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厂区配电室人工巡检存在效率低、覆盖不全、安全风险高等问题,尤其在高温、高湿、强电磁环境下易出现漏检误判。为提升供电可靠性,某大型制造企业在其核心配电室部署轨道式智能巡检机器人系统,实现了配电设备全天候、全方位、全自动智能监控与诊断,显著降低运维成本30%以上,设备缺陷发现效率提升5倍,为连续生产提供了智能化保障。
该企业配电室为典型双列式布局,含高压开关柜、低压配电柜、电容补偿柜及直流屏等重要设备区。为应对设备密集、检测点繁多、人工巡检强度大的挑战,采用轨道式智能巡检机器人系统替代90%以上人工巡检工作,实现24小时无间断精准监测。

1 系统架构
配电室智能巡检系统由三大部分构成:

1.1 轨道式巡检机器人
运动机构:其通过内部横向运动控制系统可以在固定轨道上横向运动,采用激光条码定位技术实现设备的精准定位。纵向运动系统可控制机器人仪器舱通过碳纤维伸缩纵向运动,采用编码器定位技术实现精度的纵向定位,从而实现巡检机器人仪器舱对开关柜自上而下的全覆盖巡视。
仪器舱:对开关柜运行状态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其中包括视频监控、局放监测、红外测温、环境监测等。
1.2 吊装轨道系统
高强度轨道:工字型铝合金轨道,耐腐蚀处理
立体部署:沿配电柜走廊顶部铺设环形轨道,覆盖双排设备
安全供电:轨道集成24V直流滑触供电,无电池续航焦虑
1.3 智能监控平台
智能监控平台一般是部署在配电站室主控室的本地控制系统,其与智能巡检机器人和其他固定的监测设备通过无线通信或者以太网通信,监测和控制机器人及其他传感器完成各种特定的任务,并对其进行管理。
智能监控平台作为配电站室监测的中心汇聚点,其中分为两套功能:控制系统和监测功能。
将实时采集回传的数据,实时的显示在系统平台的控制屏幕上,进行常规的综合监测与安全检查。

2 核心功能
2.1 表计抄录
巡检机器人可以自动完成配电站室内表计数据的读取工作,并将结果自动生成巡视报表。它通过自身搭载的高清可见光摄像机,配合全向旋转云台实时捕捉变电所内表计设备的高清图像,采用智能识别技术对图像数据进行算法处理,可实现全天候对配电站室内指针类、数字类、行程类、分合指示类等所有表计的自动识别功能,

2.2 红外测温
机器人红外普测,是通过预先设置多个检测点,随时由运维人员设置红外普测任务,对全站设备进行整体性扫描式温度采集,并有效避免区域设备被遗漏。同时对存在重要或紧急缺陷的设备进行定期的监视。智能巡检机器人将每日保存测温照片,跟踪数据发展变化,形成报表,如发现明显突变的情况,运维人员将收到提示信息进行人工核对。

2.3 局放检测(选配)
当开关柜本地中如出现绝缘条件不能满足运行要求时,将会出现局部放电情况,局部放电在开关柜内发现生不易被发现,如设备长期存在局部放电时,将对柜体的绝缘状态和运维人员的安全带来较大的隐患。因此,在高压设备中,由于局部放电引起的设备故障较多。
对于局部放电的测量,巡检机器人采用以下两种方案:超声波监测和暂态地电波监测。

2.4 环境监测
传感器根据现场实际需求配置
3 技术优势
3.1 突破人工局限
检测精度:仪表读数误差<±1.5%(人工±5%)
检测频次:关键设备2小时/次(人工4次/天)
覆盖能力:100%覆盖柜体正面/顶部/底部(人工难达区域)
3.2 智能预警升级
预测性维护:基于设备温度趋势(如周环比升幅≥3℃)提前预警
多源数据融合:综合红外热像+局放检测+负荷数据诊断设备健康度
3.3 本质安全提升
人机隔离:减少运维人员进入带电间隔80%以上
应急响应:突发故障时5分钟内抵达现场回传高清画面
4 应用成效
某汽车厂配电室部署后实现:
年减少人工巡检1500人次
设备缺陷发现时间从72小时缩短至4小时
避免因过热故障导致停产事故3次/年
巡检报告自动化生成率达100%
5 结语
厂区配电室智能轨道巡检机器人通过“机器视觉+多传感融合+AI诊断”技术体系,彻底变革传统运维模式。其7×24小时无间断监测能力、毫米级精准定位、设备状态深度感知等特性,不仅大幅提升供电可靠性,更推动配电运维向“无人值守、智能诊断、预测维护”的第三代智能模式演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