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斯爆炸后的气体 所谓瓦斯爆炸后产生的气体,就是煤矿井下可燃性气体燃烧或爆炸后所产生的气体,其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氧、甲烷及水蒸气和其它重烃气体。其成分比例取决于:(1)可燃性气体或煤尘的存在量;(2)可燃性物质的化学成分; (3)燃烧反应的强弱等因素。通常二氧化碳占4%一6%, 一氧化碳占0.6%一1.5%,氧气占12%一14%,氮气占80%一85%,其它为甲烷等碳氢气体。在二氧化碳增加的同时,氧减少、因而产生窒息性灾害,但是夜瓦斯爆炸之后,由于窒息而死亡的情况并不多,而多数是由于一氧化碳中毒而造成人员死亡。此外因为灾变后的气体中含有相当数量的氢气和一氧化碳,有时氢气含量可超过氢气爆炸下限的4%,氢气和一氧化碳等的存在,使混合气的爆炸下限大为降低,而且,氢气和一氧化碳气的引火温度比较低,在井下硫化铁矿床的存在下,以及在氧化铁与其它贵金属化合物的掺杂比例适应的情况下,则成为氢或一氧化碳与氧化合的催化剂,从而增加了该混合气体的爆炸危险性。因此常常出现第一次瓦斯爆炸之后,灾变气体与第一次爆炸产生的煤尘混合在一起 构成低爆炸极限的混合气体而再次发生爆炸,此种爆炸延续到井下氧气的含量接近耗尽为止。 掌握灾变后气体成分含量,对判断是否会发生再次爆炸很有意义。
有害器体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与暴露时间、作业强度以及人的体质等许多因素有关。很明显暴露时间越亿对人的危害性越大。在浓度相同的情况下,连续暴露比间歇暴露危害性大。但不能笼统地说高浓度短时暴露比低浓度长时暴露危害性大。一股来说这两种情况对人都是有害的。 如果作业强度加大 人体对氧的需求量也加大,因而呼吸量显著增加。重体力劳动时要比静卧时呼吸量高l0倍以上。随着呼吸增加,往往会使大量有害气体侵入人体,同时由于大量出汗也会使有害气体从皮肤侵人人体。 其它如地理条件(高山、平原竿)、气象条件<气温、气压等),对人体的中毒程度也产生较大影响。 在同样条件下,对不同的人,中毒程度也不相同。性别、民族、年龄、生活习惯不同,对有害气体的耐受能力也不相同。
|