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gkong.com 2025-11-07 11:31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工业和信息化绿色低碳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以实现碳达峰目标为引领,加大绿色低碳领域标准创新和供给力度,实施支撑工业和信息化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标准体系。围绕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产品绿色设计等绿色制造重点领域,《实施方案》提出实施标准提升更新行动,推动绿色制造标准迭代升级,将进一步夯实绿色制造标准化工作基础,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引领产业提质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11月6日,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以下简称电子标准院)在上海举办新产业标准化领航论坛,电子标准院认证中心、北京赛西认证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赛西认证)承办其中的工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暨绿色低碳重点标准宣贯分论坛。本次分论坛主题为“强化标准贯标,助力工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二级巡视员慕颖在致辞中指出,绿色是新型工业化的生态底色,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是“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工业和信息化部围绕绿色低碳标准化工作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先后发布“工业和通信业节能与综合利用领域标准体系”“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累计发布实施绿色低碳领域标准千余项,并依托标准持续深入开展工业节能监察,工业节能降碳诊断,重点行业能效、水效“领跑者”企业遴选,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等标杆培育,废钢铁、废塑料等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培育遴选等工作,加强政策、标准联动,多措并举强化标准宣贯及应用,支撑我国绿色制造体系逐步完善、企业绿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电子标准院副院长陈大纪致辞时表示,电子标准院作为工业和信息化部绿色低碳标准总体组秘书长单位、电子行业标准化部委托机构,始终将标准作为工作核心,为绿色低碳标准体系的发布提供关键支撑,牵头制修订《绿色工厂评价通则》《绿色工业园区评价通则》等绿色低碳标准200余项,并依托标准支撑开展绿色制造示范标杆创建、工业节能监察、能效“领跑者”企业遴选、绿色数据中心遴选、电动自行车锂电池回收与综合利用等专项工作,目前正在重点支撑筹建工业和信息化部绿色低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编制《工业和信息化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当下,绿色低碳标准化工作面临着内外部双重挑战,电子标准院希望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共同寻求标准化工作“最优解”,推动绿色低碳转型走深走实,携手绘就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来自电子标准院、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铝山东有限公司等单位的专家围绕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要求(RoHS)、产品碳足迹、赤泥综合利用等开展标准宣贯,来自上海易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电子信息产品标准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联想信息产品(深圳)有限公司等单位的专家围绕产品碳足迹数据库建设、数字化能碳管理平台建设、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等开展典型案例分享。
碳足迹核算体系建设是保持我国锂电池产业优势和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积极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有力措施。
据了解,电子标准院联合清华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百余家单位,持续升级完善锂电池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在新产业标准化领航论坛上,举行了锂电池碳足迹背景数据库3.0版发布仪式。
锂电池碳足迹背景数据库3.0版本通过引入AI大模型技术,更加细致刻画锂电池全产业链物质流、能量流和污染流,构建更加高效、透明,覆盖面更广的锂电池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并实现核心能力全面跃升:一是数据条目总量增幅达50%、总数超1200条。二是数据涵盖我国锂电池产业链28个主要产地,覆盖锂电池全产业链98%的物质种类和99.5%锂电池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总量。三是数据质量评价等级达到优级及以上的比例超92%,2020年后数据超过92%。依托“锂电池行业规范管理和溯源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团队同步开发锂电池碳足迹核算服务平台,并依托赛西认证为30余家企业的百余款锂电池产品提供碳足迹核算与认证服务,同时与国内外机构加强交流合作,积极推动数据库应用及国际互认。
分论坛上,电子标准院认证中心主任、赛西认证总经理段淼代表电子标准院与上海市经济信息中心、上海易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分别就锂电池碳足迹背景数据库签署合作协议,并为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惠州锂威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派能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西赣锋锂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颁发锂电池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应用试点证书。
本次分论坛的举办,为工业绿色低碳标准化发展搭建了经验交流与分享的桥梁。赛西认证作为电子标准院全资子公司,目前已围绕质量管理、信息技术、网络安全、绿色低碳等领域形成了专业、权威的认证服务能力,未来将不断强化绿色低碳领域标准研究与贯标推广,夯实企业绿色低碳领域技术服务能力,打通绿色低碳标准化价值链条“最后一公里”,传递信任、服务发展,为我国工业和信息化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奉献标准化最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