩目,越来越多的国家与我国开展治国理政交流,学习借鉴中国方案、中国经验。我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为全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现代化模式,“人类命运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显著提升,国家版本馆、国家档案馆、国家文化公园等赓续中华历史文脉,网剧、网文、网游等文化“新三样”在海外影响甚广;国际影响力、感召力明显上升,共建“一带一路”成为全球共同繁荣之路;大力推进自主开放、单边开放,单方面免签“朋友圈”扩大至47国,“中国游”“中国购”持续升温,2024年外国旅客入境量增长96%。
第四看抗冲击能力。我国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粮食生产实现“21连丰”,2024年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在大食物观的引领下,谷物、肉类、花生、蔬菜、茶叶、水果等产量位居世界首位;能源自给率保持在80%以上,2024年油气总产量首次超过4亿吨油当量、发电量达10万亿千瓦时,煤、油、气、核、可再生能源等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有力保障14亿多人的用能需求;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体系,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不断提升,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底气更足;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不断提高。
我国基建不断跑出向新力和加速度
“十四五”时期,我国基建不断跑出向新力和加速度,撑起了中国速度、中国质量,也托起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幸福生活的新期盼。郑栅洁介绍,我国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强,拥有全球最大的高速公路网、高铁网、港口网、城市轨道交通网、输配电网、宽带网,也拥有全球数量最多的风电装机、光伏装机、充电桩、快递网点等,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托起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的便利生活。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表示,我国人均GDP刚超过1.3万美元,要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就必须保持一定的投资强度。经过四年多扎实推进,我国102项重大工程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重大成效,预计2025年底前能全部完成规划目标,可以用“五个新”来概括。
一是基础设施构筑经济循环“新支撑”。贵阳至南宁高铁、和田至若羌铁路、中老铁路、成都天府机场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成投运,川藏铁路、平陆运河等重大工程稳步建设,全国约90%县级行政中心实现30分钟上高速,50万人口以上城市高铁覆盖率达到97%,为畅通国际国内大循环提供了坚实支撑。
二是科技攻关赋能经济发展“新活力”。新技术让传统基础设施焕发了新的活力,2024年全国港口平均每小时吞吐3.8万个标准箱、比2020年提高26%,作业时效领跑全球。我国一大批科技前沿成果取得重大突破,“祝融号”火星车首次登陆火星;“嫦娥5号”带回月壤已与6个国家开展共享研究;“祖冲之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领跑全球;“东方超环”核聚变实验装置实现1亿度高温、1066秒的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刷新世界纪录。
三是生态建设创造美丽中国“新奇迹”。“技术增活力,绿色添动力”,讲的是基础设施体系更加智能绿色,最典型的就是“三北”工程攻坚战三大标志性战役全面打响,黄河“几字弯”绿进沙退;科尔沁、浑善达克流动沙地歼灭战有力阻遏京津风沙源;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全长3000多公里阻沙防护带构筑起“绿色长城”;黄河“几字湾”沙漠腹地陕西860万亩毛乌素沙漠已得到全面治理,并建成国家森林城市。
四是民生项目提升百姓生活“新品质”。国家发展改革委支持建设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全面覆盖中西部等优质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省份,推动707家县级医院达到三级医院能力,加快实现“大病不出省,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新增学生宿舍床位超50万张,支持“双一流”高校本科扩招。支持208万户困难家庭适老化改造,超过170万人次残疾儿童接受康复救助,“一老一小”保障更有温度。
五是安全工程筑牢国家安全“新基座”。我国6个国家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救援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加强。同时,四大油气战略通道持续完善,全国水库总库容达万亿立方米、大坝数量全球第一,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比如,建成的白鹤滩水电站、深中通道等设计寿命都长达百年以上;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采用国际最高安全标准,扛得住17级台风、9级地震;我国已建成44条特高压输电通道,另有4条正在建设,电网不仅规模大、覆盖广,而且坚强可靠,“十四五”以来我国没有发生过重大电力安全事故。
李春临强调,“国之重器扛得住地动山摇、经得起百年风雨”,讲的是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安全可靠。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持续强化部门协同、央地联动,确保102项重大工程圆满收官。同时,科学谋划“十五五”重大工程项目,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