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工控搜 论坛 厂商论坛 产品 方案 厂商 人才 文摘 下载 展览
中华工控网首页
  P L C | 变频器与传动 | 传感器 | 现场检测仪表 | 工控软件 | 人机界面 | 运动控制
  D C S | 工业以太网 | 现场总线 | 显示调节仪表 | 数据采集 | 数传测控 | 工业安全
  电 源 | 嵌入式系统 | PC based | 机柜箱体壳体 | 低压电器 | 机器视觉
二氧化氯在水厂的应用
上海丽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收藏本文     查看收藏
二氧化氯在水厂的应用
二氧化氯
一、 性质:
(一) 物理性质:
①、二氧化氯ClO2摩尔质量为67.453g/mol是在自然界中完全或几乎完全以单体游离原子团整体存在的少数化合物之一。ClO2熔点-59℃,沸点11℃。常温下是黄绿色或橘红色气体,ClO2蒸气在外观和味道上酷似氯气,有窒息性臭味,当溶液中ClO2浓度高于30%或空气中大于10%,易发生低水平爆炸,在有机蒸气条件下,这种爆炸可能变得强烈。
②、二氧化氯不稳定、受热或遇光易分解成氧和氯。
③、二氧化氯气体易溶于水,其溶解度约是Cl2的5倍,溶解中形成黄绿色的溶液,具有与Cl2近似的辛辣的刺激性气味。
(二) 化学性质:
①二氧化氯系一强氧化剂,其有效氯是氯气的2.6倍,与很多物质都能发生强烈反应,二氧化氯腐蚀性很强。
② 二氧化氯能与很多无机和有机污染物发生氧化反应其中包括铁、锰、硫化物、氰化物和含氮化物等无机物以及酚类、有机硫化物、多环芳烃、胺类、不饱和化合物、醇醛和碳水化物以及氨基酸和农药等有机物反应。
③、在2-30℃内测定亚硝酸盐和4-甲基酚的阿累尼乌斯图给出了很好的线性关系,每升高1℃其表现速率常数分别增加4%和7%。
二、二氧化氯的消毒机理及特性:
二氧化氯对微生物的灭活机理:先进入微生物体内,然后破坏微生物体内的酶和蛋白质以达到灭活微生物的目的,但二氧化氯对细胞壁有较强的吸附和穿透能力,特别是在低浓度时更加突出。二氧化氯主要通过两种机理灭活微生物,(一)、是二氧化氯与微生物体内的生物分子反应。(二)、是二氧化氯影响微生物的生理功能。
三、影响二氧化氯消毒效果的因素:
1、水温:与液氯消毒相似,温度越高,二氧化氯的杀菌效力越大。在同等条件下,当体系温度从20℃降到10℃时,二氧化氯对隐孢子虫的灭活效率降低了4%。温度低时二氧化氯的消毒能力较差,大约5℃时要比20℃时多消毒剂31%~35%。
2、pH值:适应范围宽。ClO2分解是pH和OH-浓度的函数:
当 pH值>9时
   2 ClO2+2 OH-= ClO2- + ClO3-+H2O  (岐化反应)
3、悬浮物:悬浮物能阻碍二氧化氯直接与细菌等微生物的接触,从而不利于二氧化氯对微生物的灭活。
4、二氧化氯投加量与接触时间:
二氧化氯对微生物的灭活效果随其投加量的增高而提高,消毒剂对微生物的总体灭活效果取决于残余消毒剂浓度与接触时间的乘积,因此延长接触时间也有助于提高消毒剂的灭菌效果,但出水余量不可过高,否则易产生异味和提高色度。
5、光对二氧化氯的影响:
二氧化氯化学性质不稳定,见光极易分解,以稳定性液体二氧化氯的衰减为例,在二氧化氯初始浓度为1mg/l,衰减时间为20分钟,阳光直射、室内有光、室内无光下的二氧化氯残余率分别为12.12%(实测值)88.55%(实测值)99.85%(计算值)。
四、投加量的一般控制:
投加量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为了杀灭细菌除藻类、蚤类、氧
化有机物等而消耗的量,这部分和原水水质情况有关,另一部分是剩余量,是为了满足水在管网中有持续杀菌能力,现国标规定出口不低于0.1mg/l,但在夏季应相应提高。在夏季水温高时二氧化氯在水中衰减散失的比较快,但不宜过高如果超过0.5mg/l,水在加热时产生异味(崔福义)并增加出水厂水的色度,增加亚氯酸盐、氯酸盐含量。应多点投加充分发挥二氧化氯在低浓度时灭活性突出的特点。
五、二氧化氯投加需注意的其它事项:
1、 因二氧化氯具有遇光分解的特性,如果沉淀池 滤池的采光条件较好,应在投加二氧化氯时在沉淀池和滤池增加避光设施,否则将会出现以下情况:
①   二氧化氯遇光分解,使二氧化氯不能充发挥作用,并分解产生亚氯酸盐 、氯酸盐。
    ClO2+ H2O =ClO2- + ClO3+2H+
②   在反应池和沉淀池的过渡段、滤池(恒水位工作)滞水区存在藻、蚤类的二次繁殖问题。(二氧氯因自身分解及遇光分解,滞水区二氧氯浓度很低,藻、蚤类具有趋光性,为二次繁殖提供有利条件。)(夏季在斜板和滤池排水槽及池壁生长藻细胞成层的黏物质,形成一层润滑层,影响感官效果和水质,主要原因也是光。)
③  由于光照强度的不同使沉淀池,滤池出口余ClO2变化较大,必将影响清水池出口余ClO2的稳定性。
2、 二次投加后的水,在清水池不宜储存时间过长。二氧化氯静态衰减结果表明,二氧化氯浓度降低的大部分(50%--60%)发生在与水接触的10min内,在与水接触10min后的1天内,二氧化氯浓度降低了20%--40%。实际在清水池的衰减速度更快。
3、 沉淀池和滤池的负荷不易过低,防止二氧化氯自身挥发和分解。
六、ClO2的无机副产物的产生主要途径:
(1) 、在用ClO2净化饮用水时,大约有50%~70%参与反应的ClO2转化为ClO2—和ClO3—并残留在水中。
(2)、 在光和热的作用下也会产生ClO2—和ClO3—  。     
(3)、 ClO2 的强氧化性在与水中的某些还原物质反应而形成ClO2— 。
(4)、 ClO2在碱性介质中也会发生酸化反应,生成ClO2—和ClO3—。
(5)、 化学法产生二氧化氯的过程中,由反应条件的限制可造成不完全反应和非定量投加,将会导制产物中ClO2—和ClO3—   的增加。
七、如何最大限度减少无机副产物量:
(1)、若用氯酸盐法,可设法提高反应原料的转换效率,探求反应的最佳浓度、酸度、温度、压力。
(2)、要做好水源保护工作,提高二氧化氯应用工序之前处理工艺的效率,最大程度地降低水体与二氧化氯投加量以及有机和无机副产物的生成量。
(3)、在二氧化氯应用工艺阶段注意适量投加二氧化氯在满足氧化和消毒要求的情况下,尽量减少二氧化氯的残余量,并且不要使二氧化氯暴露在阳光下而分解,同时注意水体的pH 值等条件,充分发挥二氧化氯的氧化能力。
八、亚氯酸盐的去除技术:
在净水工艺中去除亚氯酸盐的应用技术,基本上都是氧化还原法,还原法包括硫化物,亚铁和活性炭吸附等还原产物为Cl— 。 氧化法有臭氧氧化等氧化产物为氯酸性。
九、二氧化氯净化饮用水的优势与不足:
主要优点:
①二氧化氯对病毒的灭活能力比氯气强,特别是对隐孢子虫,贾第虫的灭活效果好。
②几乎不产生卤代消毒副产物。
③二氧化氯能氧化去除铁、锰、硫化物等,可以提高混凝效果。④可以有效去除由藻类或腐败生物引起的嗅、味、色,有效去除
致臭的氯酚类化合物,除臭效果比氯气好。
⑤适用的水质范围广,适用pH值范围大。
主要不足:
①净化过程中产生亚氯酸盐和氯酸盐等副产物。
②发生器优化运行控制有一定的难度,运行不佳时容易导致亚氯酸盐,氯酸盐等进入水体,并由此引起更多副产物问题。
③制造成本比氯气高。
④二氧化氯氧化能力强,易分解,必须现场发生,使用不够方便。
十、二氧化氯净化副产物的危害:
    二氧化氯副产物主要是ClO2-  ClO3- ,而其中ClO2-的作用最强,但较氯气所产生的副产物小的多。
高剂量的二氧化氯 可能会在人体内产生过量氧化氢,将液体中的单质碘氧化成活性形成,活性碘会与胃肠中的有机营养物结合成碘化有机物,从而干扰碘的吸收代谢并抑制其生理活性,抑制甲状腺素的分泌而导致血清中甲状腺素的降低,引起胎儿脑质增生。当饮食中脂肪和钙的含量较高时,二氧化氯还可使血液中的胆固醇浓度升高和增大血小板个体,增加心血管病。患病率,损害肝、肾和中枢神经系统。消毒副产物亚氯酸有较大的毒理学影响。亚氯酸盐能使红细胞氧化变性成为无色的正铁血红蛋白,引起溶血性贫血,导致生物个体成加速度减慢和幼胎夭折!还能影响肝功能和免疫反应,毒害性腺使含硫基因受抑制,肝产生坏死病变,肾和心肌营养不良。亚氯酸盐被国际癌症研究所确定为致癌物类。氯酸盐属于中等毒性的化合物,会引起肾功能衰竭。
    二氧化氯,氯酸和亚氯酸的综合作用能引起质突变,使精子畸形,血液和尿液化学成分异常。因此有些人认为二氧化氯消毒的危险潜在不亚于加氯。不过上述研究结果都是在较高浓度和较高的摄入剂量下获得的。当浓度低于2 mg/L时,并没有观察到对实验个体有显著的生理影响。另外据研究 在低于5 mg/L 的浓度时,二氧化氯、氯酸和亚氯酸在生物体的蓄积作用,亚慢性中毒和致突变作用都不明显。所以在采用二氧化氯消毒时,如果严格控制管网中的ClO2-  ClO3- ClO2-的含量,则应当是能保证饮用水安全的。目前根据实验数据,认为安全浓度的界限为10~~100 mg/L 由于二氧化氯在水溶液中消耗较快,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设置亚氯酸盐指标限值已能保证毒性安全要求,可不用进一步设置其他毒理准则(新国标0.7 mg/L)
    据研究,所生成的亚氯酸盐和氯酸盐的数量还与总有机碳含量有关,当二氧化氯与总机碳的比例低于0.4时水处理效果最佳。所以有人建议在投二氧化氯后采用活性碳或其他还原剂(如亚铁盐)进行后续处理。
十一、滤后水二氧化氯的衰减规律及亚氯酸盐的生成规律:
二氧化氯反应时间延长而减少,反应前期衰减较快,后期衰减平缓,二氧化氯投加量越大,快速衰减所需要时间就越短。投加量3.23mg/L时,二氧化氯基本在1小时内完成快速衰减,之后衰减趋向平缓,而投加量2.04 mg /L的二氧化氯在6小时内都维持着较快的衰减速度。
亚氯酸根随反应时间延长而增多,二氧化氯投加量越大,时间内生成亚氯酸根越多,经过24小时后,二氧化氯投加量0.51mg/L 2.04 mg/L  3.24 mg/L时,亚氯酸根的转换率分别为58.3%  72.4%和65.1%。
十二、水中二氧化氯及副产物的控制:
(1)、 二氧化氯在投加量的限制,是为了避免水中二氧化氯及其衍生物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因此一些国家和组织对二氧化氯投加量和出厂二氧化氯余量及其氯酸盐做出了严格规定。在感官角度上对二氧化氯浓度的要求,通常从感官性能要求,二氧化氯浓度要小于0.4mg/L(味阈)指标值为0.7 mg/L按一般实践中人体的感觉反应,水中二氧化氯的最大浓度在0.42——0.45 mg/L以下时对水没有异臭味的影响。(新国标 0.8mg/L )
(2)、 过量二氧化氯和副产物的控制:
1、提高二氧化氯产品的纯度,改善工艺提高控制的精准度。
2、改进水处理工艺。如采用避光,减少跌水,缩短工艺流程的时间等措施。
3、去除消毒副产物。(例:在水中投加亚铁)
4Fe+ClO2+10H2O=Fe(OH)3↓+Clˉ+8H+
4、去除过量的消毒剂。(例:在水投加CO2进行碳酸化处理)
十三、适合二氧化氯处理的水质条件:
1、原水中含有大量的腐殖酸,富里酸等天然有机物质或受到有机污染的地表水厂。
2、因大量藻类和真菌繁殖而产生的色、臭、味的水源。
3、PH和氨氮含量较高的水源。
4、原水的酚浓度高,并且氯酚是水产生味的主要来源。
5、铁、锰含量较高,要采用化学氧化去除的水源。
6、采用氯消毒会使三氯甲烷严重超标的水源等。
十四、二氧化氯投加量及投加点:
1、预处理: 用于预处理除铁、除锰、除藻时一般投加0.5-3.0mg/L
(一般是氯化所需剂量的30%----50%)若同时除臭则还要有所提高,但一般不超过5mg/L。
   投加点一般设在混凝剂加注前的5min左右,以二氧化氯与被去除物质所需的反应时间而定,接触时间约为15--30min,除臭时投加点可以设在滤后。
2、消毒处理:  用于出厂饮用水消最终处理时一般投加0.1--1.4mg/L水温
低时投量可加大;投加点一般设在滤后,接触时间约为15--30 min。处理水中二氧化氯用于保证安全消毒的剩余浓度尚未有统一标准,各水质标准规定各不相同,我国新水质标准规定0.8—0.1mg/L。
总之,实践中二氧化氯的投加量一般约为0.1—5.0mg/L,主要与原水水质和加药处理的目的有关。空气中ClO2的浓度        毒性表现
            5ppm        开始对呼吸器官产生刺激
            17ppm        气味十分明显
            45ppm        对眼、鼻吼产生损伤性刺激
            150ppm        动物40分钟死亡
            350ppm        动物迅速死去
 
一、原理:氯酸钠+盐酸法(全盐酸法或开斯汀法)。
   反应方程式:
NaClO3+2HCl= ClO2+1/2 Cl2+NaCl + H2O
  副反应为:
2NaClO3+6HCl= 3Cl2+2NaCl+3 H2O
  通过理论计算可知:
NaClO3+2HCl= ClO2+1/2 Cl2+NaCl + H2O
106.5/1.56 +74/1.1= 67.5/1+ 35.5/.53+ 58.5/.87+ 18/.27
产生1吨二氧化氯需用 1.56吨氯酸钠、 1.1吨氯化氢 同时产生0.53吨氯气、 0.87吨NaCl和 0.27吨水。
换算成氯酸钠溶液(1吨氯酸钠固体配2吨水),比重为1260kg/m3   (20℃)体积为3.67m3。 氯化氢换算成盐酸(31%),比重为1160 kg/m3 (20℃)体积为3.45m3。
三、运行中的注意事项:
1、反应温度:因为现场发生二氧化氯为化学反应,反应为吸热反应,所以对反应釜内温度要求较高。据有关资料显示,反应釜内反应温度在50℃时原料转化率为50%。在71℃时,原料转换率86%。当80℃时反应速度过快以副反应为主,氯气量大于二氧化氯量。在现操作面板显示的温度为88℃—85℃为水浴温度不能真实代表反应釜内温度,特别在秋、春季当未点炉时,夜间氯库温度在-4—-5℃,点炉后氯库白天温度9℃,夜晚5℃。而反应釜与水浴加热间隔着厚厚的PVC塑料板和聚四氟涂层(传热性不好),这一时期的加热如不及时,出液管温度会明显下降(反应效率特别低)。建议对原料和进气加热,以弥补发生器加热量不足的问题,提高反应效率,降低副产物的产生量。
2、进气量的控制:
进气的作用主要四个方面:
(一)        使原料充分混合,提高原料转换效率。
(二)        进气可降低二氧化氯的浓度,防止二氧化氯在发生器上部聚集发生爆炸。
(三)        进气量的大小决定反应釜的液位,据厂家提供的资料,反应时间不应低于30min,但反应30min后,原料转换没有明显提高。在实际运行中应根据生产条件,适当延长反应时间以提高转换效率。
(四)        二氧化氯具有遇曝气即从溶液中逸出的特性,可降低反应液中的二氧化氯含量,防止因反应液内二氧化氯含量超30%发生的爆炸。
3、        原料的进料量:
通过理论计算可知:    3.67 :3.45 (溶液体积比)。
但厂家规定1:1。酸过量,主要提高氯酸钠转换率,防止未反应的氯酸钠进入出厂水污染水质。在实际工作中要严格掌握原料进料比例,防止因进料比例不当,而导致的原料转换率低,并产生大量副产物污染水质和生产成本的不必要增加。
关于二氧化氯在水厂使用的建议
随着水质标准的提高及水源微污染日益严重,二氧化氯必将替代氯气在水厂大量使用。二氧化氯在水厂应用后将出现新的问题,为了更好的应用二氧化氯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⒈加强操作人员技术水平。
由于二氧化氯须现场发生,所以二氧化氯发生器的运行效率取决于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应组织他们进行系统的培训,包括性质、原理、反应条件、操作要点等。(厂家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尤其用户使用目的各不相同,应编写相应的教材及操作规程。)
⒉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
由于二氧化氯现场发生是化学变化,不象氯气是简单的物理变化。应建立一套相应管理体系如原料质量的检测、复配、进料数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设备清洗、维护等管理标准和管理手段。
⒊针对二氧化氯的特点进行工艺改造。
由于二氧化氯的化学性质较氯气有很大不同,所以在应用时针对其特性相应的进行改造。例如低浓度杀菌效果突出、遇光分解、遇瀑气溢出、自身分解等。相应的调整投加点、避光、缩短工艺流程时间等。
⒋针对二氧化氯发生器的情况及现场条件进行适应性改造。
二氧化氯发生器的效率是厂家在标准条件下测定出来的,在生产实际工作中应达不到相应条件。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发生器的特点及本身实际工作条件,抓住影响效率的主要因素,进行相应的进行调整、改造,使发生器在高效率状态下运行。如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从而提高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水质。
四、二氧化氯发生器操作规程:
⑴、 设备运行中的检查:
1、        操作面板数据是否正常。(温度,频率等)
2、        检查进气量是否正常,反应釜液位及反应液颜色是否正常。(保证有充足的反应时间)
3、        检查计量泵声音及机温是否正常有无泄露。
4、        检查水浴液位是否正常。
5、        检查氯酸钠及盐酸罐液位是否正常。(不要低于计量泵中心线)
6、        观察出液管单流阀是否有异物及动作是否灵活。
7、        防爆塞是否正常。
8、        出液管温度是否正常。(不低于35℃)
(2)        、开机:
1、        检查水浴及反应釜内液位应在1/2处。(液位管)
2、        开启温控器使水浴温度升至设定温度。(85~88℃)
3、        排除计量泵内空气并校定计量泵(校定应以背压阀后出液量为准,同时应保持同一机器的两台泵计量泵背压一致)背压应高于进口最大压力1bar。
4、        调整动力水压力至稳定状态,使水射器稳定工作。
5、        运行计量泵,并逐步调整至所需流量。
6、        待运行稳定后调整反应釜处于最佳液位。(保证最少反应时间30分钟以上)
7、        观察反应釜液位管颜色,单流阀工作状态及出液管温度是否正常。
(3)、关机及发生器清冲:
1、停止计量泵工作。
2、打开进水阀,稀释反应釜内反应液浓度将反应釜内浓度降至安全浓度(反应釜内颜色基本无色),关闭进水阀。
3、停止水射器工作。
4、停止水浴加热。
5、将进气孔用堵死,从安全塞进水,将反应釜内注满水浸泡十分钟,后将水从排污阀排出。
6、重新进水至反应釜1/2处。(液位管)
负压复合型发生器适用
4)、原料的配制与添加:
氯化钠:
1、氯酸钠配制工作人员应穿戴好防护用具。
  (防酸碱工作服、护目镜、口罩、防酸碱手套、长统胶鞋)
2、配制过程中有严禁吸烟及明火。(不许使用摔砸等方法)
3、配制过程必须按照氯酸钠与水按1:2的比例混合。(例如:1公斤氯酸钠加2公斤水)
4、必须保证氯酸钠完全溶解。
5、配制后的液体经比重检测合格后方可抽入原料罐中。(例如:1260kg/m3  20℃)
盐酸:
(1)、盐酸进厂后应检测
①氯化氢含量是否达到标准31%。
②检测其密度是否合格。例如:1160kg/m3  20℃
③目测盐酸的颜色是否正常有无杂质。(工业品盐酸因含有铁、氯等杂质略带微黄色、清澈、透明)
(2)、盐酸绝对不可含有无机物,否则因此而产生的问题将十分严重。
(3)、盐酸储存不宜过长时间,否则易发生因储存时间过长而造成的氯化氢含量降低。(氯化氢极易挥发)
(4)、操作盐酸时,应穿戴好防护用品。(耐酸碱工作服,护目镜、口罩、橡胶手套,长统胶鞋)
五、型号的意义:
—20000型→指额定产量为20000g/h,有效氯的化学二氧化氯复合消毒发生器。
1克二氧化氯等效于2.63克氯(厂家以1克二氧化氯等效于2.5克有效氯计算)按此计算:
1台20000 g/h满负荷发生器实际产量ClO2≈6.73kg/h
                                 Cl2≈3.3kg/h
1台10000 g/h满负荷发生器实际产量ClO2≈3.35kg/h
                                 Cl2≈1.65kg/h
1台5000 g/h满负荷发生器实际产量 ClO2≈1.675kg/h
                                 Cl2≈0.825kg/h
20000g/h发生器的实际进料NaClO3=10.5 kg(固体)
NaClO3≈25L  (溶液)
HCl=7.37kg
HCl(盐酸)=23.7L
10000g/h发生器的实际进料NaClO3=5.25 kg (固体)
NaClO3≈12.5L  (溶液)
HCl=3.665kg
HCl=11.65L
5000g/h发生器的实际进料NaClO3=2.625 kg (固体)
NaClO3≈6.25L  (溶液)
HCl=1.8325kg
HCl=5.825L
六、二氧化氯系统的维护与保养:
   根据生产实际情况(原料质量、温度等)定期进行清洗。
(一)、清洗发生器:
发生器的清洗将进气口用胶皮堵死,将发生器注满水,浸泡二十分钟,在排污阀将水排净。如果原料杂质较多,可用氢氧化钠5%溶液浸泡,确保发器内部清洗干净管路畅通无阻。
(二)、计量泵的维护 :将进出口的单向阀拆下,清洗干净如小球损坏或底座破损(用放大镜观察),以免因单向阀不严造成的计量不准。膜片每8000小时更换一次。
(三)、清洗原料过滤器滤网及管线。
(四)、清洗原料罐可每一年进行一次。
故障表现        故障原因及排除
防暴塞暴开        ①进气量过小,造成反应釜液位过高,部分位置二氧化氯浓度过高发生暴塞,增加水射气吸力。
②原料、进气温度过低,反应不充分,提高进料、进气温度。
③因发生器内杂质过多造成管路堵塞,彻底清洗发生器。
④压力水突然中断,停止进料加水稀释反应釜内反应液。
反应效率过低        ①进料比例不对,校计量泵及调整背压阀,清洗原料管线过滤器。
②原料、进气温度过低,反应不充分。
③反应釜液位过低,反应时间不足,降低水吸器吸力,提高反应釜液位。
七、氯酸钠:
1、        无色或白色立方晶系结晶,相对密度2.490G/m3,熔点255℃,易溶于水,加热到300℃以上易分解放出氧气,有极强的氧化能力,与硫、磷及有机物混合或受撞击易引起燃烧和爆炸。有潮解性,在湿度很高的空气中能吸水气而成溶液有毒。
2、        粉尘能刺激皮肤、粘膜和眼睛,如不慎将氯酸钠溶液溅入眼睛或皮肤上,应立刻用大量清水冲洗干净。吸入氯酸钠粉尘,因积累在体内而引起中毒,会出现恶心、大量呕吐、下泻、呼吸困难、,肾损害等症状;误食时,要立即饮服食盐水或温肥皂水使其吐出,然后速送医院治疗,致死量10克。生产人员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防护口罩和乳胶手套、穿塑料或橡皮围裙、穿长统胶靴等劳保用品,以保护呼吸器官和皮肤,车间应通风良好,下班后要洗淋浴。
3、        应贮存在阴凉、通风、干燥的库房内,注意防潮,如有散落,
必须立即用湿黄砂拌和后扫干净,不得与糖类、油类、木炭等有机物、硫黄、赤磷等还原剂、酸类(尤其是硫酸)和一切易燃物品共贮,装卸时要轻拿轻放,防止磨擦,严禁撞击。失火时,先用砂土,再用雾状水和各种灭火器扑救,但不可用高压水。
八、盐酸:
高浓度盐酸对鼻粘膜和结膜有刺激作用,会出现角膜浑浊,嘶哑,窒息感,胸痛,鼻炎,咳嗽,有时痰中带血,盐酸雾可导致眼脸部皮肤剧烈疼痛,如发生事故,应立即将受伤者移到新鲜空气处输氧,清洗眼睛和鼻,并用2%的苏打水漱口,浓盐酸溅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5-10分钟,在烧伤表面涂上苏打浆,严重者送医院治疗。
操作人员工作时要穿耐酸工作服、穿长统胶靴、戴防护眼镜、口罩、橡胶手套、袖套、围裙以保护呼吸器官和皮肤,工作人员应每半年体检一次,纯盐酸无色,工业品因含有铁、氯等杂质略带微黄色,相对密度1.160,氯化氢熔点-114.8℃,沸点-84.9℃,失火时,可用水砂土和二氧化碳灭火器扑救。
其它二氧化氯生产方法
一、亚氯酸钠+盐酸分解法:
5NaClO2+4HCl=4ClO2+5NaCl+2H2O (反应方程式)
①        优点:工艺简单,设备容易操作及维护。产生物中二氧化氯纯度高的优点。
②        缺点:(1)成本较高。
        (2)为达到95%的高产率,盐酸过量,使出口药液的pH值小于1。
                        (3)盐酸需要大量储备。
产生1吨ClO2理论上需  NaClO3  1.67吨  纯盐酸  0.53吨。
盐酸—亚氯酸盐法(亚氯酸盐自身氧化法)在PH值低于3.5的条件下,亚氯酸会产生岐化反应而生成二氧化氯常用盐酸与亚氯酸钠制取,反应式如下:
5NaClO2+4HCl→4ClO2+5NaCl+2H2O
上式中将亚氯酸钠中的氯转化成二氧化氯的理论转化率为80%,但是按照实际反应获得的二氧化氯计算产率,往往可以超过该理论值。制取二氧化氯时,要注意盐酸与亚氯酸钠的浓度控制。反应物浓度过高(如何使32%的浓盐酸和高于24%的亚氯酸钠)会发生爆炸。常用的盐酸浓度为9%,亚氯酸钠的浓度7.5%。二氧化氯的生成速度和产率与pH值有很大关系,当pH值分别为2和5时,二氧化氯的产率分别为70%和85%,但pH值较高时的反应速度却很慢,反应时间和温度有关,一般约5—20min、20—60℃。通常要求使用的盐酸过量,实践中使用的盐酸常常是化学计算值的3—4倍,也有观点认为过量27%。即可获得约95%的产率,通常本法反应速度较慢酸用量大,产品中常常带有一定量的剩余盐酸,还可能因副反应产生氯酸。
  亚氯酸钠的使用:
亚氯酸钠是一种雪片状的盐,有强氧化性,存放在密闭的铁筒内亚氯酸钠在封闭或溶液状态下是稳定的,但在有机物存在时十分易燃,因此不能允其溶液在地上干燥,必须用水冲洗,尽量不溅起水花,不能与木屑、有机物、磷、炭、硫等物质接触。
   工业用亚氯酸钠的纯度为50%—80%是橙褐色溶液20℃时最大溶解度约为550g/L,但水溶液浓度超过30%也会爆炸,亚氯酸钠溶液在常温常压下具有化学稳定性(微碱)具有稳定性,工业用的亚氯酸钠溶液的浓度约24%—25%(300 g/L左右)。
雪片状松散的亚氯酸钠可以刮刨,称量,操作接触无健康危险(但有毒不能入口)操作者应使用橡胶的手套和工作服,如亚氯酸钠落入衣物或其他可燃物中时,应立即将其浸入水中,或马上移到空旷处烧掉。
亚氯酸钠固体或溶液可储存在用环氧树脂,聚丙烯、乙烯基酯、聚氯乙烯、聚乙烯、玻璃、陶瓷或钼不锈钢制造的容器内。决不允许亚氯酸钠粉末与纤维、纸和木材等有机物质接触,未稀释的亚氯酸钠溶液不能与浓酸混合。
亚氯酸钠的库房应避光,通风干燥,设置有快速冲洗设施,不允许有高温源和明火,也不能从事维修工作。各药剂应分别设置单间存放,严禁混合存放。
在商业氯酸盐产品,一般都含有一定数量的氯酸盐杂质,亚氯酸盐的不适当储存方式以及过长的储存时间,都会增加原料中的氯酸盐的含量。
NaClO2=NaClO3+O2 或 2NaClO2=NaClO3+NaCl
 
 
 
二、浓硫酸分解法:
NaClO3+1/2H202+H2SO4=ClO2+NaHSO4+H2O+1/2O2
在酸度不同时,反应后硫酸盐副产物不同及二氧化氯产量也不同。
2-5N    2NaClO3+H2SO4+H2O2=2ClO2+Na2SO4+2H2O+O2
5-11N   2NaClO3+H2SO4+H2O2=6ClO2+2Na3H(SO4)2+6H2O+3O2
11N以上 2NaClO3+H2SO4+H2O2=2ClO2+2NaHSO4+2H2O+O2
过氧化氢(H2O2)主要性质及危害
过氧化氢又称双氧水,是氢的过氧化物。纯过氧化氢是一种不可燃的油状无色液体,相对密度1.4067(25℃),熔点— 0.43℃ ,沸点150.2℃ ;30%过氧化氢溶液的密度为1.11g/cm3,熔点— 0.89℃  ,沸点为151.4℃ 。
过氧化氢溶于水,醇与醚,在常温时可以与水以任意比例混合;从一般意义上讲过氧化氢对人体无害。
过氧化氢是比原子态氧更强的氧化剂,当pH较高时,其氧化势甚至高于臭氧。
浓过氧化氢是与易燃物,有机物接触能一起剧烈的燃烧,与金属物(如铜,铁等)接触。受热或日光暴晒时会分解爆炸。
过氧化氢溶液为无色透明液体,很不稳定,放置时渐渐分解为氧及水。影响氧化氢分解的因素主要如下:
a)        温度  过氧化氢在较低温度和较高纯度时比较稳定。但是纯过氧化氢加热到153℃或更高温度时,便会发生猛烈爆炸性分解。在较低的温度下,分解作用平稳进行:
b)        pH  介质的酸碱性对过氧化氢的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酸性条件下过氧化氢性质稳定,氧化速度较慢;在碱性介质中过氧化氢很不稳定,分解速度和作为氧化剂的反应速度都很快。
c)        杂质  金属催化杂质是影响过氧化氢分解的重要因素。很多金属离子如Fe2+、Mn2+、Cu2+、Cr3+等都能加速过氧化氢的分解。二氧化锰与高浓度过氧化氢作用能引起爆炸。工业级过氧化氢中含有较多的金属杂质,必须加入较大量的稳定剂来还原和络合金属离子,抑制杂质的催化作用。
d)        光波长为320~~~380nm的光能使过氧化氢分解速度加快。
市售的过氧化氢是它的30%或3%的水溶液。可应用于医药卫生、食品、电子、电镀、化工合成等领域。
高浓度的过氧化氢是有腐蚀性;例如30%的过氧化氢对皮肤有强烈刺激性,使表皮起泡、严重损伤眼睛和黏膜,产生漂白作用和灼烧感觉。过氧化氢蒸汽进入呼吸系统后会刺激气管和肺部,引发炎症,可导致器官严重受损。从消化道摄入过氧化氢会产生胸腹痛,呼吸困难,呕吐,发热、结膜皮肤出血等症。个别人摄入过氧化氢会产生视力障碍、痉挛和清度瘫痪。

硫酸
硫酸为透明、无色、无嗅的油状液体,有杂质颜色会变深甚至发黑,分子式H2SO4,分子量98.08。相对密度凝固点也随其含量变化而不同。相对密度1.841(96-98%)凝固点10.35℃(100%)、3℃(98%)、
-32℃(93%)、-38℃(78%)、-44℃(74%)-64℃(65%)。沸点290℃,蒸气压0.13KPa(145.8℃),对水有很大亲和力。从空气和有机物中吸收水分。与水、醇混合产生大量热,体积缩小。加热到340℃ 分解成三氧化硫和水。
  车间空气标准:中国MAC硫酸及三氧化硫2mg/m3
危害:硫酸GB8.1类81007原铁规:一级无机酸性腐蚀物品。
储运条件:单独通风,干燥和阴凉的地方,避免日光直射,远离火源罐区四周有围堤,防止泄漏。
工作人员必须穿戴橡皮围裙、长筒靴,手套及防护眼睛。
仓库附近有水源。
一、高锰酸钾的主要性质:
    固态的高锰酸钾是紫色粒状或针状晶体,有蓝色金属光泽,无臭味,不易溶解。
    高锰酸钾的水溶液为紫色,有甜涩味,容易因光照分解,二氧化锰和其它杂质条件的催化作用而分解,产生粽色的二氧化锰沉淀。
    高锰酸钾在酸性条件下是强氧化剂,能氧化水中的大部分有机质,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能分解成二氧化锰并放出活性氧。
    高锰酸钾固体大量储存时有燃烧的危险,溶液和干态物质在与有机物或易氧化物质接触时可能分爆炸。
二、高锰酸钾的应用特点:
据Banerjea实验,在普通情况下2mg/L,深度24h接触间时可获得满意的消毒,相当于CT值2880min.mg/L。但高锰酸钾的消毒能力要逊色于臭氧和氯,接触时间需要很长。
高锰酸钾用于水的消毒特点:
优点:(1)高锰酸钾可以用来氧化吸附由氧和引起臭味的有机物,可以与许多水中的杂质如二价铁、锰、硫、氰、酚等反应,由于有机物被氧化,因此会减少处理水中THM,氯酚和其它氧化消素副产物的产生,使水的致突变活性大大降低。
(2)采用高锰酸钾消毒的水不会产生嗅、味和有毒的消毒副产物。
(3)、能够杀灭很多门类的藻类和微生物,甚至部分原生物和蠕虫。
(4)、投加和检测比较方便。
(5)、反应产物为水合的二氧化锰,它有一定的吸附和助凝作用。
(6)、高锰酸钾可以和活性炭联用,两者都有去除氯代物前驱物质的作用。联用时对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效率远高于其各自单独使用的效率,但使用时应注意,由于活性炭会还原高锰酸钾,所以两者不宜同时使用。
缺点:(1)、接触时间长。(特别适合长距离输送的预氧化)
(2)、投加过量会引起出厂水色度升高。长期过量投加,反应产物水含二氧化锰易使滤料板结。
(3)、高锰酸钾价格较贵。
三、高锰酸钾除藻:
利用高锰酸钾除藻也有较好的效果,对碱性水的除藻效果优于中性或酸性水。一般高锰酸钾投加量为1–3mg/L、接触时间不少于2h以上。如果预氧化过程中高锰酸钾投量过,可能会穿透滤池而进入配水管网,出现“黑水”现象,而且出水的含锰量增加,有可能不符合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过剩的高锰酸钾可在沉淀池中去除,只要淡红色已在池内消失,高锰酸钾就不会进入滤池。
有时也可投加粉末活性碳去除过剩的高锰酸钾,其投加点应在高锰酸钾氧化反应完成以后,以免相互作用而降低除藻效果,但是粉末活性碳也可能穿透滤池而进入配水管网,宜在滤速上加以控制。
采用高锰酸盐复合药剂或高锰酸钾作为预氧化剂,所取得的除藻效果优于单纯混凝效果,它可以显著降低水中的U254值,也就是破坏水中的有机物结构,同时它还能消除由藻细胞分泌的部分臭味物质,对藻毒素MC,高锰酸盐的去除率可以达到60%。马军等认为它所形成的新生态水合二氧化锰对含藻水的混凝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新水合二氧化锰能够吸附水中藻类,从而增加藻在水中的沉淀速度,形成相对较密实的絮体。预氯化常用于水处理工艺中,以杀死藻类,是单一的氧化作用,而高锰酸盐预氧化能是氧化和新生态水合二氧化锰吸附的协同作用。
高锰酸钾对水中浮游生物有显著影响,一高锰酸钾可使微生物失去运动活性;二是在高锰酸钾作用下,微生物细胞可分泌出生化聚合物。
二氧化氯附属设备工作原理
一、        计量泵基本工作原理:
   计量泵主要由动力驱动,流体输送和调节控制三部分组成,动力驱动装置经由机械联杆系统带动流体输送隔膜实现往复运动,隔膜于冲程的前半周将被输送流体吸入并于后半周将流体排出泵头,所以改变冲程的往复运动频率或每一次往复运动的冲程长度即可达到调节流体输送量的目的。
二、        隔膜式计量泵工作原理:
  隔膜计量泵利用特殊设计加工的柔性隔膜取代活塞,在驱动机构作用下实现往复运动,完成吸入——排出过程,由于隔膜泵的隔离作用,在结构上真正实现了被计量流体与驱动润滑机构之间的隔离。
三、        液压式隔膜计量泵工作原理:
   液压驱动式隔膜泵采用了液压平均地驱动隔膜,克服了机械直接驱动方式下泵隔膜受力,过分集中的缺点,提升了隔膜寿命和工作压力上限。
四、        背压阀的作用:
背压阀能够在计量泵的出口保持一定的压力,确保计量精度。同时也防止工艺压力低于吸入压力时产生虹吸。在泵的排出冲程,压力作用于隔膜,将起抬离泵座,从而使计量的物料通过背压阀。当排出流量减小到零时(吸入冲程),隔膜复位,将泵出口和阀门之间的低压物料与外界隔离,从而在泵的出口单向阀保持一个恒定压力。
五、        背压阀的调节注意事项:
(1)        背压阀压力不能超过计量泵的最大工作压力。
(2)        当计量泵的吸液端有压力时,泵排出端的压力至少要比吸入端压力高1bar。(1bar ≈1kg/cm3)
六、        脉动阻尼器工作原理:
在恒定温度下容器中一定量的气体的绝对压力回其空积成反比。脉动阻尼器由装有可挠弹性内胆的压力容器组成。此内胆的上部腔中的压缩气体和下部腔中的被输送的流体隔离开。当计量泵进入排出行程,被输送的液体被压入管器,使得管路压力升高,如果此压力超过脉动阻尼器上所预充的压力,在排出行程的剩余物料被压入阻尼器,内胆被物料压着向上运动直到气体和被输送的流体压力平衡,此容积通常为泵行程容积的一半,当泵排出行程结束,在泵的吸入行程,管路压力下降并保持低值,定段时间,气体腔中的压力大于管路压力,于是,内胆被气体压回其原始的位置,并将物料压回管路中,通过这种方式在每个完整的泵循环里,泵每个行程中过多的流量由阻尼器吸收又回到管路中从而有效地缓和了被输流体的脉动流动,使流动状态接近于层流状态。
      
七、计量泵的使用与维护:
1、        流量调整:
可采用两种方法调节吐出量,即: 调节冲程频率和调节冲程距离。大多数情况采用调节频率的方法。(建议冲程范围在40~100%之间调整。当泵没有处于工作状态时,不要旋动冲程长度调节旋钮。)
2         故障原因和故障排除:
   故    障            原    因        故障的排除
不能吸液        1、        吸入管中有空气吸入
2、        没安装阀垫片
3、        阀的安装方向错误
4、        泵发生了气锁
5、        泵的冲程距离太短
6、        进出单向阀异物堵塞
7、        阀球卡在阀座上        1、        正确配管

2、        安装阀垫片
3、        从新安装阀

4、        进行排气操作
5、        使泵在冲程距离为100%下运行,重新设置冲程距离
6、        拆开、检查和清洁
7、        拆开、检查和清洁
 

 

状 态: 离线

公司简介
产品目录

公司名称: 上海丽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联 系 人: 刘先波
电  话: 021-34679101 54888577
传  真: 021-54888727
地  址: 闵行区中谊路1215号4F-A13
邮  编: 201101
主  页:
 
该厂商相关技术文摘:
仪表行业中常见的三种防爆原理
医院污水设备的特性及产品特点
温度对计量泵膜片的影响
微波水处理技术
有效氯测定方法
水的紫外线和臭氧灭菌技术
水抽提液电导率的测定
梅特特PH计电极的使用、维护、和保养
工业循环冷却水中游离氯和总氯的测定
pH计和溶氧仪在城市垃圾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ORP
更多文摘...
立即发送询问信息在线联系该技术文摘厂商:
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为中华工控网会员
请留下您的有效联系方式,以方便我们及时与您联络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动态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不良信息举报
工控网客服热线:0755-86369299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2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